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迟迟不衰退?

美国为何迟迟不衰退?

公众号新闻  2023年8月1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ID:SIFL2002),本文为7月21日【鸿儒论道】的演讲实录,作者:易峘(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虽然很多人预测美国要衰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国还没有衰退,而且看一季度、二季度的GDP走势,一季度明显强于市场预期,二季度年化可能还在加速,而且这还是在一二季度库存周期大幅拖累的情况下完成,目前市场在上调三四季度的预期。7月20日晚上美股有较大回撤,不过累计涨幅来看,纳斯达克今年的表现依然非常亮眼。

这次疫情后的周期,出现高通胀和大规模的财政货币宽松,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这样的组合和先后顺序没有看见过。我今天会跟大家分析这次周期和以前有什么相似,更重要的是有什么不同,客观地看会不会衰退、以及有哪些风险。请大家用比较开放的思维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市场预计美国衰退的概率已经将近两年的时间在50%以上,为什么市场咬定会衰退?但衰退却一直没有发生,基本面走势到底是怎么样的?市场是诚实的,所有在边际上买入美股的人,甚至在今年3月份买入美债的人肯定有买入的理由,这种情况下究竟是什么样的动力在支撑这个市场表现?明年怎么看?增长压力加大是不是会衰退,有哪些因素可以改变这个轨迹,有哪些上行和下行的风险。

第一为什么预测衰退?首先,过去120年内每次出现6%以上的CPI都会衰退,这是以史为镜、很难逃避的命运。第二个原因是收益率曲线倒挂作为衰退的领先指标,历史上都是很准的,当收益率曲线倒挂1~2年以后大概率会出现衰退,预测效果不错,因为利率倒挂会让金融机构以及实体经济的很多现金流问题凸现,早晚会出现一些脆弱性。去年年底又有人提到库存周期的影响。

整体来看,美国历史上差不多6、7年平均衰退一次,所以每一年的基准衰退概率是5%,去年库存周期开始俯冲式地下行,大家又觉得加息加了4到5个点,收益率曲线倒挂,再加上通胀到6%以上,怎么看都是衰退的样子。

分析这个原因很重要,现在要讨论的是这些原因是否还成立——收益率曲线的倒挂和以前是不是一样,通胀的组成和以前是不是不一样,以及这次疫情之后的库存周期的调整和以前有没有不同?因为我们都没有见过这个周期,所以不可能给出一个百分之百的定论,但是作为市场人士要做的是概率分析。

实际发生的是什么呢?今年以来,市场预测经济衰退的时点实际上是不断延后的,彭博一致预期来看,在硅谷银行倒闭之后,市场预测美国衰退的概率保持在65%,近日下降至60%,高盛的预测只有25%。我们首先要讨论市场概率为什么会下降,第二个讨论的是这些理由能不能持续成立。

一、基本面来看,为何市场预测衰退时点不断延后

市场对经济的预测有大幅的上调——去年底对美国今年的GDP增长预期是0.4%,到今年年中市场预期上调至1.3%,按此预期,下半年的增长预期应该上调了1~2个点,而对今年的通胀预期同样有大幅下调,做市场的人第一个反应是通胀预期下调,增长预期上调了,难怪股市的表现比较好。

从基本面来看,增长率的上调有一定依据,美国经济基本面看起来并不弱,一季度的GDP同比是1.8%,目前看起来二季度可能更高,一季度GDP环比折年增速达到2%,目前看二季度能到2%以上。

目前为止一季度GDP分项贡献中,消费仍占了半壁江山;其他的分项中,去年下半年开始去库存、净出口目前已经转正,还有一块比较有意思的是政府支出——美国的政府支出数额并不大,但今年又开始正增长的贡献。所以总体来看增长组成,其中消费韧性排在第一,但边际上美国的制造业和净出口的拖累较去年下半年有所减缓,以及美国的政府支出较强。

几个超预期的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很多人认为美国政府在2021年财政大幅宽松以后、之后的政府支出会收缩,但实际上政府支出在去年四季度开始对GDP的贡献再度转正。环比来看,政府开支、消费以及净出口的贡献在今年一季度都比较大,且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贡献在二季度会继续上行。

其次,去年下半年开始,很多人觉得今年要衰退的原因就是库存周期拖累,客观看库存周期下行基本上拖累了消费增长的五分之四,但今年有所缓和。

市场部分预期美国的消费今年会转负,然而今年仍然是正增长。其中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商品的消费大幅代替了服务消费,在经济重启之后商品消费的比例的确下行,但是消费并没有出现持续的负增长,同时服务消费的比例大幅上行。

