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帖子,叫康德论恶的起源。看了好几段也没看出康德的观点到底是啥。只好自己论一个:)
这个问题需要先弄清两个概念,恶,起源。
啥是恶?
啥是起源?
恶就是反善。那善又是啥?假设以普通观念的善为善:利益为善。
利益都是善吗?比如毒品。不行,毒品利益欲望而不利益生命,就不为善。
从这个极端的例子推展一下:善是长远的,整体的利益。
假设善的定义如此,那么,恶与善相反,非长远的,非整体的,就可以视为恶了。
这样概括对不对?
不知道。
可以看几个例子:比如嘴巴爱吃甜的,少吃,适量吃,心情愉快;但无节制,糖吃得太多,身体受不了,得病了。
又比如想过幸福生活,老实工作赚钱就很好;偷、抢、骗别人的钱,就不好。
概括一下,恶对整体的其他部分产生伤害。对其他部分的正常活动产生伤害的就是恶。
现在看起源:起源是客观的吗?比如追溯到某种细胞,某类神经,某个时间,某个事件,某种物质等等。
应该不是。以上边说的吃糖为例。糖是病的起源吗?吃是病的起源吗?吃糖是病的起源吗?
过量才是。
这样,恶并没有一个客观的绝对的起源。一种行为或者属性,如果不导致或者造成伤害,就不能视之为恶。
对糖的需求与渴望并不是恶,吃糖也不是。
但是过量的追求就是。
那不过量不就行了吗?
是的。
但人能做到吗?
很少有人能做到。面以利益,很少有人能适可而止。
这样,过量的冲动就可以视为恶源了。
人为什么要过量,会过量呢?
这就涉及到了知与智的差别。
知,是区分差异,确立差异。
智,是统摄差异,确立联系。
人如果有知而无智,就会认定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这是自己的,那是非自己的。结果就必然自私本能驱动,过量。
反过来,人如果有智,就不但有知,而且可以完美地驾驭知。可以全公而全私。
这就以追溯到更深的层面:人性。
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圣经说原罪。
三个都对。
孟子说性善的性可以视为基于纯粹的完整的心,人与人心心相通。就是纯善状态。
荀子说性恶的性是基于差异对立的自私本能,不加节制当然就导致恶。
圣经说的原罪并不是本性的角度,而是人与神分离而产生的活动驱力。神是纯善,人是载体,人以知为驱动而不以神为命为标准来行动,当然就是罪,就是恶。
从这个角度看,圣经相当于孟子荀子合起来,观点都一致。
中国人也认识到因二元判断产生的知的迷惑作用导致恶,但中国人不认为这种分离不可逆。且修正不需要依赖外在的信仰神。人人都可以修正,随时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