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儿子上公高

苗苗苗苗 淼淼淼淼 藐藐藐藐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时光如梭,转眼我们回来四年了,小南瓜脸的安已经长成细高的少年,瘦高的身材,骨感的面颊,姣好的眉眼,今年他上高中。

美国的高中生活,离我很远,以至于每次去安的高中,我都忐忑,皆因所知甚少。

常常听儿子说,非常喜欢高中。初中的岁月特别无聊,而高中豁然开朗,很多窗口打开,让他可以看到世界。听起来,就像我大学的感觉,突然间,生活的壁垒完全消失,一个全新的世界摆在面前,有着无数的选择。

今年高中开始,就听儿子说起该如何选择选修课。这是第一件让我吃惊的事。想起选修课,好像我是大一才有暑期选修的概念。虽然是大学生了,当第一次给我选择而不是指令的时候,我反倒手足无措了。看来我有选择的概念还是必须从小培养起。再看儿子,飞快地掠过所有选修课,不到一小时就定了他自己喜欢的课程。儿子自小认为他喜欢工程,所以高中第一个选修课,他选择了电子工程,可惜不知什么原因,居然没有被选入他的第一选择,而是让他选修了他的第三选择戏剧,加上第二选择中文。我曾想跟辅导老师谈谈,询问为什么没有选上电子工程,儿子说反正要四年高中一定要选一门艺术课程,戏剧也是他所选,所以早修早好,后面几年可以一门心思地选修他自己喜欢的课程。(后记,昨晚告诉我:他发现戏剧课非常有趣,如果不考虑生机, 他希望能修四年。)

第二个吃惊的概念是高中的俱乐部。湾区大部分高中都有学生组织的俱乐部。我记得高中的时候没有俱乐部,有兴趣小组,但是都是老师组织的。孩子们根据兴趣参加,但并不是对所有孩子开放,而且兴趣小组基本都是跟学业有关。再看看儿子高中的学生俱乐部,什么都有。前几日,他参加完俱乐部之夜,回来告知他参加了三个俱乐部——模拟庭审俱乐部(Mock Trial Club), 武术俱乐部(Martial Art Club),和xx 俱乐部(年纪大记不清了)。他说过朋友想拉他去亚裔俱乐部,后天听说就是一帮亚裔孩子去奶茶店,每周花七刀喝杯奶茶,他说不去也罢,因为他不参加也会跟一些孩子去喝奶茶,而且有选择自主权。

前几日又有一朋友,儿子今年高四(12年级)。她跟我说起课外活动和俱乐部的事,说虽然各高校认为学业成绩并不重要,到头来还是要看GPA,课外活动的实质,以及孩子的领导能力。这三样都拔尖的孩子,是各高校争相录取的孩子。 想起来,这个参照系统也是有道理,GPA是学习的能力,课外活动是衡量孩子是不是一个拥有丰富想象多彩生活的人,而筹办或者管理一个俱乐部,则体现出孩子的领导能力。这大概就是跟国内体系最大的不同。美国教育系统,更多的着眼于为未来准备各种层次的领导人才。这个领导能力,自始自终地贯穿着美国教育的灵魂。所以,如今要比哪国的数学好,美国一定不在前列,但是要说创造力,美国迄今还是一个最有创新能力的国度。这种能力是基于教育系统历年来的教育理念,未来如何就看美国是否能过继续坚持能力第一而不是左倾的畸形的民权想法。

第三个吃惊,是高中配置的辅导员以及升学辅导员制度。儿子在初中的时候,就有所谓的辅导员(counselor)制度。因为孩子用的少,我迄今不明白初中辅导员是用来干什么的,可能是帮助一些青少年面对青春期的问题?我们唯一用到辅导员的时候是安去高中上数学课。

高中的辅导员,我狗了一下,是帮助孩子面对各种心理和学术问题的咨询师。他们要负责观察并帮助孩子调整的心理压力,学术压力,家庭问题,和情绪问题。这些人员通常必须具有心理学,传播学,社会科学的本科文凭,必须能够理解所辅导孩子的精神状态,并且能够给孩子提供咨询疏解压力,保证学业的精进。有些好的辅导员,还能指导孩子发掘兴趣爱好,从而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未来专业。

别说高中,我们在大学的时候都没有类似的辅导员,从这方面来看,美国的孩子确实是天之骄子。这个教育系统在各方面都有所考虑。遥想当年我们高中的日子,除了闷头读书,跟同学朋友交流,可以交流的人真是不多。碰到一个好的班主任,在关键的时候指点迷津,醍醐灌顶,那真是三生有幸。大部分的孩子都是默默地自己扛着压力,拼到高考。后者有好有坏。好处是中国长大的孩子都皮实,啥苦都能撑着。坏处是,万一不顺,到了大学,乃至工作,心灵扭曲者不寡。 回头在看如今国内,那些弥漫的廪气, 时时喊打,岂不是这种扭曲的最佳体现?

