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拾贝·威滕的故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海边拾贝·威滕的故事》

【摘译自彼得·沃伊特的《连错都算不上》】(注:在同行中,物理学家泡利以他尖锐和苛刻的评论出了名。他被称为上帝的鞭子。有时他会直言不讳地批评别人的工作是“错”的。更严厉的批评是“大错特错”。而最不顾情面的批评是“连错都算不上“。本书作者用这来评论当代的弦理论)...爱德华·威滕于1951年出生在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他的父亲是专研广义相对论的物理学家。威滕在布兰迪斯大学读本科的时候,主科是历史,副科是语言学。他的兴趣大都和科学无关。1968年他十七岁,就在《国家》杂志上发表了文章,论述当时的新左翼政党缺乏政治策略。一年后,他又在《新共和党人》上发表他在新墨西哥州陶斯镇的一个公社考查。1971年毕业后,威滕在威斯康星大学做了短期的经济学研究生。期间,还为1972年终疾的麦戈尔总统竞选做过事。最终威滕知道自己在政治上不上道,就在1973年秋季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院,读应用数学。不久又转到物理系。正是1974年的早些时候,格罗斯和他的研究生维尔泽克发现了(夸克)渐近自由的现象。(注:格罗斯和维尔泽克因这项研究成果获得20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威滕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获得认可。一位当年的青年教员开玩笑地对我说“威滕毁了整整一代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研究生”。一个不是物理科班出生的研究生,能够很快了解科目并做出出色的研究结果,令他的同学感到超级恐怖。在最近普林斯顿的讨论会上,我(作者)的导师卡伦介绍威滕时,回忆道威膝曾经让格罗斯很头疼。格罗斯是威滕的博导。格罗斯认定学习物理的唯一办法就是计算。他不停他派给威滕一些他认为要大量复杂计算的问题。而在所有的情况下,威滕根本不用计算,而是应用普通的原理,很快找到答案。威滕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在1975年完成。到(2005年)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威滕总共发表了311篇文章。

1976年威滕拿到博士学位后,去哈佛先做博士后,然后再做青年研究员。他在行业内声誉鹊起,俨然是升起的新星。我记得他很乐意帮一个大学生学习杨-米尔斯量子场论。这远超出一个大学生的理解力。1980年威滕回到普林斯顿,破格成为终生教授。当时一个粒子理论物理学家通常要花上十年时间做第二期的博士后和助理教授。哈佛物理系没有提出和普林斯顿对等的条件留下威滕。事后被人认为是物理系犯的史无前例的大错误。1987年威滕转到普林斯顿小镇对过的高等研究院。一直呆在现在。中间只有两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做访问教授。威滕和娜芘结婚。娜芘也是一位粒子理论物理学家,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有过太多的传奇人物。最有名的莫过于爱因斯坦了。杨振宁曾在高等研究院呆过十七年)

1982年威滕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最早的天才奖。他可能是理论物理学业界里所有人公认实至名归的一位。威滕获得过一连串的荣誉,包括1990年的数学领域最权威的菲尔兹奖。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没有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却拿了数学界的等同诺贝尔奖的大奖。这种情况确定有些奇怪。但这说明威滕这个奇特的人物,和近些年数学和物理之间的奇怪关系。(注:其实弦论早在1970年被提出来,但发展并不顺畅。威滕在八十年代的工作真正赋予了弦论生命,极大提升了弦论的影响力。也许弦论最后会被替代,被证伪,或者因为无法证实被抛弃。威滕由此做出的数学上的贡献依然会有深远的影响)

记得当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的一天。我正离开图书馆。威滕走在我前面十米开外。图书馆在数学楼和物理楼之间的一个大广场的地下。威滕走上楼梯去广场。我走上广场时,不见他的踪影。广场离最近的楼房进口都超过十米。威滕可能走得比我快很多。但我头脑闪过一个念头:威滕原本是星外的高等人类,来到地球。他在没人注意的时候,就施法神遁到他的办公室了…

--写于2021年7月17号 (图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