民国风云录(节选32) 二次围剿

从繁杂的文献中抽丝剥茧,将历史的脉络梳理井然,并用心理学原理透析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现风云诡谲且又波澜壮阔的民国历史画卷。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节选三十二     二次围剿

 

1931年1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在江西宁都小布成立中央苏区中央局,周恩来任书记,在恩来未从上海到达苏区前,由中央政治局委员项英任代理书记。毛泽东、朱德、曾山为委员;并成立以项英为主席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毛泽东担任副主席。同时,取消红一方面军总前委。这意味着,中共中央一方面开始把赣闽苏区当成“中央苏区”,另一方面,也结束了毛泽东所处的苏区党和军队最高领导者的地位。

项英代理苏区中央局书记后,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富田事变。他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一方面指出少数事变领导者是“分裂革命势力”,事变是“分裂红军”的“反党行为”;另一方面,又要求立即纠正反AB团斗争中的过火行为,处理富田事变要按党内矛盾来解决,否定了总前委对富田事变是“反党反革命的暴动”的定性。

而在当时,毛泽东仍然在部队指挥上起着主要作用。由于军委会主席项英不大懂得军事指挥,缺乏对敌作战经验,因此,项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动员红二十军返回河东上。4月上旬,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的中央代表团到达苏区,加入了苏区中央局。

红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经过两个多月的攻势作战,先后占领广昌、石城、瑞金等县城,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毛泽东、朱德清醒地估计到蒋介石必然会发动新的围剿,抓紧时间让红军总结第一次反围剿的作战经验,开展有针对性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等。

同一时期,他们根据所掌握的情报得知,何应钦挂帅围剿军后,调集了18个师加3个旅,共20万兵力。鉴于上一次惨败的教训,何在围剿策略上大幅改变,“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作战方针,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构成东西八百里的弧形战线,分四路向中央苏区步步推进。

大敌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要确定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在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上,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项英等许多人认为,敌我力量悬殊,敌军的严密包围难以打破,主张将红军主力转移到根据地以外去。还有些人主张“分兵退敌”,认为这样做“一则可以使敌人包围落空,一则目标转移,可以退敌”。应该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军事常识上的合理性。

但是,有独特军事思想的毛泽东反对这两种主张,坚持依托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就地诱敌深入,依靠根据地内的军民来击破敌军的围剿,并力主集中兵力,指出分兵不但不能退敌,反而会给红军带来更大的困难。他的意见只得到朱德、谭震林等人支持,在会上处于少数地位。毛泽东机智地提议,再扩大会议的范围,来讨论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针问题。这个提议被会议接受。

再次扩大会议的参加者,除中央局成员外,包括各军的军长、政委,还有一些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和地区特委负责人。毛泽东在发言中分析了敌我形势,指出红军打破国民党军队这次围剿的条件比第一次反围剿还要好,胜利的可能性更大。这一次,支持毛泽东的意见由少数变成了多数,其政治智慧又一次起了决定性作用。

于是,此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就确定为:依托根据地诱敌深入,集中主要兵力来击破敌军。然后,会议的重点转移到战役计划上。根据情报,国军分四路向根据地中心推进:从西南方向进攻的是蒋光鼐、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已从赣州进占兴国;从西北方向进攻的是王金钰的第五路军,已到达富田一线;从正北方进攻的是孙连仲的第二十六路军;从东北方向进攻的是朱绍良的第六路军。会上又发生了争论。

有些人主张先打在兴国的蒋光鼐、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认为打垮十九路军便于红军的发展,可以伸开两手到湘南和赣南。这种意见不无道理,特别是该路敌军相对其它各路较为孤立。但是,毛泽东又不同意,他认为“在进攻我们的敌人中,蒋蔡比较是强有力的,在历史上未曾打过败仗,曾经在湘南把张发奎打得落花流水,我们现在主要的是择敌人弱点打破,打蒋蔡没有绝对胜利的把握,我们应打王金钰这路,因为这路敌人既弱且地势群众都好。”不过很多人还是没有被说服,因为王金钰这路处于两翼保护的地位,左有孙连仲的第二十六路军,右有蒋、蔡的第十九路军,被敌夹击的风险比较大。

