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纽时-美国对华芯片封锁行动是战争行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部分微信评论

以中国大的体量,连小弟都没得做,只会被开膛刨肚、四分五裂,就像满清末年那般!

https://mp.weixin.qq.com/s/B-O3-i_u6hLNgfO9vv2L-Q

纽约时报大曝光,对华芯片战的政治内幕

 一棵青木 远方青木 2023-07-18 09:39 Posted on 湖北

点击上方“远方青木”关注后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7月13日,《纽约时报》发布了一篇长文,非常非常长的那种,哪怕是放眼《纽约时报》成立172年的历史里这样的大长文都是不多见的。
这篇长文的名字叫《‘An Act of War’: Inside America’s Silicon Blockade Against China》,汉语翻译为《“这是一种战争行为”:解码美国对华芯片封锁行动》。
在这篇长文里,纽约时报曝光了美国很多的政治内幕,对我们中国来说很多信息都是具备参考价值的。
关于标题中把对华芯片封锁定义为战争这种说法,纽约时报用了2个采访来证明。
第一个是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瓦德瓦尼人工智能和先进技术中心主任格雷戈里·C·艾伦,他把2022年10月7日拜登对中国芯片的扩大化制裁比喻成了战争,说:
“从2022年开始,有两个日期将被历史铭记,”艾伦说。“第一个是2月24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第二个是10月7日。” 
第二个是EvercoreISI的高级半导体分析师C·J·缪斯,他说:
“如果你五年前告诉我这些规则,我会告诉你这是一种战争行为——我们肯定是在战争状态”。 
至于为什么要发动战争行为,纽约时报也给出了解释,艾伦说:
“这里的关键是要明白,美国想要影响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
“半导体这方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10月7日体现的新政策是:我们不仅不会允许中国在技术上取得任何进展,我们还将积极扭转他们目前的技术水平,”
本质上是为了根除中国整个先进技术生态系统。 
对于美国目前具备的技术优势,纽约时报很乐观,说一个EUV光刻机里面,仅德国产的一个激光器就含有457329个部件,极其复杂,而这样的复杂程度类似的组件在一个完整的EUV光刻机里超过10万个。
而即便你制造出了EUV光刻机,这也只是芯片制造的一部分,一个尖端晶圆厂由500多台机器和1000多个步骤组成,EUV光刻机只是其中之一。
这些都是中国目前不具备的,需要中国重头自行研发,相当于是以中国一家之力在短短几年之内复现全人类分工合作几十年的智慧结晶,很显然难度通天。
纽约时报认为中国试图自研芯片产业链是愚蠢的行为,原文是:
对中国来说,科技自主争夺战可能为其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能够取得成功的特质——坚固的政治意志、源源不断的资金和围绕关键目标的全社会动员——可能会成为其致命的弱点。 
为证明自己的观点,纽约时报引用前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副主任杰森·马西尼的说法称:
“某种程度上,那是要复制整个人类文明” 
解释完美国目前掌握的技术优势,纽约时报开始解释封杀中国芯片的意义。
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前美国贸易官员艾米丽·基尔克雷斯表示:
“我们说过,中国不应该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进展,”
“而这些领域恰好是未来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所在。” 
简单的说,纽约时报及其采访的美国官员们认为,芯片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因为现代科技的研发越来越多的依赖超级计算机,而超级计算机的核心就是芯片。
特朗普当初的目标只是利用芯片作为武器获取利益而已,而拜登政府的目标已经转变为全方位扼杀中国的高科技。
“特朗普政府针对的是企业,”CSIS专家艾伦表示。“拜登政府打击的是行业。”
Image
 
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在芯片领域实行了前所未有的法外治权管制。
曾在BIS负责出口管理事务的前助理商务部长凯文·沃尔夫说:
“哪怕你的代工厂里只有一种美国设备,而其他非美国设备有一百种,但整条生产线上的晶圆就跟美国沾了边。”
“这一规则让全球所有半导体都受制于美国法律,因为全球所有芯片代工厂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了美国的设备,”
“这是‘一锅端’的策略,”
在该制度下,即便一件商品在美国境外制造和运输,从未进入过美国国界,其最终成品并不包含美国原产零部件或技术,但它依然可以被视为美国产品。
哪怕有1%的美国货出现在你的生产线里,你就必须遵守美国的法律管辖,即便其余99%都是你自研的。
在说完了美国的优势,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采取的手段已经强硬到极点等背景后,纽约时报也谈论了美国这么做的代价和风险。
纽约时报自己写了一句评语,非常好玩,原话是:

但若要说有哪个国家能够克服这样的挑战,那很可能非中国莫属。10月7日的出口管制虽然在可预见的未来对中国的先进芯片制造能力造成重大打击,但最后却可能刺激其实现长期的增长。 