这天,接到校长通知,参加跟校长喝茶的活动,地点是学生活动中心。这是我第一次到儿子高中参加活动。进到中心,看到其他妈妈们宾至如归地坐下来,拉起家常。学生中心非常宽敞。三套由家长捐赠的不同类型的沙发零散地摆着,方便孩子们使用,大堂周围有着木板阻隔的半私密区域,据校长介绍,日后会成为孩子们小组讨论,学习,或者跟辅导老师交谈的场所。如此舒适的环境,想起我的高中,乃至我的大学,美国孩子的学习条件真是不能跟我们同日而语。

在会上,校长介绍了一下这所公高的历史,谦逊地表示自己也算是新来乍到才两年,希望学校越办越好。

校长三零肆零,年富力强,却很谦卑,滴水不漏。前一年,听同村的家长提到这个新校长橄榄球教练出身。他们对他的管理施政能力有所怀疑,特别是因为他的体育出身,担心可能不会重视学校的学术能力。第一年据说升学率一般,加上不少教师因为新冠而卸甲,家长的担心情有可原。

记得有家长问起安是否要去这个体育强校的时候,我说第一我相信年轻人,相对于上年纪的校长,他们有想法,能实践;其次,我相信如果一个高中在如今加州极左的政治环境下,还愿意给初中孩子提供数学快班学习机会,那么这个学校的理科就不会差。最后原因也是因为高中就在家旁边。我会坚定选择自己睡懒觉,而不去载儿子去私校。

从今年安的学校和成长感受来看,这个学校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七年级的时候,安曾经受到学校华人家庭考私的影响,希望能去6迈以外的湾区第一私校学习。那所私校,学生总数是九十多人,学生教师比率非常低,每个孩子都是精养。从安的情况看,他从小就是私校,一路到小学四年级,虽然之前的英校都是大校,精致教育还是贯穿始终。这个对于童年的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有一定好处,但是对于安这样独生子来说,我担心象牙塔式教育会让安跟真实社会的脱节,反而不利他日后的成长。

我们住的小城在东湾家庭年均收入不菲。大部分孩子家庭都是中等偏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公高已经有点与现实脱节。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追求缴费私校,继续精益求精,我觉得没有正面价值。再加上,回美后,我开始创业,收入不如前几年丰厚,六万多昂贵的学费绝对是我们无法负担。牛肉说过,我们搬来贵区,学费已经在房费里面,在此基础上再去私校,那么房屋的投资就要减分不少。第三,90个孩子的学校,我相信安一定不会觉得有趣。我知道自己的儿子,他不仅需要学术上的挑战,更希望高中生活丰富多彩。小学校教学精致,90 500 在结识有趣灵魂方面,多少是要减分。我知道很多家长提到人脉。人脉确实重要,但是我也相信孩子的未来靠自己。既然我的人脉是我自己搭的,相信安也能搭建他自己的人脉体系。

对于私校的优劣,我们跟安开诚布公。我的想法是,鼓励他挑战自己,让他自己安排私校录取的一切步骤,他主导,我们配合。如果他被录取,我们再来商量对策。如果不录取,也算是给他大学申请小试牛刀。

孩子是努力的,从考试,到申请,到安排面试,全部躬亲。我最多就是帮他付钱报名,其他的他自己搞定。虽然成绩不错,他的面试也蛮好,但是我们这两个家长不主导,只配合的态度估计不是私校所爱,最后他还是没有被私校录取, 而同校成绩表现略逊的孩子却被录取。我其实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一是这是他懂事后比较大的一个挫折, 希望能让他清醒意识到:努力的未必有成果;另外也给他一个警醒,即便貌似完美的学生,学校不录用也是非常可能。 另外我也暗喜财务压力也降低很多。

果不其然,孩子进入高中后,立即跟我说,他觉得他没去私校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公高有公高的问题,就是老师不会精致培养。尤其是美国的大公高,老师基本就是中国大学一样,放养。这个从某一个方面来说,也可以培养孩子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给大学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从即将结束的第一年看,安的学习还算是轻松,虽然数学因为进入快班,挑战不少,但是这小家伙天天打游戏的时间还是多过作业时间。即便如此,如果他能轻松拿A,那么下年的我的工作就是说服他挑战自己,开拓眼界,去尝试更多的不同。

先让他继续享受吧,发条是一点点旋紧的。如果孩子能过在高中自我激励自我管理,那么他的一生基本不用担心。

虽然很多华人对美国公高不以为然,特别是对师资颇有怨言,我倒觉得,美国优秀高中给孩子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场所,更主要的是提供一个自我激励,自我管理以及领导能力养成的场所。作为家长,我是相信这个系统,并希望能充分利用,从中获益。

sansemao 发表评论于
回复 'jenda123' 的评论 : 是的,非常认可,所以不能一味地否定公高。说到最后还是看投资回报了。
jenda123 发表评论于
私高文科强,公高理科强是公认的。还有公高如果本地区地产税收入高,经常教师福利待遇比私高好,那有可能老师更好。所以这都不是一定的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