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的人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作者:椿楸  

读中学前,我家的三间房子被两条垂直的胡同包抄,那里是城乡游动商贩的重点围剿之
地。从孩提时代到小学毕业,我是在家门口的叫卖声中长大的。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形
形色色的服务型行业尚驰骋于街头巷角。鞋匠、报童、木工、菜农,他们往往只身一人,
乘着一辆老式的自行车,在纵横交错的小巷之间出现和消失。我家隔墙就是一段下坡路,
院子里的我总能听见门外传来“哧呜——”的刹闸声——他们的自行车大多没有闸,那是
脚塞进前轮和支梁之间轮胎与鞋底相互摩擦发出的声音,延绵而惨烈。他们当中连自行车
也没有的亦不在少数,这些人只能常年一担一萝一双鞋,与烈日和严寒徒步肉搏。  

叫卖者们不论高矮胖瘦,似乎都生有一副好嗓子,都能发出高亢而抑扬的吆喝声。那些吆
喝,抽象而反复,与其说是为了招来买家,倒更像是他们内心的独白,如弦,如号,如
歌,仿佛在向饥渴和疲惫宣战,或是在倾诉苦痛和折磨。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除了寒风、
蝉鸣,那些吆喝无人来和。他们当中很多人我都见过,听到吆喝,那一个个孤独的背影,
就可以浮现在我的眼前。  

出国之后,我的灵魂时常还徘徊在这些童年的胡同里,等待着这些穿梭在其中的、我不曾
相识却从未忘却的陌生朋友。一些背影便常常随着酒精,于某个深夜里在我脑中起舞。

  

这些人中,我最忘不了的是一位磨刀匠老人,尽管我与他只见过一面,只讲过一句话。  

时至今日,在我的记忆里,老人的面容早已像他的职业一样遥远而陌生。早在新千年前
夕,有报导表明“磨刀”这一职业就濒临作古,被历史尘封。如此看来,那残存在我记忆
里的那位老人的吆喝声,算得上是送别这个职业的最末的挽歌了。

  

一九九三年冬,我小学三年级放寒假。一个早晨,下着小雪,风中的雪,密密麻麻的,有
的入土即逝,有的却顽固不化。没有人知道这场调皮的雪能否预兆丰年。我吃完早饭,躲
在窗户后面看雪发呆。外面传来一位男性悠长的声音:“磨剪子,镪菜刀——”,这个声
音越来越近,又渐渐变远。  

但这不是一个我所熟悉的声音,是我第一次听到。  

当时,只听见早起办年货的妈妈在院子里仰天尖叫:“磨剪子哩,别走咧——”,并吩咐
我赶紧跑出去叫住那人。我正满怀好奇,于是跑去开门,钻出门外。透过雪做的银帘,我
望见那人矮矮的肩上抗着一条长凳,静滞在翻腾的空气中,像一座快要死去的雕像。那人
站在胡同另一端的尽头,朝我家这边回望。  

“磨刀多少钱?”身后的妈妈把她尖尖的的声音掷了过去。  

“一把七毛,两把一块二。”那“雕像”答到,但并没有动。  

“咦,你这磨刀咧真笑话儿!早前儿来一个人,要六毛我都没给磨咧,我这是切菜刀,好
磨咧很。”妈妈砍价时亳不含糊,这是我们皖北老家所有精明持家的女人最基本的生活技
能。  

远处的雕像没有动静。  

“要磨就五毛,不磨也罢!”妈妈亮出通牒,说到这,她拉着我假装往家门里走,见“雕
像”没回声,嘴里边嘟囔,边闩上门。  

过一会儿,有人敲门。我跑出温暖的屋子打开大门,是那个远远的磨刀匠。生意遂成交,
以妈妈的胜利告终。  

磨刀匠约摸古稀,头带破毡帽,袄袖臃肿而不整。老人不爱说话,是一个老实的庄稼人。
他的肩头早已枯萎,但胸膛和双臂依然宽阔,显现出他曾拥有过一次结实的青春。他从我
手中接过菜刀,把长凳放平,那四只小木腿在雪融的泥泞里由狂躁渐渐变得安宁。长凳是
磨刀者普遍携带的工具,那是他们行路时的扁担、工作时的支架、休息时的依靠。那灰黑
色的泡桐木凳子,不知道已痛饮了多少阳光和雨水。凳面上,四片泛锈的铆钉窂窂抱住一
块肥皂状的磨刀石,像一条大蛇生吞了一块巨骨。灰绿色的石体中间凹成了弧形,似乎在
临终前诉说着它的资历与年轮。老人横跨在凳子上,脱下硕大的军用手套,把菜刀平平地
按在石上,用两个环状的车轮胎皮将之固定——寒冷也阻挡不了老人的娴熟。接着,他猫
腰去取栓在凳子腿前方一侧的一个小油漆桶里的刷子,却根本拔不出来——天很冷,刷子
与小桶早已上冻。  

他问我,能不能从我家里取一些热水化冰。我点点头,回家找了个搪瓷缸接了些热水端给
老人。  

老人捧着着冒烟的搪瓷缸,像端一杯沁心的热茶,小心地把热水浇进他的小油漆桶里。热
水遇冰,发出轻微的“哧”声,那轻盈而温馨的白雾缓缓升起,在落雪的世界里逆行。他
小心地晃着小桶,尽量不让水溅出丝毫。土黄色的热水躺在小桶里,像极了珍贵的油漆。
这漆,是否可以为他乡间的孙子的床梆上沫出一片金黄的麦田呢?随后,他终于拔出了那
个之前冻硬的刷子,用其将菜刀的一面涂湿均匀。刀面上散发出强烈的铁锈的味道,向我
的鼻子掩杀过来……  

看到小桶,我忽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他在这个早晨的第一笔生意。  

我开始可怜眼前这个陌生的老人,“爷爷,您这一天能挣多少钱呀?”我问道。  

老人抬起头叹了口气,说:“孩子,我挣的钱还不够吃饭的啊!”  

我不再说话,老人似乎没有注意我的反应,开始埋头工作。他取出一个像自行车把手形状
的刨子,中间焊有一个锋利的刀片。他双手握着“自行车把手”用力地往刀面上镪。在一
个雪花疯长的世界里,他缩在长凳的一端,镪啊镪啊,双肩一收一放,像割着他甜蜜的麦
子。从后面望去,他却又像一只冻僵的猕猴,抽搐着,抽搐着。从头到尾,他鲜有抬起头
来,也许,只有低下头,他才能够寻到一个最好的梦境,一个不需要为午饭和晚饭而烦恼
的梦境。那金属之间的碰撞,单调而刺耳,切割着整个胡同的静谧。那声音,有些像多年
以后我听到的肖斯塔科维奇的谐谑曲,机械得让人紧张和不安,预示着前方无解的悲剧。  

当老人把一把明亮的菜刀和塘瓷缸递还给我时,我把妈妈交给我的一元钱递给他。他从怀
里掏出一小卷热腾腾的零钱,抽出一张颤颤的五角,嘱咐我交给妈妈。然后,他收起小
桶,掀起长凳放在肩上,辟雪前行,像一位流浪的水手,开始新的一次扬帆启航,却不知
道下次驻足的港湾会在哪里,正如那徐徐的雪花,每一朵都不晓得自己会躺在哪一片泥的
怀中长眠。

在老人与雪一起融化之前,我等待着他的下一声吆喝。可是,他似乎没再次叫喊,或者,
是我根本没有听见。  

我拿着五角钱,贮立良久。  

这是最悲壮的告别,我们之间,世界继续安静着。

 

来源:《新语丝》月刊2023年7月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