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不愿读技校了?
知识TNT |2023-11-18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进入到大兴工业的时期,那时,工人阶级称得上是社会的领导阶级,每个人都抢着进工厂、进车间,成为一名真正的工人,工人在当时一直都受到了尊敬和追捧。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90年代,工人下岗潮来袭,工人阶层的地位一落千丈。如今,人们对工人职业仍然存在偏见,认为只有读不下去书的人才会进工厂。家长们宁愿花大钱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一个不知名的三本或大专,也不愿让孩子读技校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中国是一个工业大国,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正是得益于我国技术工人的辛勤付出和努力,而如今中国的高级技工越来越少,出现了很大的缺口。
这样下去,我国目前正高速发展的制造业,终有一天会陷入瓶颈当中,无法自拔,能救的只有我们自己。
“高级技工”有多缺?据相关调查显示,在2022年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64个属于“生产制造及专业技术人员”,与2022年第三季度相比,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
预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从长期看,我国制造业加速升级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最缺的便是“高级技工”。
与他国相比,我国“高级技工”的占比少之又少。日本的整个工业产业从业者中,高级技工的占比达到了40%,德国高达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有5%。
更令人震惊的是,30年前的中国高级技工比例就已经是5%,这意味着我国近30年来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技工培养体系。
反观德国,德国的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他们也有着一套独特的培养方案——“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主要面向初中毕业生。
这些学生需要和培养的企业签订合同,企业会提供学习指导和一定的津贴。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工厂学习工作。整个过程会持续3年左右,学习结束后合格的学生可以正式进入企业工作或继续深造。
这一机制使得德国的企业能够有计划的补充技术人员的缺口,也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技术人员,大大提升了企业与员工的匹配效率,节约了社会成本和时间成本。
而我国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同时限于世俗观念等主观因素,使得我国高级技工的差距与他国越拉越大。
技术工人被看不起,存在感低?现代社会,中国技工的存在感低,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主观的偏见认为,二是相关制度的支持不够完善。
首先,传统观念中对技术工人的偏见和戏谑仍然根深蒂固。在多数人的价值排序中,技校无疑是最次的选择,只有成绩差读书没有出路的人才会去选择上技校。
点 击 图 片 看 原 图 |
因此,在高考的招生制度下,大部分优秀的学生都被各大高校“收入囊中”。即使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会选择“将就”读一所高校。只有实在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才不得不选择去读技校。
同时,在大学扩招的背景下,技校能招到的学生越来越少,生源也越来越差,这将会影响到10年、20年以后中国高级技工的数量与质量。
其次,我国在制度方面的保障和支持也有很大的空白。一方面,技术工人的薪资待遇相当低。一些一线工厂的工人每个月的工资仅为3千到5千,但工作强度极高。
而工人薪水低则来源于他们一般从事的都是机械重复的工作,很容易被当今的智能机器所替代。
但也并不是每个国家工人的薪资待遇都那么低。许多国家对工人仍十分重视。尤其在德国这样的国家,工人享受着高薪和高社会地位,甚至超过了白领。
另一方面,技校的办学标准也参差不齐,很多技校的办学资格不够,师资力量也较差,并不能很好的培养出国家需要的技术人才。同时,国内一些技校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这让人们对技校的偏见更深了一层。
与此同时,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也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工人的社会地位。过去,工厂十分注重工人的福利和培训,鼓励技术工人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
而现在,企业都在追求效益和利润的最大化。钻研技术的人才往往得不到赏识,薪资待遇也要远远落后于管理者。
这样一来,中国的技工没有存在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也就不愿意钻研技术,他们便逐渐退出了“舞台”。
尊重技术人才,打造大国工匠过去,中国的发展靠的是兢兢业业的技术工人们。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努力换来了新中国辉煌的今天。而中国未来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级技术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重视技术人员的培养,建设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更多的“大国工匠”是当务之急。
首先,观念的转变源于现实环境的改变。因此,想要打破人们对于技工的偏见就必须让人们实实在在的看到,作为技术工人能够获得社会的尊重也能获得一份可观的收入。
从宏观社会层面来说,国家需要给予技校制度上的支持。例如可以效仿德国或瑞士等发达国家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的做法。
同时,要保证技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技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符合国家需要的,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直接输送给国家,帮助国家工业、制造业更好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国家要要求企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重视和保障,让更多的人知道企业对高级技工的需要,并且工资待遇很好。这样才能有人愿意接触高级技工行业,也能通过技术获得相应的尊重和回报。
从微观个人层面来说,我们需要抛弃固有观念,转变对高级技工的看法。实际上,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对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
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技工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磨练,对个人的技能、心态、性格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并精通一门技术同样可以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更能磨练自己的心智。
从过去到现在,我国工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科技的进步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员。
希望未来,国家和企业能够给予高级技工制度上的保障,社会能够给予足够的尊重,以改善高级技工现如今的境遇,重塑工人职业的尊严和价值。
为什么有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读技校或者职高?答案太现实了!