然而,毛泽东看得更远。他指出,从富田地区的王金钰部打起,然后向东横扫敌军侧翼,完了可以在闽赣交界的建宁一带扩大根据地,征集资财,便于打破下一次围剿。如果由东向西打去,则限于赣江,战局结束后没有发展余地。若打完再东转,又劳师费时。这个向西北反攻再向东横扫的战役构思太奇妙了,以至于大家都被说服,大计遂定。

会议一结束,毛泽东、朱德指挥部队,到群众条件和地形都十分良好的东固地区隐蔽下来,近敌而居。此时的东固地区位于围剿军第十九路、第五路和第二十六路的三面包围之中,都不过几十公里的距离,一旦被敌发现,就会有全军覆没之危!整个方面军3万多人不仅不能被发现,还要找到战机突然从敌方的缝隙之间反攻,难怪不少官兵抱怨这是钻“牛角尖”。毛泽东一方面耐心做说服工作,另一方面拒绝一切性急快打的建议,始终岿然不动,坚持预定计划,不受干扰。

红一方面军指挥部一面密切注视敌情,一面仔细研究作战部署。开了几次会,都没有完全敲定战术细节。信奉调查研究的毛泽东,约三军团团长彭德怀到东固和富田之间的白云山上去看地形,以解决具体战术问题。两人通过实地侦察,当场决定一军团的三、四两军在离东固约15里处布置阻击和伏击阵地,三军团绕至敌之右侧背进攻富田,一举打垮王金钰的第五路军。

而后,细心的毛泽东又发现,这对三军团来说是一个背水(背赣江)阵势,于是问彭德怀:你们有没有危险?彭德怀充满信心地回答:没有危险,敌人意识不到我军会敢侧敌侧水发起进攻。

这是方面军成立以后少有的情况,毛泽东在没有朱德帮助下直接同彭德怀决定作战部署。尽管泽东在一些战术细节上还未完全有把握,但有不耻下问的虚心态度,令德怀十分钦佩,并自认从中学到了东西。

1931年5月16日清晨,红军各部已经进入预定地点。彭德怀率红三军团负责左路包抄,黄公略率红三军正面迎击,林彪红四军和罗炳辉红十二军负责右路包围,另有红七师和红三十五师负责阻击第十九路军。毛泽东、朱德带着电台和警卫部队登上了白云山,在临时设好的指挥所坐镇指挥。

当天战斗打响后,红军战士突然从山上猛攻下来,犹如飞将军从天而降。毫无应战准备的国军顿时大乱。仅两三个小时,王金钰所部公秉藩师就被击溃,大部被歼。公秉藩也被俘虏,但他化装而没有被认出来,居然被红军战士当作一般俘虏给放了。

随后,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猛烈向东横扫,扩大战果。他们在白沙歼灭王金钰部一个半旅,在中村歼灭孙连仲部一个旅。才打了6天,已经三战三捷。

跟随红一方面军一同前进的苏区中央局领导们又惊喜又疲劳。惊喜的是战局竟然跟毛泽东所预料的一模一样地顺利发展;疲劳是因为他们没有长期征战的锻炼,如此长途快速的行进体力实在吃不消。中央局研究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将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以毛泽东为首的总前委,苏区中央局留在永丰县龙冈。

接下来,红军攻取广昌县城,歼灭朱绍良部第五师师部,师长胡祖玉重伤不治而死。最后一战,红军出其不意地突袭建宁县城,歼灭朱绍良部刘和鼎师3个团,缴获了大量武器和物资,光缴到的西药就可供红一方面军半年之用。

从1931年5月16日至5月31日,短短的15天中,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从赣江东岸打到闽西北山区,横扫700余里,连续打了富田、白沙、中村、广昌、建宁5个胜仗,以3万多红军,击破20万国军。总计歼敌3万余人,缴获各种武器2万余件及大量军用物资,痛快淋漓地粉碎了国军的第二次围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