地产周期方面,利率一下子从0%加到5.25%,这期间大家对地产下行的压力非常担忧,因为30年国债利率到了4%,大家觉得房贷的支出比例等负担能力会大幅下降,加上美国房价的中位数在疫情期间上升了40%,让人回想起2008年地产的拖累。

但3月份之后,新屋销售呈现比较强劲的回升,开工亦开始回升,因为美国的30年国债在去年11月份见顶了,美国房贷月供支出除以可支配收入,即房屋购买能力在去年11月份以后反而有所改善。

也就是说,虽然短端在加息,长端30年国债利率见顶之后,房贷压力的传导没有再继续。同时今年的名义GDP增长也不差,收入增速、薪资增速都在4%以上,购买能力也不能说回到低利率时代,但是消化了一部分利率上升的影响,因为收入增速还不错,所以又再加上房地产库存,可供销售月数已经从去年11月份的高点是9.7个月跌回6.7个月。30年国债利率见顶的时候购买力不再下降,房地产的库存开始下降,市场的供需在收紧,房价下跌的压力被止住了。

另外很多人担心的是库存,每三次库存周期的调整会经历衰退,但是这次库存周期其实不完全是周期性的、自然库存的原因,还有疫情带来的中间品库存虚高,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库存,而是供应链受到一些堵点,造成中间的积压品。

也就是说,本来不是诚心要做库存,只是因为一点点零部件供应链的问题没有变成产成品。库存的消耗是来自疫情期间报复性和被动囤积库存的反响,而不是未来经济预期非常差的去库存。从库存周期的先行指标来看今年三季度会见底。

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是企业,美国企业投资历史上周期都比较温和,但是这一次企业投资大幅上升。制造业建筑投资(建厂房的投资),虽然占GDP的比例很小、约0.4~0.5%,但今年增长了80%,这是非常可观的增长,我们估算今年1~5月它拉动GDP增长0.3~0.4个百分点。其中最大的部分是计算机芯片产业投资,2022年开始一个加速,2023年一个起飞,从0开始到几亿、几十亿,现在是1100多亿美元的月度年化投资规模。

二、美国经济韧性的来源

韧性哪里来的?很多人说美联储加息,但是从金融条件的收紧看并没有2020年那么剧烈。金融条件是综合看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变化,包含国债的风险利率、信用债的利差、美元指数等,美国股市也是一个巨大的融资渠道,当它的市值、市盈率上升的时候,就说明股市融资条件较松,反之就是较紧。

美联储虽然加息,但今年年初到现在,金融条件整体是放松的:第一、国债长端利率不涨反跌;第二、今年美国股市涨了很多,估值上升;第三、美元相对去年高点是走弱的;第四、信用利差也有所收窄。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美国在2020年财政极度宽松,而2022、2023年财政都不宽松,因为税收上升很快,目前来看疫情时的补贴还没有造成长期的药物依赖,下来比较快,2020、2021、2022、2023四年,尤其是2020、2021两年累计宽松比之前大概要增加了整整20个点的GDP,财政的巨大补贴填上了疫情造成的收入损失,不仅是流入居民,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企业。

很多人都注意拜登在2020~2021年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差不多10个点的GDP,基本在一年以内全部发完,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觉得美国经济2022年会大幅减速,加息肯定不行。但是注意后面还有一串对企业的补贴,包括基建和就业法案、芯片法案,以及通胀削减法案,这三个加起来1.2万亿美元,占了GDP的5个点,在去年才开始真正发力。它们主要是补贴企业,政府通过大量的补贴,而且补贴是激励企业尽早投资,尽早形成产能,而很多人忽略了这对GDP后劲的影响。

此外,超额储蓄还没有消化掉,疫情期间超额储蓄是2.1万亿美元,约为当时GDP的16个点,去年7月到今年6月之间的平均消耗速度是800~900亿美元,还可以支撑大半年。很多人觉得美国的经济就像薛定谔的猫,一些观点分析超额储蓄消耗掉以后成色如何,这是静态的想法。

而一些观点从动态思维来看,储蓄好带动消费好,消费好带来就业好,就业好又会带动收入好,再传导到消费。而我们观察到,从整个收入来看,现在比疫情前的趋势来看,居民收入和储蓄都偏高,但有所不同的是,储蓄率比以前低很多,因为居民开始把政府补贴的钱用来消费,而不是风险偏好下降。

