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秦始皇的大众形象就是荒淫无道的暴君、千古罪人。虽然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但也是在特定的时期背景下为了统一思想局面,维护国家稳定。而千百年来,人们都被儒子所误导,历史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非如此。
他反驳说: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 不师今而学古, 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 主势降,而统一遭害。
李斯的意思是:一群不知好歹的儒生,天天的只知道效仿这个古人那个古人的,用之前的老方法来陷害今天的人,如果不禁止言辞,那么大王您的威严一旦下降,他们一定会造反呀!
秦始皇听后一想:呀,李斯小兄弟,你想的正和本王心意,那就照你说的办。
①:“焚书”令:于是秦始皇开始下令焚书,而李斯负责执行,一场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焚书运动开展了:
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这就是焚书的范围,真正的历史藏在细节里,请注意了,关于儒家的书一共就烧了两本,而且这两本书确实有猫腻:为啥烧《尚书》,因为尚书记载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为“功高三皇,德迈五帝”,所以要用自己的治世观念代替上古圣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
其次是《诗经》,因为诗经中多赞颂历代君王,始皇不愿有六国遗党颂六国先王。
一向著书立学十分严谨客观的司马迁在《史记·李斯传》中提到了此事。
司马迁转引李斯的话说:“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李斯对于那些诗书百家书,仅用了一个“去”字,并没有要“烧”百家书。
“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
注意这里是“收”而不是“烧”。
自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并没有烧,只是由秦王朝中央政权和相应的政府官员收藏,目的是为了“愚百姓”,以延续秦王朝的统治,而不是为了损毁相关书籍。
还有一个证据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
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意思是萧何在刘邦攻破咸阳是先跑到秦的藏书馆里,研究书籍以后,使刘邦对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民间疾苦等都十分了解。
试想如果秦始皇把所有书都焚烧那萧何如何收集信息?
所以秦始皇也没有焚烧百家书。
三、子虚乌有的“坑儒”说
紧接着,公元前212年,准确来说应该是 坑“术士” 事件发生,说法各有不同,相差甚多。
一字之差,它的性质就变了。
术士和儒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秦始皇确实干过坑士这件事,但埋谁呢?
埋的是“术士”,在史记中记载用的是“坑术士”三个字,史记较为严谨准确。
术士是哪些人呢?
是那种偷奸耍滑,干点偷鸡摸狗的勾当,有一些所谓的仙术来蒙骗他人。
②:秦始皇坑术士
侯生与卢生当初是秦始皇身边的方士,长期为秦始皇求仙人和仙药,却始终没有找到。
依照秦朝法律,求不到仙药就会被处死。于是,侯生、卢生赶紧跑了,而且在路途上一直造秦始皇的谣,这让本来脾气暴躁的老秦很生气,你拿我的钱没办成事,跑就跑了还造我谣?
这使秦始皇十分恼怒,于是下令对所有在咸阳的方士进行审查讯问,欲查出侯生、卢生两人。
秦始皇最后把圈定的四百六十余人,都在咸阳挖坑活埋。
记载:史学记载的“坑儒”
③:分歧一、秦始皇究竟坑谁?
主角身份:史籍中对此事件所提及的具体人物为侯、卢二生,以及韩众、徐市等四人,《史记》载明他们的活动仅限于访仙和求仙药,四人皆为神仙学派的方士。可知主体是术士
他们为秦始皇求仙,求不死药也纯粹是方士活动,后来没有成功,秦始皇感到上当受骗,发怒杀了这些人(上文提到)。
侯、卢二生指责秦始皇无道,与儒家观点类似,但是这与儒家的政治主张或学派观点无关。
汉初大儒如贾谊、董仲舒等对秦政多有评论,屡屡谴责焚书事,但也从未论及“坑儒”之事。(后世大儒只提焚书而不提坑儒)
汉朝离秦朝时间之近,以贾、董之博学,“焚书坑儒”的事情肯定很清楚,假如秦始皇所坑确实是儒,尊儒的贾谊、董仲舒等这些大儒一定会翻秦始皇的案,但他们没有。
综上分析可知:秦始皇坑术士才是历史真相,与坑儒无关。
但为什么儒家要抹黑秦始皇呢?
他们得志后,把罪人指向秦始皇,所以秦始皇成为万世暴君、遗臭千年。
总结: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老秦确实焚过书,但并非尽毁,而是把它们全收藏起来;
发生咸阳的坑“生”事件,其矛头主要指向方术之士,但也多多少少涉及到儒生。
那些真实存在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但通过揭示其背后的真相,可以帮助我们后人看清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确实起了很积极的作用。 希望世人对秦始皇的误解由此篇开始化解。
参考资料:《史记》、《历史的底牌》
《资治通鉴》《藏书》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