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生命学问

改革宗神学博客。分享神学研究心得,结交志同道合朋友。座右铭:仁教,心学,法治,德政。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基督徒的生命学问

——选自王志勇《福音、国度与文化:三化异象与基督徒侍奉的天国战略》

生命学问就是“学而成圣”之学。在《王阳明年谱》记载了王阳明与娄一斋见面的情形,“语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遂深契之。”学做圣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学做圣徒,乃是基督徒生活的精义。人人心中都有分别为圣的追求,只不过人本主义的文化是靠个人的修养,而神本主义的文化则是靠上帝的恩典。但是,即使靠上帝的恩典,也绝不排除个人的努力。

基督教神学强调罪人得救称义完全是靠上帝的恩典,但在其成圣过程中则有个人的参与和努力。雅和博经学为今日教会所重新开启的就是从不信者到信徒、从信徒到门徒、从门徒到使徒的生命与学问并重的成圣之路,我们在最大程度地强调上帝的主权和恩典的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强调个人的责任和努力。对真理的学习和研究乃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我们必须按照圣经的启示把这种使命变成具体的可以实行的出路,使得基督徒个人与教会走出今日面对的困境,重新成为基督的精兵。对于今天的基督徒而言,我们必须把敬虔的学问上升到生命的地位上来。真正的基督徒必然是基督的门徒,基督的门徒必然是以追求真正的学问为目的,而不是随随便便地用一些假冒伪劣的宗教赝品来满足自己空虚的心灵,用不断重复的祈祷和仪式来消耗我们自己宝贵的生命,用各种形式的花言巧语勾引人信主。

基督徒研究学问的过程是对自我进行反思,向上帝和真理开放,从而使生命不断被转化的过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是一致的。“格物致知”也是一种自我生命转化的过程,目的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要提升自己的道德生命。经典文本是作者生命体验的客观化,作者将自己的心灵经历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予以符号化、客体化,再经历世历代传承,得到众人的认可,就成为经典之作。因此,我们研读文本时也要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再次体验作者本身经历的生命体验,使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得到影响和转化。

欧洲中世纪经院主义大师安瑟伦强调:谁不信仰,就不能够遇到真理;谁不遇到真理,就不能够把握真理。我们首先应当用信仰净化自己的灵魂,通过遵行上帝的诫命来擦亮我们的眼睛。他的名言就是:“我们必须信仰,以便深入到对最高真理的理解。我们不可以首先要求洞识,以便达到真理,达到信仰真理的确定性。因为信仰比理性丰富得多。因此,我们可以从信仰的可靠性下降到洞识,但要想从洞识上升到信仰,却会是一种徒劳的努力。‘因为我们不是寻求理解以便我信仰,相反,我是信仰以便我理解。’但是,就连这个条件也已经是一个在信仰中赐予我的真理:‘因为我深信,除非我信仰了,否则,我无法理解。’”[1] 这种的信仰首先是来自圣灵的光照,最后成为人的心灵的直觉,使得人能够情不自禁、甘心乐意地归向耶稣基督,成为耶稣基督的门徒。

中国儒家文化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沉思与直观,但我们在沉思与直观中强调圣灵的光照。宋儒程伊川强调:“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2] 读圣贤之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上,而应仔细揣摩文字本身所不能言尽的生命体验,竭力追求与读者通过文字而对话,产生共鸣。这就是伽达默尔所强调的文本诠释过程中的“视域融摄”(fusion of horizons)。[3]

其实,耶稣基督也有类似的强调:“在先知书上写着说,他们都要蒙上帝的教训。凡听见父之教训又学习的,就到我这里来”(约6:45)。此处耶稣基督强调教训与学习的重要性,主张学习不是机械性的背诵记忆,乃是经过文本研读和心灵体验而不断认识上帝,认识耶稣基督,进而认识自身和周遭世界。因此,使徒约翰也强调:“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20:30-31)。这种深刻而活泼的研究与灵修范式乃是今日众多教会常常忽略的,雅和博研修院致力于重新恢复的就是这种研究与灵修并重的学习模式,目的在于装备基督徒重新成为基督的精兵。

无论是儒道释,还是基督教,皆强调对生命的重视和追求,其中的关键是如何界定“生命”本身,这就涉及何谓真正的学问,因为任何真正的人生学问都是某种形式的“生命之道”。福音的精义就是让人成为真正的人,在基督里活出丰盛的生命。在本书中,我们从心灵境界的角度来界定生命,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和宗教境界之别。[4] 耶儒道释所提倡的都是宗教境界。人人都有宗教之心,人对宗教及宗教境界的追求来自生命本身的渴求,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圣经上说:各人哀求自己的上帝(拿1:5)。

但是,只有在基督里,我们才能达成最真最高程度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上帝成为我们的上帝,我们成为上帝的子民,我们在基督里达成与上帝生命的合一,这种生命的合一就是宗教境界的极致。在雅和博经学中,我们突破文字的壁障,直接强调人性的相同、人心的相通,更是强调上帝在基督里赐下的救赎的大能,使得中国人能够在基督里与上帝和好,也在基督里与全世界上帝的子民和好,正如保罗所强调的那样:“你们从前远离上帝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已经得亲近了。因他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弗2:13-14)。

 

[1] 安瑟伦,《宣讲》,227c,引自博内、吉尔松《基督教哲学》,217页。

[2]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载《二程集》,322页。

[3] See Hans-Georg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New York: Crossroad, 1989), pp. 269-274.

[4] 关于“境界”之具体界定和分析,请参照笔者《本体、境界与功夫:三路灵修与基督徒正常的生活》一书,正在出版阶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