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风》
读《照夜白》, 在《反空间》那一篇里作者写道, 海子的“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可以用来说明“夕阳山外山”。
“夕阳山外山”出自李叔同, 大家都能琅琅上口, 长亭外古道边, 一幅离别的凄美图画。
这样的图, 元代馬致远早已画过。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在天涯。
古道、夕阳、天涯, 同样的意境, 同样的无奈, 只是李叔同的我们都耳熟能详, 这大概是和他填的歌有关吧。
曲子本身是美国人约翰•奥德威作的, 后传到日本, 李叔同在日本留过学, 还留下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 这首《骊歌》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美妙的旋律加上精致的文字, 是经典中的经典。
但倘若李叔同配的是京曲昆曲, 大概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的吧。事实就是这样无情, 如今世界流行的是西方的音乐, 而不是我们的国粹京剧。
西方有歌剧, 歌剧在歌剧院看的是人的表演, 宅在家看电视歌剧, 像我这样的粗人是耐不住的。 大概每个歌剧都有一、二首经典, 其它的我是不懂如何去欣赏。
京剧更是如此。我外公是京剧迷,我小时候总觉得是呕哑嘲哳, 后来经过点训练,才听得岀点味道。李叔同写这曲是民国初年, 成了一股清流, 自然就流传至今。
诗画曲的完美结合。
特别是那句夕阳山外山, 就被作者用来形容作画时的空间。
有空间就有远近, 海子说“远方的风比远方远", 也就是说远方比远方的风更近。
海子是自杀的, 我很敬佩这些人的勇气, 却又不屑于他们的行为。
他又是現代诗人, 我一向对現代诗没什么好感, 大概就是散文断行而已, 全诗背下很无聊, 只能取其中一二句名句。比如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或是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再有我记得的只有戴望舒的“雨巷”, 这也是一幅画, 那些年代我们都希望自己有着丁香一样的忧愁, 也算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了。
而关于海子, 就是那句如雷贯耳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了, 所以这句“远方的风”很让我闭书思考, 于是我便去查了查原诗。
诗名叫“九月”, 开头是“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很喜欢第二句, 觉得很富哲理。
远方虽远, 但听到过, 看到过, 将来也可能踏上去触摸, 而此刻远方的风吹过了, 不再有了, 逝去的就是远了, 是不可近的了, 不可再得了。
逝去的就是永远的远了。
而远方再远, 远方存在着, 我们可以去, 总能变近的。在的东西, 远亦可近。
远方的风是永远, 世上任何东西都比永远近。
远方是空间, 远方的风是时间。画可用时间来表达空间, 诗人用时空来显示生命。
远方的风是瞬间吹过的, 吹过的风一去不复返, 便成了永远。
生命是一时的, 死亡是永恒的。
快乐是暂时的, 孤独是永久的。
我想, 海子在卧轨的那一瞬间, 他得到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