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内战, 谁能不惜一切代价, “赢”的概率大点, 这招也用在“对越自卫反击“, 但不能”持久战“, 在韩战, ”不惜一切代价“把儿子送上啦...
现在的中共团体体育, 好像都有内战的影子, 男足, 女足...
喊了70多年解放台湾, 好像一直在准备代价...
部分微信评论
1946年5月杜聿明乘胜进占长春,仅两年攻守之势异也。战争是大部分人的绞肉机,每每听到“不惜一切代价”,就知道那“代价”就是普通士兵及百姓,郑洞国的“越挫越坚”也是以此作底筹。可悲的是:“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
去网上看了一些关于当年长春围城事件的讨论,发现竟有不少人质疑这件事是有人造谣出来的,不少亲历者的后代跟帖讲述了自家老人的回忆,结果被质疑和谩骂。试问一句,再过几十年后,等亲历抗战的老人都去世之后,会不会还有人质疑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
不论是国共两党的档案史料,还是大量亲历者的口述,都强力证明了长春围城事件是真实发生的,10多万长春百姓饿死在了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这里就有几个问题,国共双方在长春没有交战,为何会死这么多平民百姓?共军为何久围而不攻?有人讨论战法,有人讨论人性,在此之前需要先了解基本历史事实。
长春解放珍贵照片
1、锦州是头,沈阳是腹,长春是尾
国共内战到了1948年春的时候,在东北,国共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东野解放军兵力达到了70万人,地方武装也有30万左右,而同期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兵力是55万左右,并且还被分割在了三个相距甚远的地方——长春、沈阳、锦州,机动性很差。
应该说,对蒋介石而言,东北难保。
1948年2月7日,毛主席明确提出我们先打下锦州,然后“关门打狗”,意思就是,我们先关掉锦州这个入关的大门,这样就把蒋介石的55万大军给死死堵在了东北,然后一举歼灭,避免其入关影响华北、华中战场。
应该说,毛主席这一主张是非常正确其高瞻远瞩的,不过当时驻守东北的林彪对此不大同意。他担心解放军南下进攻锦州,这是“劳师远征”,属于兵家大忌,很可能会被蒋介石军队夹击,作战风险太大、困难很多,相反如果先打长春,我军就处于顺风局面,从北往南打,这是必胜无疑的事情。
因此,在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的问题上,毛、林两人的分歧很大,林的打法更加稳妥,这也符合他的一贯打法,毛的打法更深谋远虑,就是要一口吃掉蒋介石的55万大军,但是也有一定风险。
中央和东北相持了2个多月之后,1948年4月,毛终于同意了林彪的先进攻长春的方案,理由是林彪说长春“十天半月左右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
应该说,如果长春能十天半月结束战斗,那么毛主席设想的“关门打狗”方案,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问题很快就出现了,进攻长春,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2、长春城“坚如磐石”,我军久攻不下决心“围城”
1948年5月下旬,东野在长春城外蓄势待发,这次依然采用的是解放军一贯爱用的战法——围城打援。
但问题是,这次城内的守军似乎摸透了东野的心思,无论你在长春外围打得多么激烈,城内守军就是不派主力出城增援。
就这样在城外打了几次小战斗之后,虽然也歼灭了敌军几千人,但终归无法触及国军主力,围城打援的战法是用不了,这样一来,我军想要解放长春,只有正面进攻。
但问题是长春不同于其他城市,它曾经是伪满洲国的“首都”,经过日本人多年经营之后,城内布防严密,不管是政府大楼还是银行大楼,城墙都有1米多厚,炮很难打穿,而且蒋军在长春城内外又修筑了大量堡垒。
应该说,彼时的长春固若金汤,“坚如磐石”。
另一方面,驻守长春的是国民党军队有2个,一个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央军主力——新7军,一个是滇军精锐60军,这两个实力都挺强,如果要硬打下来,我军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最关键的是,这样一来想要短时间结束战斗是不大可能的了,那么中央“关门打狗”的方案将会面临泡汤。
