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老公的鸡毛信就告知了北京图书馆(如今的国家图书馆)正在展出意大利的庞贝古城艺术品。我想十一长假不宜出行,看展肯定人多,就顺手推到节后了。可这几天出去逛感觉路上没那么堵,尤其是公交车,上车必有座。于是就把这个计划又拎出来了,赶早不赶晚。想想当年在巴黎看卢浮宫的人挤人,这点儿挤应该不算啥吧。
一大早出门,公交车上果然不挤,比地铁好多了。此展览放在了图书馆的典籍博物馆。现在的图书馆早已超出了借书看书的功能,一连串好几个馆都有不同的展览。
说起这个图书馆,以前可不在这儿,也不是现在的颇为现代的建筑群,而是在一个古色古香,红墙绿瓦的老建筑里。文革以后虽然恢复了图书馆的借书读书功能,但去的人并不多。我在准备高考时进去过几次,在里面做练习题。现在想起来太傻了,怎么没好好浏览一下里面的丰富藏书呢,比如小说名著?可那时哪儿敢呀,每分钟都用来高考复习了。还记得在里面找了一本大部头的微积分习题集,吉米多维奇的,不记得为啥要做那些题了。
我问了门口的保安,就走进去买票入馆。买票不困难,扫一扫二维码就好了。我不到65岁,所以不能半价。此时我好希望自己变老几岁,20美元的票价不便宜呀!如果是大展览还好,可看下来太小了。我这个最怕进博物馆的人都还没热身呢,就走到头了。但不管怎样,展览还是不错的。有不少雕塑,很旧的画作,墙上的雕刻作品和瓷瓶一类的。我大部分都拍了照,还看了不少影像资料。其中之一就完整地介绍了洛杉矶附近的Gerry Museum,这个我应该是去过的博物馆。可我怎么却没有印象呢?看来还得再去!
国家图书馆和展品:
一圈看下来很快结束了。楼下有个免费的展览,是关于“茶”的,我看了个开头介绍就放弃了。我不喝茶,对茶文化也没啥兴趣,还是去附近的紫竹院走路吧。
紫竹院可是我从小就极其熟悉的公园,去过无数次。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小学搞备战活动,后半夜出发,穿过紫竹院,最后到香山脚下汇合。当时也不知哪来的热情,不知疲倦,一路急行军赶到紫竹院,还自己创造了不少所谓的“敌情”。这一路可不近啊,从平安里开始,到香山会师。上午十点以前我们倒是都赶到了,然后歪歪扭扭坐公交车回家睡觉。
后来的紫竹院一直是北京市民的地盘。公园免费,没有多少人工景点,可以坐游船,划船,餐馆也不多。外地来的旅游团一般不会来这里,散客由本地人带来倒是有可能。一进去就是大喇叭放的舞蹈音乐,广场舞一片一片都是分开的。还有大合唱,小合唱,河边对着手机独唱的,独自吹口琴,笛子的,总之公园里不安静,热闹非凡。
紫竹院:
我以游客的身份来回拍照,不知道的肯定以为我第一次来,看啥都新鲜。绕湖一大圈以后买了瓶苏打水(没啥气泡,还有糖,坑人),又在稻香村小店里买了几个当年最喜欢的麻酱糖火烧,味道完全不对。
物是人非,我已经不属于这里了。走得有点累了,我选择了最快的地铁回家。结果一路站着,真后悔没有坐bus回去,怎么也能有个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