很多人对衰退的担忧来自于利率的上升。因为大家觉得利率的上升肯定会出现偿债的压力,偿债出现压力之后会出现企业的破产、现金流的问题。虽然美国在疫情期间,财政两年比趋势多发了20个点的赤字,但是这次杠杆率上升一方面完全在政府控制范围内,其实政府杠杆率上升了12~13个点,但是居民杠杆率下降,企业杠杆率基本没上升,宏观杠杆率是总负债除以GDP基本没上升。

这样来看财政就比较有韧性,政府虽然会因为利率上升而受到现金流的挑战,但是如果企业和个人好,税收增长比较快,同时美国政府信用较好。此外,居民去杠杆,居民资产负债表也是体现韧性比较强的方面。居民的资产负债率在疫情期间明显下降,也就是说虽然总负债上升了,但是总资产上升的更多,所以目前看来没有出现居民在2008年时资产突然间大幅缩水、负债率上升的情况;企业端同样如此,总体的负债水平还是比较适宜的。

这轮通胀不完全是需求推动,历史上通胀和产出缺口转正的时候通胀高于趋势,但是这次产出缺口到现在为止,一季度刚刚转到零,但是核心通胀已经大幅高于2%很长一段时间。因此,这次的通胀至少不完全是需求推动的通胀。很多人把这次通胀和1970年代的大通胀做类比,一定要加息加到衰退才能把通胀弄下来,这是有理论依据的,因为通胀是需求的滞后指标,所以当通胀开始要下降,需求一定要先在很低的位置上。

但是这次通胀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在于,1970年代完全失控,因为一年和五年的通胀预期都到了10%以上,但是这次,一年通胀率超过5%,因为有价格的关系,但五年通胀预期没超过3.5%,不能说这次通胀是完全失锚,因为这次从来没有人相信过通胀会超过5%,联储所做的事情和以前不一样。

此外,这次服务业的通胀和制造业的通胀走势不一样。刚开始其实是商品通胀引领,服务业的通胀后来也上来。很有意思,商品通胀很快就下去了,2023年年初至今的商品贡献已经到1个百分点以下,6月份食品和能源已经开始转负,二手车将在今年四季度也会转负,这和70年代很不一样。70年代商品通胀贡献高,高通胀持续了十几年,现在的商品通胀今年就回到零贡献,明年就是负贡献,所以对整体的CPI而言并没有当年的粘性。

同时这次的通胀很大一块是因为供应链出现了很多堵点造成,这对投资人来说很有意思。长期做市场的人都知道,做债权的人比做股票的人对通胀更关心,这次股市先见底,债市反而对通胀都没有那么的确定能回落。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债市对总需求的宏观指标更敏感,但是股市对供应链的变化可能更敏感,是否是股市更早就看到了很多东西的瓶颈就已经消失了。这在数据上也有支持。比如运送时间,ISM运送时间的指数,现在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之前通胀特别厉害的二手车,生产的供应链很长,疫情期间产能被大幅度的限制住,但现在的生产水平也已经回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

今年美国通胀下得快,还因为很多全球的需求并不都像美国过热,尤其是亚洲国家,亚洲整个产业链受芯片、电子周期的影响很大,呈现出全球周期不同步,而且全球贸易周期偏弱,且各国周期较为分化,如果各国周期一起上升会互相强化,但是分化的周期当中会互相对冲。

往前看,半粘性通胀和所谓粘性通胀现在开始松动起来,所以通胀会下来比较快。先看租金的贡献,房价指数差不多是领先租金14到16个月,房价已经下降了1年多的时间,租金同比也开始下降。所以美国的通胀到今年年底核心会降到3.5%到4%之间,整体CPI降到2.5%到3%之间,这给美联储一些空间。

劳工市场方面,以前找工作的人比例是1:1,后来一下子跳到2:1,很多地方招工、但没有人愿意出来工作。所以劳动力市场是现在通胀黏性的最后一个碉堡,目前来看应该说至少没有再恶化。

总结一下,刚才所说的商品通胀,能源食品大家都知道,最近食品有一些小幅上升,但是同比不会出太大问题,加上刚刚说的房租都是下降的,最黏性的劳动力市场至少可以说不会再恶化。

对于美国长端利率的“锚”,此前和中国非食品CPI的同比走势有一定联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当中国非食品CPI没有大规模增长的时候,全球的商品通胀有压舱石。但是疫情之后这个联动完全被打破,供应链问题是其中一个原因,而现在来看是否会收敛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但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美国长债利率在今年年初之后没有上行。