如此一来,1948年6月下旬,东野改变打法,“攻城”变“围城”,既然军事进攻不成功,只能另寻他路。
古人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一、全力策反城内国军将领(后来果然曾泽生率60军起义),这是“政治战”,二、封锁粮食运进城(后来蒋介石只能空投粮食,但也是杯水车薪,更不会管长春百姓的死活),让其“弹尽粮绝”,这是“经济战”。
双管齐下,军心必然动摇,这样就从内向外开始垮,也就是所谓的“兵不血刃”,不损失一兵一卒解放长春。
1948年6月25日开始,解放军在城外方圆25公里的地界,建立了严密的封锁区,断绝城内外各种贸易,逼迫城内守军不战而降,这是解放战争中我军开创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打法。
但事事无法尽如人意,之后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更深刻领悟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3、“杀民养兵”
长春围城的四五个月期间,出出不去、进进不来,长春城内的守军发现粮食不够吃,就强硬采购城内百姓手中的余粮。
先是公开发行大量的大额金圆券(后来甚至出现了1亿面额),去市面上大肆采购,一个多月就搜刮了300多万斤,后来更是制定了一个《战时粮食管制办法》,强硬将民间粮食收归国有,不允许私人买卖,如此一来,长春城内的粮荒更加严重。
百姓手无寸铁,只能任凭政府“处置”,当时哪怕是国军空投粮食时不小心落到了自家院子里,也不敢动一丝一毫,干等大兵过来接收。
市面上粮食比金子珍贵,据亲历者口述,1个烧饼能换1~2个金镏子(当地土话,指金戒指),也有用1个烧饼就能娶个大姑娘当老婆。
后来粮食越来越少,饥饿难耐的人们开始吃树皮、吃草根,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有交换孩子吃的现象(小孩饿死之后,自己下不了口,就相互交换)。
如此一来,饥饿、瘟疫、死亡,恐怖气氛笼罩着整个长春城。
当时长春国民政府制定了所谓的“杀民养兵”政策,为了保障部队粮食供应,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后来更是下令将骨瘦如柴的饥民,成群结队驱赶出城,甚至规定了每个警察要驱赶8人,每个保长要驱赶3家。
因为提防有敌军混在难民里,解放军一开始是不同意放行的,后来眼看饿殍满地,解放军官兵于心不忍,林彪下令同意放难民出城,同时在城外设立了10多个收容所,供应稀粥、馒头等食物,先后收容难民10多万人,发放粮食5万吨。
据有关数据统计,长春解放时人口只剩下了5、6万人,而在1948年初的时候,还有30万人左右(包括了城内10万多守军及家眷),后来据前国民党长春市长尚传道回忆:“病而死的长春市民共达十二万人。”
长春解放纪念碑
经过四五个月的围城,长春城内守军吃的粮食也基本山穷水尽,整个军心动荡不安,锦州被我军解放之后,整个东北形势更加有利我军。
1948年10月17日,长春城内守军第60军宣布起义,新7军及第一兵团司令部也先后被迫投诚,这在全国开创了,国民党军一个兵团10万人的部队先后起义和投诚的先例,1948年10月19日,长春顺利解放。
2) https://mp.weixin.qq.com/s/lJ-lSTLEpQW2gohb0WNXLA?
惨烈的长春围城:面对心硬如铁的国民党守军,林彪的“困饿战”为何半途而废?
长春是一座伟大的城市,
长春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为了东北与全国人民的解放,
长春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
愿《围困长春》这本书能使后辈们铭记历史。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
越挫越坚
郑洞国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面对军队与居民粮食严重匮乏,“我为此焦急得食不甘味,席不安枕”。实际情况却是,面对饿殍遍地、粮缺兵疲,坐困孤城的郑洞国,仍然是吃住行卧如常,个人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富有情调。
10月16日下午,在郑洞国柳条路的寓所里,召开了一次“气氛十分沉闷”的军事会议——决定执行从长春突围的方案。多年以后,将军们还记得会议中的特殊“一员”。
