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十国考察报告(九, 艰险的马达加斯加8天旅途)

真实的故事,希望您喜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非洲十国考察报告(九, 艰险的马达加斯加8天旅途)

        马达加斯加比"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莫三比克"还要莫三比克。我们在它的整整八天旅途是整个非洲"考察"中最艰难、最疲劳、也最危险的8天; 但却也是最奇特、最好玩、收获最大的8天。惊魂过去, 回想起来还是挺值得的。
        
       马达加斯加1896年沦为法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维希傀儡政权继续维持对马达加斯加的殖民统治, 但1942年遭英国展開“鐵甲行動”的致命打击而撤出马达加斯加。次年英国将它移交给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流亡政府。1947年马达加斯加民众发动起义,袭击了当地的法国军营,马各地民众迅速响应。起义持续了近20个月后被法国军队镇压,数万人在起义中丧生。但法国也始终未能抗拒战后的去殖民运动潮流。1960年6月马达加斯加正式获得和平独立。我在本非洲十国考察报告 ( 七, 博兹瓦纳 )中曾批评法国在殖民地独立浪潮中采取拍屁股走人的不负责立场。马达加斯加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他们撤退前在马达加斯加委任了一个不受人民欢迎的亲法总统, 然后就是几十年走马灯般的政权更替, 社会主义, 经济崩溃, 并于1982年宣布国家破产。总统拉齐拉卡领导的社会主义政府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有关改善透明度、反腐败措施和自由市场政策的条件,换取对其支离破碎国家经济的救助。2010年全民公投通过新宪法宣布建立多党民主和权力分离的政治体制,国民议会拥有很大的权力。新宪法还强调人权、社会和政治自由,以及自由贸易。近年来,世行、联合国、欧盟、美国、中国、法国等向马提供多双边援助。但是积重已经难返, 光是欠债的利息已经吃光了每年的财政收入。马达加斯加仍有一段非常崎岖的路要走, 肯定比莫三比克还要艰难。

     我们旅途的麻烦说来说去, 归根结底还是马达加斯加太穷、太乱、太原始。它被"誉"为"地球上最后的方舟", 我觉得非常贴切。当年诺亚带领一对一对的老虎、蚊子、鲸鱼等等生物从方舟里走出来的时候, 世界大概就是那么个样子。本来我们的行程中从首都安塔那那里佛飞到海边城市莫龙达瓦不到500公里, 也就45分钟, 每天都有一班来回航班。可是临出发前一个多月, 航空公司宣布: 由于疫情以来旅客骤减, 改为每周两班。我们从世界各地飞到非洲, 又在其他几个国家之间的机票都早已购好, 而莫龙达瓦又是我们不得不去的重点城市。这一来只好改为乘大巴, 把来回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活生生变为在我们原来想象不到极其坑洼不平的道路上颠簸整整4天 ( 53小时 ), 其中有两天每天乘坐16.5小时! 另外两天每天10小时。平均每小时走不到24公里。

      大巴只有一位司机, 第一天他从中午在机场等候我们。不巧一位团友因为在国际刑警通缉犯名单上被机场扣留。过了两个小时才弄明白是同名同姓才放了出来。这一天我们直到深夜11点多才抵达半途酒店。第二天他还得开16个多小时, 大家非常担心安全。建议增添一位司机, 但在马达加斯加的小地方哪里办得到? 只好祈祷不要出事。幸亏老天保佑,一路都还顺利。

下边照片就是那种公路:


上面那种公路还不算太差, 从莫龙达瓦到Bernaraha国家公园还有170公里, 单程12小时, 平均15公里/小时。来回又要整整2天。走的是下面这种公路:


若碰到海边那种沙滩丛林, 又是这种路 (能算公路吗?):


        更要命的是那种老爷车。不论是大巴车还是越野车, 一概破烂不堪。没有一天不抛锚: 爆胎、漏油、漏水、发动机故障....... 每次至少20分钟(换胎)。若是发动机熄火, 那就只能向上帝祷告了, 一两个小时算运气的。这时大家乘机 "上厕所" (Bush stop): 男的朝路左, 女的朝路右, 走得远点。反正到处都没人, 有几个伴就没事。办完了回车旁等待, 我觉得这八天下来, 我的耐心都进步了好多。

    八天中有六天整天赶车, 看车窗外的马达加斯加。每天晚上都是深夜才到达目的地酒店, 人人疲惫不堪。下面介绍几张车窗外的马达加斯加城乡照片, 还有半路等待修车时的猎奇照片, 过渡时照的视频等等。下一集(第十集)才会介绍旅游景区。

首都喧闹的市集:


旧时法式老商店:

 

出发前每辆客车顶上都用绳子捆上行李(我们的大巴也是):


车上有个司机助理, 就是苦力。上下行李, 帮忙修车, 推车出陷阱......都靠他。他算高薪阶层, 每天赚2万多元(约合4.5美金), 约为一般蓝领工资的2-3倍。出发前他老婆和他亲了个浪漫的嘴 (可见法国人还是留下了一些文明):


首都郊区的田野, 其土地的肥沃不亚于我的家乡潮汕平原:

首都郊区的一些房子也很漂亮:


开出不到15公里, 进入山区, 地貌就像云南农村, 但是作物就相差很远 , 建筑也很简陋甚至破旧:

像这样连接首都和全国第四大城市的重要公路, 公路桥也只能通过一辆车:


路旁小商店的小老板:


过路的小伙子:


过路的大姑娘:


过路的小媳妇和她的孩子们:


正在收割的水稻田:


近看正等待收割的水稻, 我估计每亩大约300多斤:


瘤牛Bos taurus indicus 肩部长有肉瘤故名。是马达加斯加畜牧业最主要的品种:


从马龙达瓦到Bernaraha国家公园途中要穿过一条大约100米宽的河流。河上没有桥, 大小车辆都要靠人渡过河。为什么叫"人渡"而不叫"轮渡"? 看了这4段视频你就会明白了:

 

(待续)

过往的西 发表评论于
我的堂哥的老婆就是马达加斯的侨民,后来到香港读书的,他们估计不是你说的那种一千年前的,刚刚看了一下,马达加斯加在1911年只有几百个中国人,目前有10万左右的华裔。

“马达加斯加的大多数华人从事零售业务。20世纪90年代,他们控制了一半的酒精饮料和纺织业; 到2000年中期,其酒精饮料行业的份额已下降到五分之一,而纺织业的份额已经上升到90%。 其他人经营蛋糕店和冰淇淋店,他们控制了这个行业的10%左右。“
小百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过往的西' 的评论 :
马达加斯加有不少一千年前东南亚侨民的后代。他们的正式名称是"南岛人", 是该国最早的居民。大约几百年后才有阿拉伯人和非洲大陆黑人移民进去。几百年下来,种族间的通婚使得血统很复杂了。我们的女导游就是"南岛人", 长得有点像马来人。
过往的西 发表评论于
马达加斯加似乎还有不少中国侨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