网友一:
应该说目前大部分家长都不愿让孩子读技校。其原因很多:无非内因与外因。
内因就是家长的心理与思想认识问题。一是虚荣心。觉得自己孩子没能上高中,无奈选择了技校或职校,觉得低人一等,攀比心作梗,颜面尽失。二是不了解。觉得职校学不到知识,还可能学坏。
外因就是职校本身存在的现实问题。一是部分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学生毕业后,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低。二是受生源层次与年龄特点影响,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客观问题。但社会带有色眼镜看职校。
网友二:
这跟社会普遍价值观和社会分工构成有很大关系。普遍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如汽修、厨师、美容美发、开挖掘机等,掌握的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低,社会地位低。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好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高,受人尊敬。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主要是一份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的工作都值得尊重。现在更是有很多人做一份简单的工作,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爱好上。进入多元化的社会,接受多元的人生,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什么专业都有可能成功。
网友三:
不是不愿意,而是花了很多钱却学不到未来一工作所需要的实用技艺东西!
不是不愿意,人品还不错的孩子进入技校或高职后发现染上许多恶行!
不是不愿意,毕业后发觉自己手拿文凭却找不到工作!
好技校,想进却进不了!毕业后,发觉有背景的同学却有一份体面工作,而自己却两手空空!
网友四:
首先呢,我们国家职业教育体系这块搭建的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不管是在教师资源配置还是说在专业设置或者说实在教学管理等等这方面客观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这种情况下的话,家长不愿意让自己孩子学,也是怕耽误了孩子的前途。
第二呢,整体的氛围以及招生录取的一个情况。现在来说基本上分数低的或者按我们传统观念里面的差生才要去念职业类的学校和技术类的学校。
这样一来的话给家长的感觉或者说给整个社会的感觉,就是学习不好才会去读这些学校。谁家家长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落个差生之名吧!
网友五:
为什么同为初中生,都是同龄人,初中三年别人的孩子可以考上重点高中或者普通高中,而自己的孩子却连一所普通高中都考不上只能无奈的去上技校或职高呢?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因为孩子进入初中以后贪玩没有好好学习造成的,很多孩子是初一贪玩不学习,进入初二了依然贪玩不学习,还有很多孩子即使进入初三了仍然要玩手机游戏。
网友六:
1,观念问题,大部分家长不能接受孩子读职高学手艺出来工厂上班,更希望孩子读高中考大学出来坐办公室考公务员光宗耀祖或是做生意赚钱。
2,职高毕业升学途径少,大部分是出来直接打工,少部分是通过单招和高考升入大专院校就读,上升空间窄。
3,中职教育体系不完善,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着办学思路不明确,管理混乱等问题,国家对中职教育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也很模糊。
4,中职学校普遍风气较差,很多中职学校的生源很差,都是些考不上高中去混日子的,很多家长怕自己孩子学坏故而不敢送去读。
5,就业压力大,虽然目前我国缺乏大量技术工人,但目前职高培养的人才和社会产业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素养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目前职高读出来就业压力也很。最后:
高中生和家长,如果想加入有外国人、大学生的英语社群练口语,搜索公众号“竖起耳朵听”即可加入,语角里会美音、伦敦腔、印度腔的小伙伴都有。
最新评论 搜狐网友37q14k9nfk37c
说你思想肤浅,你却让我了解德国教育的体制,每个国家教育都有他的优越性,也有他的弊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制,根本没有任何可能照搬过来。我国目前教育的薄弱环节是职高教育,职高本身存在很多的现实问题。一是部分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学生毕业后,就业质量低。二是受生源层次与年龄特点影响,社会大多数人带有色眼镜看职高。三是绝大多数职高技术专业不强,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囧境,个人认为,职高必须要和大学衔接起来,必须和普高一样,做到课程互选,分数互认,资源互通,国家要加大建设和职高技能互通的大学,以后职高的孩子考大学,就是技能+文化课,考上了就能学习更高水平的技能,如果以后职高的孩子也能考好的职业大学,就不会在有人觉得职高低人一等。这样会有更多的孩子能发挥一技之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值得深思!为什么中国技工缺口这么大?