然后写道,基尔克雷斯说:
“我们消除了选项”
“以前他们可以在国家韧性和商业发展之间做选择,现在这个选择已经不复存在。”如果中国每年用于芯片进口的4000亿美元有很大一部分转而用于国内,其国内芯片企业可能最终将得到迎头赶上的手段和动力。 
华为的案例被纽约时报浓笔重墨的进行了分析,前后贯穿了全文,证明美国利用芯片为武器有力打击中国用的是华为手机市场份额暴跌举例,证明中国很有可能翻盘也是用华为举例,看来最严厉的制裁居然没能直接把华为弄死这个事让美国人非常在意,或者说介意。
因为纽约时报的原文多处举例了华为,没办法逐个摘出原文给大家看,我就把纽约时报在文章快结束的时候写华为的那两段摘出来给大家看看。
Image
不过,在文末的最后,纽约时报话锋一转,从开头的夸耀美国的优势变成了对胜利看不到希望的消极情绪,说:
这些管制措施不能一劳永逸地遏制中国。即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它们也只是一种拖延战术,旨在为美国及其盟友提供扩大关键技术领先地位的空间。问题在于,BIS能为西方争取到的时间到底有多少。 
负责出口执法的助理部长马特·阿克塞尔罗德对纽约时报的记者称:
“在这个行业,一击即中不等于成功”
“我们的目标是能阻止多少算多少。”
纽约时报称:
如果这些控制措施成功,可能会影响中国一代人的进步;如果失败,可能会产生惊人的适得其反的结果,美国在极力避免的那个未来会更快发生。
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纽约时报的作者强烈质疑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认为仅凭BIS的力量无法压制中国。
我在商务部大楼的办公室与阿克塞尔罗德和负责出口管理的罗兹曼·肯德勒见面,这里能够俯瞰华盛顿特区中心的椭圆形草坪。只需几分钟时间就能走完几乎整个BIS总部。哪怕清楚这些规定不要求滴水不漏的执行,但我依然怀疑,让工业与安全局对抗整个中国政府的力量恐怕是不公平的。BIS哪有什么胜算呢?它的行动速度如何赶得上对方呢?BIS怎么可能像中国那样关注芯片,并为此投入那么多资金呢?对中国来说,芯片的未来是关乎国运的大事。
在最后一段,纽约时报的作者借罗兹曼·肯德勒之口称:
“这可能也关乎我们的存亡” 
这篇文章写的很好,采访了很多很多美国官员,举例也很充分,说话也难得的非常客观,反中是总体思路,但不像以前为了反中而无脑抹黑和贬低中国,在美国大媒体里这算是非常罕见的了。
老调常谈的说了几年中国不可能成功研发芯片,在芯片上砸资源研发纯属浪费钱之后,发现不仅没能扼杀中国半导体,反而导致了中国芯片产业飞速发展之后,美国开始反思,以及恐慌了。
口径从中必输,已经变成了“我们的目标是能阻止多少算多少。”
但分析了一大堆,纽约时报也没有建议美国放弃对中国科技的封杀,文末那句“这可能也关乎我们的存亡”,已经深刻表达了纽约时报的态度。
也就是说这场科技封锁战,美国打的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没办法,高度已经被作者升华到了涉及美国自身存亡的地步。
哪怕只能拖延中国一点发展的时间,纽约时报认为那都是值得的。
Image
 
至于可能会引发的中国完全独立自主的科技研发,在科技领域完全脱离美国控制等“惊人的适得其反的结果”,纽约时报不仅知道,而且知道的很清楚。
但并不会因这个而停止封杀,只会“美国在极力避免的那个未来会更快发生”。
总的来说,我们经常说的美方再这样继续打科技战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等言论,美国人其实都知道,心里都很清楚,纽约时报的文章把这个写的一清二楚,美国的决策层并非对此无知。
但即便知道后果,即便知道中国是全球唯一可能突破美国科技封锁的国家,也要这么干,不得不这么干。
从采访的官员到纽约时报的笔者,没人有任何放弃的意思,只是对打压中国成功的概率越来越小这个事感到越来越焦虑。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市场,消化了全世界40%以上的芯片产量,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进口国,2022年中国芯片进口额高达4157亿美元。
而中国也是世界上极其罕见的具备完全工业体系的国家,短短几年时间就在芯片制造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2022年时已实现了14nm芯片的量产。
这就是纽约时报的长文处处透着忧虑的原因,总体话风已经从以前的“中国必须被教训和控制”变成了“我们必须硬着头皮打下去,事关美国生死”。
美国的心态已经从想赢,变成了怕输。
以前他们没有考虑那么多,觉得自己稳赢,现在只要一细想输的后果,他们就觉得很慌。
但美国人想出的应对之策并不是投降输一半,而是继续扩大对中国的芯片制裁,继续扩大战争烈度,更为强硬封锁中国的新政即将在7月底执行。
虽然纽约时报并没有改变自己一贯反华的立场,但这次的长文所说的实话确实很有参考价值。
布林肯上次来中国还假惺惺的说,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封锁并不是想阻碍中国的科技进步,这次纽约时报直接就把对中国的芯片封锁行动定义为了“战争行为”,伪善的面孔直接被撕破了。
当然,纽约时报这么说也不是为了反战,绕了一圈之后还是说要继续把这种“战争行为”持续下去,硬着头皮也要继续战。
既然如此,那就继续战呗。
我们不发动任何形式的战争,但也不惧怕任何形式的战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