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千年黑暗 --新教 云聊系列—历史篇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马丁路德开启的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一千年的宗教黑暗时期,也是中世纪和近代社会的分水岭。 

新教到底“新”在何处?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力有多大?天主教后来又如何应对挑战,因史料繁多,我想用最简洁的篇幅,分两次、只说16-18世纪这一段。

尖锐的批判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廷,统治着各国的教会,还发动了延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大主教在各教区内有很大的政治和经济权柄,绝对的权力一定会产生绝对的腐败(前几篇都提到大主教聚财、养情妇的状况)。

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的公开信》中说:“罗马天主教非常巧妙地在他们周围筑起了三道墙,这就是整个教会可怕腐败的原因:

首先,受到世俗权力压力时,他们就发布赦令说,世俗权力对他们没有管辖权,因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其次,如果试图援引《圣经》来指责他们,他们就提出异议说,只有教皇才能解释《圣经》;第三,如果有人以召开公会议相威胁,他们就用谎言回答说,只有教皇才有权召开公会议。

这样,他们就狡猾地窃取了我们的三根权杖,可以不受惩罚,安居于这三道围墙筑起的城池之中,不避人眼目地为非作歹。”

路德说:他(教皇)做的一切邪恶的事情,出于一个如此错误、混乱、亵渎、傲慢的权柄,毁坏了整个基督教会,破坏了基督救恩的首要原则;仅仅在世俗的某些事情上会有例外,因为神允许一个独裁和不信的恶人,也可以为社会做些好事。

当时的教皇说马丁路德是闯进花园的野猪,马丁路德却认为:教皇像狮子一样吼叫(启示录12)。 

在教皇的圣谕与书籍中宣称:信徒只有顺服他的旨意命令,才能保障灵魂得救。也就是说,一个相信救主基督的人,还不能被确认已经得救;还要尊教皇为地上的神、臣服和顺从教皇,才能够得救。

马丁路德用教会历史作证说:教会最早500年是没有教皇的;也从神学、历史以及其它教派的实践,证明教皇为首的架构和运作是违背圣经原则的:希腊还有其他许多民族的教会(指东正教会)从来没有归在教皇之下;教皇制度和其臣服机制,并没有属基督的功能,既无必要,也没有用。基督教会没有教皇也可以存在;而且还会存在得更好、更洁净、更兴旺。

在实践方面,路德和德意志的贵族共同提出,要摆脱教廷的掌控和掠夺,建立本民族的、独立的国家教会。用本民族语言(不用拉丁文)敬拜神与祷告。

 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和教廷都强烈压制改教,但迫于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压力,在路德过世九年之后,终于在1555年,教廷与改教者缔结了《奥格斯堡合约》,承认了路德派的合法性。路德派后来被称为“信义宗”,以“因信称义”为标志。

可见,16世纪天主教(尤其高层)存在着严重弊病。只是大多数的天主教基层神职人员还是敬虔和忠诚的。

理念与神学

路德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基本教义上,与罗马教廷有共同点也有分别。

共同点:都承认新、旧约的圣典地位、三位一体真神、三大信经、人的原罪、耶稣的拯救等基本教义。

新教的突破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耶稣是福音信仰的核心,人是因信靠基督的救赎而得救,是靠神的恩典而“因信称义”,不应靠行为或者“善功”称义;也不能靠捐钱或苦修“挣取救恩”。天主教廷却鼓励信徒用钱或者行为做“善功”,甚至鼓励信徒买赎罪卷、然后参加十字军东征,在杀戮平民时,也不会有负罪感。

二是认为天主教阻挡和扭曲了神与人之间的关系。路德認為︰信徒皆为祭司;教皇、主教和神父,都是神的仆人,不是神和人之间沟通的中介。救恩是神直接赐给人的,人可以直接对神求告,奉耶稣的名祷告。耶稣的肉身亲属、包括母亲玛利亚在内,都是人、不是神。

三是强调要把圣经还给普通信徒,让百姓直接听到神的话。当时的圣经是拉丁文的,数量极少,普通人看不到,只有神职人员才有资格去翻阅和讲解给信徒听。这就剥夺了普通信徒从圣经中得到喂养的权力。

路德力图恢复使徒年代的信仰、以圣经的权威取代教廷的伪善和专权;以神的恩典取代教皇的统治;他也推崇古教会和奥古斯丁时代那种淳朴的信心。

路德改教提出了:惟独圣经,惟独恩典、唯独信心,(后续的改教者加上了唯独基督与唯独神的荣耀)。这些原则简单明确,直接来自圣经,是宗教改革的信仰基础。

宗教转型  

宗教改革对德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宗教和文明转型,都意义重大。

从宗教层面来看:

第一、打破了教廷从宗教到政治经济都 “一统天下”的局面,也符合当时德意志的贵族和平民的民意。 1555年的《奥格斯堡合约》,承认了路德派的合法地位,也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既:由德意志的诸侯,来决定其属地百姓的信仰,并且用本民族语言举行教会和祈祷活动。信仰的自由开放,凝聚了德意志民族,激励了百姓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推动了欧洲其它国家的宗教改革,除了信义/路德宗(Lutheran)、还有跟进的:加尔文在日内瓦创立的加尔文/长老宗(Calvin)、英国的圣公会(The Anglican Communion)、卫理公会(The Methodist Church)、浸信会(Baptists)等新教派别。

新教的不同教派虽然各有各的侧重点,但是在基要真理方面都是一致的。

第三、提升了普通信徒的的地位,信徒可以直接与神对话,也打破了固有的阶级观念,宣称所有人在上帝面前地位平等。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的第一句话说“人生而平等,享有造物主赋予给他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英国卫理公会,也打破传统,用团契或者大型布道会等方式,对广大草根阶层的贫苦工人、民众传福音。

社会转型

从社会层面来看:

第一、改教运动不但打破罗马教廷的垄断体制,开创了宗教宽容的时代,也为理性和科学发展创造了条件。新教伦理允许神职人员结婚,也鼓励民间生产力的发展与竞争;还打破教产垄断,释放财富,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二、与本土的国家体制融合。比如在1534年,英格兰的圣公会(The Anglican Communion),因国王亨利八世的婚姻而脱离了罗马教廷。这次改教的重点不在神学议题,而在于顺应英格兰人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摆脱罗马教廷对英格兰政治和经济的干预。路德改教是自下而上的,英国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体制改革。与教廷脱钩后的大英帝国,其科学与经济都高速发展,疆域也大大扩张。

第三、工作伦理观的改变:在加尔文派的信念中,神的选民应该勤劳、俭朴、积极向上,以奢侈浪费、不劳而获为耻辱。这就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神学依据,培养了一大批勇于进取、勤恳耐劳,也具备强烈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后世的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加尔文主义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的精神气质,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合理性依据。

第四、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同步,都在中世纪向近代跨进的时期发生。二者一起推动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支持宗教改革的国家如德国、英国、荷兰、北欧国家以及后来的美国,在经济和科学文化上,都快速发展,超越了西南欧那些传统的发达经济体,成为最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不过,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虽为同时代的产物,后来却分道扬镳。文艺复兴后来走向了“人做大”的人文主义世俗道路,新教却始终坚持“尊神为大”理念。

关于天主教后来的改革,“耶稣会”和中国的关系,原来想放在这篇,发现内容比较多,还是另外写一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