小编的话: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成为制约中国制造的一大因素。
小编的话: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成为制约中国制造的一大因素。
传统观念中对技术工人的偏见和戏谑犹存,职业教育难以吸引到优秀的生源,“选高校、弃技校”仍然是不少家长的共同选择,部分用人单位对技工“挑肥拣瘦”的现象屡见不鲜??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都处于野蛮时代,企业主把流水线的效演绎到了极致,工人则渐渐退化成一部机器或者一把大锤,但现在,流水线的这种极致遇到了瓶颈,年轻人越来越讨厌进工厂,单调的工作逐渐被机器人和AI取代,于这种背景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高级技工”的重要性,遗憾的是,中国制造浪费着大好光阴,不但没有培养出更多的技工,反倒是吞噬了越来越多的美丽天赋。相关调查显示,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是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更可怕的事实是,30年前中国高级技工占比就是5%,这意味着,我们压根没有构建任何技工培训体系,一滩死水而已。
可怜技工,卑微的存在感
“选高校,弃技校”在多数人的价值排序中,技工教育仍然是相较于学历教育的次优选择。于是,在高校招生的筛选机制下,高分考生大都被高校“揽入怀中”,考不上大学的学子,退而求其次,才不得不选择读技校。
而事实上,通过技工教育同样可以获得体面的生活与人生的成功。
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很高,且无法只靠天赋完成工作,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于技能、心态、性格、环境都是非常大的挑战,比如一些机器加工部门需要常年跟机械打交道,环境的气味大、夏天热、冬天冷、且容易出现工伤事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可蹲在办公室里码字,也不愿意去尝试学习相关技能,更不要提什么攻克技术壁垒,变成先驱之类的想法了,更重要的是,在时下日益浮躁的大环境下,即便有些人立志在技术上寻求突破,也难以不理会外界的各种诱惑。
其实,中国技工缺少存在感,最重要的还是制度文化使然,因制度的不健全,中国人的投资观念都是短平快,技工的存在感实在太低,社会更不会给予其应有的尊重。正因如此,普通的人是绝难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之快感的,他们更享受抢别人女朋友的快感,于是如你所见,学校里、中小企业里都不推崇高级技工的培训,应试教育中,学生专注书面指导和考试,硬背概念、强记公式、涉险考试构成了中国技校的全部生活,至于说实际操作或者试验论证,大多数的学校因经费紧张而敷衍了事,要知道大学、技校中的年华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学习欲望、精力、好奇心都是最旺盛的,我们却慷慨地、毫无察觉地浪费这大好的生命,没有构建起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也就难怪大学生找工作比上天还难了。
学校的环境不理想,起码单纯,而一些腐朽的企业则更加毁人不倦了,事实上,中国很多企业推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文化,钻年技术的人常常得不到制度的赏识,在薪资待遇方面要远远落后于管理者,更畸形的状况是,中国企业向来内耗严重,很多“劳心者”没有把心思放到“育人”之上,而是放到“人玩人”之上,不懂创造式地开发利润,就只能盯着固有利润争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个遍体鳞伤,技工的成长轨迹本就与这种制度文化相冲突,没有存在感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了,既然没有存在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谁又愿意静下心来研究技术,中国技工渐渐退出了中央舞台。
尊重技术,善待中国未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亘古不变,中国社会、企业、学校剥夺了技工的存在感,终将会遭到报复,这种报复体现在产品溢价率低、人员离职率高、销售困难、企业运营难以为继等等,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开始了重新寻找工匠之路。
中国要想彻底解决“技工缺乏”的问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彻底地改革,首先从学校开始,另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充分证明了“全民高学历”的模式已经失败,社会已然没有必要以学历区分对待人才,我们完全可以效仿瑞士、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一般孩子在初中毕业之后,就开始寻找“学徒机会”,跟着师傅修炼技艺,这样学徒从15岁开始学习,到30岁左右需要面对家庭、生活压力的时候已经出师,从而更游刃有余地掌控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些高级技工没有高学历,但能获得高收入,从而获取社会尊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级技工的培养需要时间沉淀、需要制度文化的认可和保护,只有让技工们有尊严、活得光鲜,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制造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