美国财政赤字在2020年二季度达到高点。但是2022年下半年开始重新回到明显的正贡献,而且主动扩张的财政赤字率,已经到了过去三个季度平均到2%以上,高出以前的趋势,体现出财政去年下半年开始再次宽松。财政结构性赤字率的同比变化,去年四季度变成了0,今年一季度变成1.3%,去年的一季度是负3.6%,一进一出,多了5个点。

今年一季度财政对增长的贡献非常大,往前看也不一定会明显回落,因为芯片法案去年10月份才开始真正实施,很多的支出可能要今年二季度、三季度才显现出来。

因此,美国经济的韧性一方面是因为通胀的组成有所不同,很多人预期通胀会很快过去,至少市场是这么预期,另一方面是在疫情期间居民端是去杠杆、企业杠杆率下降,宏观杠杆率没有上升。第三是财政和货币政策今年以来都没有紧缩,虽然加息但是货币条件是宽松的,而且财政今年大幅宽松,尤其是补贴制造业。

三、美国经济的风险点和脆弱性在哪里

但是加息肯定不是晴空万里,这是彭博的破产指数和一年国债利率的历史关联,基本上18个月以后开始有所显现。美联储开启快加息是去年7月,要观察对经济的影响可能需要明年1月份才能明确,这当中有滞后效应,因此也不必说一定不会衰退,目前来看在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支撑以及通胀下行较快的背景下,至少给了货币政策空间。

现在的职位空缺率,因为GDP环比增速的正常化而有所下降,所以工资的增速应该会滞后一两个季度开始放缓,叠加超额储蓄可能持续到明年年中,这两个加起来明年消费大概率会减速,但减速的程度一方面要看资产价格的变化,美国居民资产负债表一半以上是股市和股市相关资产,资产价格变化对居民资产负债表影响非常大。

另一方面看美联储的调整,比如说是否会降息,长端的国债利率是否会下降,增厚居民的购买力等一系列措施,目前看来还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如果美联储降息,居民资产负债表会比较有韧性,经济会呈现比较浅的降速,如果加息次数更多,或者资产价格的调整比大家想的更多,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收缩压力更大,就会出现负反馈的机制,可能就会衰退得更深。

另一个风险点是金融系统的脆弱性,美国有4000多家银行,其中将近4000家是10亿及以下规模资产的小银行。而它们在疫情期间的超低利率下扩张更厉害,而它们面临的监管更宽松。当负债端成本大幅上升的时候,这些小银行面临着大规模的兼并重组的压力,而这个大规模的兼并重组的过程,10亿以下的银行会被吞并掉很多,这4000家银行可能会变成2000家,甚至可能会出现风险传染。

总的来说,美国的M2增速在疫情期间偏离趋势25个百分点,这总归是会均值回归的,当美国的M2要正常化的时候,也就是说存款要流失,存款下降的时候银行是不是能有序地退出资产,这是明年仍然要观察的脆弱性。和欧洲不同的是,美国很多的利率定价有一个滞后传导。利率曲线倒挂和银行破产的数量有明显的相关性,会有一年半以上的滞后期。

银行破产可以有序,也可能会造成混乱,这要看美联储如何让经济软着陆。首先,名义增速已经开始下降,通胀也有回落,那么真实利率的压力将会凸显,第二,银行已经开始出现压力,就等于开车到一个冰上,要慢一点、边走边看。但是好的方面是,目前美联储已经加了很多息,如果出现问题有空间降息。

因此,明年美国的增长降速是大概率事件,具体减速多少需要看政策力度,财政政策大概率还是宽松,但是货币政策如何应对,是否会在CPI、核心通胀降温的过程中引导市场把利息降下来,是引导明年软着陆的关键点。

全球面临最头疼的一个问题是办公室的空置率,美国办公室空置率已经达到19%,商业地产利率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现在看来现金流还是负的,不仅有存量问题还有流量问题,这些潜在风险点在利率突然从0到5%之后的消化不良,还需要一到两年的观察才能落地。

现在真实利率在历史的高位(十年国债利率减去十年通胀预期),真实利率回到疫情前差不多的水平,如果有下行的空间,股市更容易在短期的一些波动中找到长期的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ID:SIFL2002),本文为7月21日【鸿儒论道】的演讲实录,作者:易峘(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