在国民党长春守军高官中,许多人都知道郑洞国在家里养了一只可爱的宠物猫。新7军少将参谋长龙国钧记起的是:
下午一时,我和史说(新7军副军长)都到郑洞国的卧房里。郑洞国斜靠沙发,一言不发,手里玩弄着一只小花猫。
生逢乱世,人如草芥,有时人命比不过一只猫。
城内粮食日渐匮缺,郑洞国索性把人分成了若干等级:
第一必保的是军人。所有空投粮食概不许他人染指,否则“就地枪决”。
10月18日是新7军缴械的日子,东北电影制片厂驻哈尔滨新闻摄影队摄影助理陈喜武奉命现场拍摄:“当时,敌兵团部特务团有些士兵脖子上挂着用单裤扎口装着大米的袋子,有的扎口不紧将大米撒了一地……听说我军给他们发吃的,他们便把身上带的大米纷纷倒在广场一处台阶上,白花花的大米足足有二三麻袋。”
据长春市市长尚传道证实:“新7军三个师囤存的粮食,可以维持过冬。第60军则比较困难,到10月间已濒临最后关头,但也没有听说有饿死士兵的事。”
1946年占领长春后,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郑洞国向官兵训话。 左一为新六军中将军长廖耀湘、右一为长春市长尚传道
第二必保的是警察和特务。郑洞国要牢牢把握国家专政机器的刀把子。
第三要保的是军人眷属。因为直接关系到军心的稳定。
留守长春的玉兰给沈阳的丈夫桂荣去信说:“留守处发40万元全不够,每月领50斤高粱米吃不了,可卖作为零用。”卖高粱米做什么用?“上次汇来30万元我亦买了8分金子,头一回领40万元也买了5分的耳环。”
第四保的是政府职员。
市长尚传道证实:自己在围城前抢购的100万斤大豆,“围城近半年,市属人员没有饿死者,完全依靠了这100万斤大豆”。
围困城中的长春民众
郑洞国超常的顽固令强力实施攻心战的肖华既大出意外,又心情焦急。无奈之下,他抛出了此前不曾对守敌使用的重型攻心炸弹——全天候对敌广播郑洞国夫人陈泽莲远在上海写给他的一封信:
几个月来为了你的安危,使人时时不能忘怀,寝食不安。桂庭,逐人衰弱与憔悴的不是岁月,而是忧愁。数月来我身体坏透了,较前更清瘦多了!桂庭,你们被围在这孤城,到底要紧不?我得不着一点实际情形,真令我焦急万分。今天看报上说,长春机场又失守,长春情况危急。我看中央不给你设法,你是无可奈何。你到底什么病?现在好些吗?你真是太大意了。你不顾性命在干,这是为了哪个?我想到这一切伤心极了。苦命的我,尚有何言!上天保佑你平安,应该很平安,因为你向来对人很好,心更好,应当有好报。秋风起,更愁人也!
这是一枚对守军最具震撼力的心理炸弹。事后,诸多投诚的国民党官兵反映,正是郑夫人信中“中央不给你设法,你是无可奈何”使他们对前途彻底失去了信心;“你不顾性命在干,这是为了哪个?”使他们同时心生怨懑;尤其是郑夫人“伤心极了”的情绪普遍传染了守军。
但是,郑洞国对全天候广播如同未闻,反倒越挫越坚。自得到蒋介石疏散城内人口的命令后,他责成尚传道下达了驱赶指标,规定每个警察要疏散出卡子八个人,每个保长要疏散出三户,否则视未完成任务。
两军卡哨之间的百姓逐渐多了起来。虽经唐天际牵头的难民委员会全力救助,但“分期分批释放”与“先救将死者”的办法,已经抵抗不住郑洞国大量疏散人口的冲击,致使卡哨之间饿毙者增加起来。
1947年5月初,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哈尔滨举行高级干部会议,林彪(正中)主持会议
在郑洞国凌厉攻势之下,三个问题致使林彪、罗荣桓面临着十分艰难的选择:
第一,如果全部放难民出城,就要将守军食口的包袱全部接过来;没有了居民对粮食的消耗,“困饿战”将中途流产。林彪最心中没底的是,不知道城内守军的粮食还能支撑多长时间?第二,“饿死者太多,影响亦不好。”“敌现进行恶毒宣传,诬我欲困死长春人民。”(罗荣桓《关于围困长春的报告》中语)第三,部队巩固面临着严峻考验。
林彪、罗荣桓经过反复权衡,向毛泽东报告的围城基本政策仍然是:“已经出来者可酌量分批陆续放出,但不可作一次与大量放出,使敌不能于短期内达成迅速疏散。”这应当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选择。
先斩后奏
杨滨(杨重),1947年冬奉命撤回解放区后,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前方办事处副处长。由于曾任60军的副官处长并在长春城里生活工作过,更由于敌工情报工作的缘由,使其对城里情况比任何人更了解。他给“围指”首长写了一封信,观点十分明确——即刻全部放行滞留两军卡哨空间的难民。
两天前,9月9日,林、罗、谭刚向毛泽东发出《关于围困长春的报告》,报告确定的方针仍然是“基本禁止出入”。看了杨滨的信后,林彪、罗荣桓为抢时间,决定先斩后奏,不等毛泽东复电,于9月11日,电令“围指”立即放行难民出城,同时上报中央军委:
从即日起,阻于市内市外之长难民,即应开始放行。凡愿出来者,一律准其通过。因长春民食早已用尽,如不放出,将使市民大批饿死。望你们依此做出计划,分批地但又是尽早地开放,做到于10天内放完。对出城之难民,应发动地方党及军队力量,尽一切可能组织救济,宣传慰问,对老弱走路无力者帮助人力及马车输送。第一步应就附近各县分批疏散安置,发动群众救济,使其出城后不再死去,或者少死……混在难民中的特务,应予以清查扣留;敌方官兵则一律收容,送吉林解放团训练。中学二年以上学生,技术人员、专家等应努力争取来我区服务。以上开放难民出城,不是对长春敌人解围,围困敌人的工作,仍需继续,不得松懈。……执行情况望随时电告。
十数万百姓突然涌出长春,对救济与收容陡然增加了压力。好在有8月14日成立的处理难民委员会及十几个县的收容安置系统的基础,又在长春周边乡村增设了一批难民收容所,勉强应对运转起来。
解放军救济逃出城外的难民
国共双方激烈的长春争夺战,造成了长春诸多老百姓因饥饿而死亡。究竟有多少人饿死?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诸多人士关注与争论的课题,并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根据人民政府进城后确实统计,由于国民党‘杀民’政策饿、病而死的长春市民共达12万人。人民政府进城以后,在卡哨内外地区掩埋尸体8万具。——尚传道
据说长春解放时,在城东、南郊一带掩埋的尸体就有几万具。——郑洞国
据最低估计,长春四周匪军前线野地里,从6月末到10月初,4个月中,前后堆积男女老少尸骨不下15万具。——国民党《中央日报》
进城后共掩埋了58063具死尸(加上过去已掩埋者约在10万人左右)。——1948年《长春市救济工作报告》
长春解放前夕有10余万市民饿死,解放后掩埋尸体58063具。——2002年《长春市志·民政志》
…………
林彪败给郑洞国?
李敖在《大江大海骗了你:李敖秘密谈话录》一书中,抛开国共两党政治立场,单纯从战争策略——围困战之特性分析了蒋介石下令固守长春的决策弊端,认为“死守孤城”军事上犯了兵家大忌。而又裹挟人民在先,驱逐人民于后,以“饿民战”对抗围困战,结果最后还是投降了。与其如此,何必当初?要投降早投啊,为什么饿死成千上万的人民以后才投降?
也有观点说,单纯从军事上考量,林彪的“困饿战”实际上败给了郑洞国。原本期待城内百姓“食口”包袱将郑洞国压垮,却不料郑洞国夺民粮而养军,最后关头守军主力新7军仍有三个月存粮。古今中外“困饿战”少有半途而止的。林彪先是分批救济饥饿严重的百姓,到最后全部放行并予以救济安置,实际接过了“食口”包袱,宣布了“困饿战”的失败。面对心硬如铁的郑洞国,在残忍耐受心理上林彪败下阵来。而郑洞国最终投降主要不是因为困饿,而是锦州“大门”的关闭。
1948年10月19日,郑洞国率长春守军缴械投降,图为投降后的郑洞国(中)抵达哈尔滨
44年后的1992年仲秋时节,经过改造后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曾亲手炮制了那份“杀民养军”的《长春市政府战时粮食管制办法》的国民党长春市市长尚传道再次来到长春。这是他第二次来长春了。他说:“我是来谢罪的……当年,我在长春犯下的罪行虽万死不足蔽其辜。”
郑洞国自1948年10月21日投诚离开长春后,再也没有回过长春。晚年他曾撰文道:
多少年来,每每追忆起长春当时的惨状,我都不免心惊肉跳,尤其对长春人民当时所遭受的巨大灾难和牺牲,更感到万分痛苦和歉疚,此生此世我都愧对长春的父老百姓。
李发锁 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12
1948年,面对防御工事“坚冠全国”的东北中心腹地长春及城内10万国民党守军,毛泽东批准林彪对长春采取“久困长围”方针,实施军事围困、经济封锁、政治瓦解三管齐下,在“食口”包袱争夺上,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攻守双方和老百姓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0月,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率部投诚,长春即克,不足一月,便解放了全东北。本书作者秉笔直书,正本清源,多视角、全方位展现了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
Tips:小编申请了2本《围困长春》赠送给踊跃参与留言的朋友,幸运的也许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