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半岛游(7)塞维里亚(下):还有出乎意料的故事…

在有生之年看世界,写游记。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犹太区(Juderia)漫步,听导游讲那过去的事情

离开西班牙广场,地导(下图,穿红衣者)带我们来到圣十字区(Barrio de Santa Cruz)。中世纪时,这里就是塞维利亚老城的犹太区(Juderia)。我们边走边看边听她讲这里的故事。

犹太区就在这塞维利亚老城墙内。城墙始建于自罗马时期。现在看到的,是摩尔人时期修建的,后来基督教时期,加了向城市供水的管道。(上图)。

原产南美的九重葛,装点了巷子。

西班牙犹太人,被称为塞法迪犹太人。他们的故事,也是史诗般的,令人感慨。在摩尔人统治时期,散落欧洲的犹太人来到这里。他们在基督教和穆斯林的争战夹缝中生存,与各方做生意;他们的医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不同文化并存中渗透自己的影响。在中世纪晚期,这里是塞维利亚最繁荣的地方。

 

公元1248,卡斯蒂利亚的费迪南德三世,“光复”了塞维利亚。他将该市的犹太人口集中在这个社区。塞维利亚的犹太区规模仅次于托莱多的犹太区。

 

随着基督教的“光复”扩大,及至把穆斯林赶出半岛,基督徒就再也容不下他们眼中的异教徒了。1391 年发生的宗教迫害和大屠杀,以及1492年的阿罕布拉法令(Decreto de la Alhambra),迫使三分之二的犹太人皈依了天主教,以求留在西班牙。剩下的则遭驱逐。曾经的繁华,在腥风血雨中化为废墟。

 

犹太区成了圣十字区。古老的犹太教堂的遗址上,如今是圣十字广场。一座17世纪的巴洛克锻铁十字架,(Cruz de la Cerrajería)依然精致夺目。(上图)在过去4百多年间,昭示一教独大。

 

直到二十世纪,西班牙政府积极推行与流亡犹太人后裔和解的政策。1929年的伊比利亚-美洲世界博览会前,塞维利亚重建该区,犹太区得以凤凰涅槃。一个民族,在世界上漂泊了两千多年,还没有被别人家同化,着实看到文化凝聚力的厉害。

 

 

广场边,这幢精致的白楼,是法国领事馆。

 

 

 

犹太风格的庭院。

 

 

Los Venerables 广场到处都是酒吧、露台和旅游品商店。它的名字来自曾经的同名医院。现在是个小小的博物馆。

 

传说,唐璜可能就出生在这里。附近不乏以唐璜命名的酒吧和酒店。

 

 

 

但凡西班牙酒馆饭店,一定挂满油亮火腿。这“火腿森林”是西班牙最普遍的市井景色。导游问:你们可知道这一景色的来历吗?她自答道,这是基督教徒验证穆斯林是否改变宗教的方法。你说你放弃穆斯林,那就从梁上挂的火腿,割下一块,看着你吃下去。久而久之,“火腿森林”景色就流传下来了。

 

 

狭窄的街道和小巷纵横交错,像迷宫。

 

 

 

 

这个地方与不少名人相连。1775年,西班牙文学评论家和诗人何塞·玛丽亚(José María),在这座房子里诞生。

 

 

画家阿马利奥(Amalio)基金会所在地。

 

 

鸽子在广场悠哉悠哉。

 

 

这些狭窄的街道,足以抵御塞维利亚夏季热辣辣的阳光。

 

 

循着窄巷追溯到古老的犹太街(judería),看到前塞法迪犹太人的豪宅。

 

 

 

 

Judería街的喷泉。

 

 

巷子里的艺人,正在作画。墙边待售的小油画,画着犹太区的街景。感觉自己就在画里。

 

 

 

出乎意料的是,在这里,我们邂逅了有“美国文学教父”之称的华盛顿·欧文的故事。在阿瓜街 (Callejóndel Agua)的阿尔卡萨雷斯(Alcázares)墙上,有一幅青年才俊的青铜浮雕,那是纪念华盛顿·欧文的。墙内,是这位美国作家曾经居住过的庭院。那是1828年的春天。

 

约200年前,华盛顿·欧文被委任为美国驻西班牙使馆随员和公使。之后,他在西班牙旅行十多年,成为西班牙最熟悉的美国人。这个来自新大陆的作家,被西班牙-摩尔人的文化深深迷住。他的《征服格拉纳达的编年史》"Chronicle of the Conquest of Granada”(1829年)和更著名的《阿尔罕布拉的故事》"Tales of the Alhambra" (1832)每版都畅销,迷倒当时的欧美英文文坛。欧文的作品,对塑造安达卢西亚的浪漫主义形象,有很大影响。他也让欧洲人见识了美国人的写作,是第一个成为专业作家的美国人。用木心的话:“美国有两个开国元勋,一是政治上开国的华盛顿,一个是文学上开国的华盛顿。”*

 

据说,西班牙政府欧洲委员会,多年前创建了安达卢西亚遗产之路,以促进旅游业,其中,有一条“华盛顿·欧文之路”,从塞维利亚到格拉纳达,连接了许多有趣的城镇村庄,如蒙特弗里奥(Antequera)。这倒是很有趣的。

 

旅行回来,在网上看到欧文的《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这正是我这几年开始喜欢的游记书。旅游不仅促进读书,还能发现精彩的书,很开心。

 

在塞维利亚大教堂流连、登高

 

 

塞维利亚大教堂也称圣玛丽大教堂(Catedral de Santa María de la Sede),离犹太区不远。我们接着参观这个16世纪初完工的大教堂。它与毗邻的阿尔卡萨宫和印度群岛总档案馆一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这座世界第三大教堂的建造(仅次于圣彼得大教堂和米兰大教堂),主要是为了展示这座城市的财富。斐迪南三世“光复”塞维利亚几年后,该城已成为一个主要的贸易中心,财源滚滚。1401年7月,城市领导人决定建造一座新的大教堂,取代前此的大清真寺。也是为适应基督教的崇拜习俗。

 

虽然到过许多欧洲的大教堂,这个大教堂,还是有东西让人震撼称奇,主要有三样。

 

首先,是吉拉尔达(Giralda)钟楼,它由原来清真寺宣礼塔改建而成。哥特式的钟楼,保留了北非穆斯林宣礼塔的元素,譬如阿尔莫哈德时代的装饰, 显得挺拔俊秀,不那么瘦骨嶙峋。塔楼顶尖上,站立着青铜的Giraldillo雕塑,仿典娜女神的形象,显然是文艺复兴的浪漫点睛之笔。这塔楼像是塞维利亚文化混血的一大标志。

 

 

 

建造者还保存了古清真寺的sahn,包括一个喷泉和橘子树。教堂的北立面,概念之门(Door of the Conception)掩映在橘子树叶中。

 

 

 

 

 

其次,大教堂的主祭坛木雕,也是一件巨大的艺术作品,引人注目。它由西班牙雕塑家佩德罗·丹卡特(Pedro Dancart) 于1481年开始创作,用了80多年,于1564年完成。它被认为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祭坛艺术品,面积超过400平方米,用胡桃木和栗子制成,描述了几个福音篇段。故有“世界上最大的木制福音”之称。精雕细镂,印象深刻。

 

 

人们只能隔着主祭坛的围栏看它。据说,围栏是荷兰黄金时代的奇幻设计风格。

 

 

第三,也是印象最深刻的,是位于南入口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陵墓,非常壮观,令人称奇。

 

只见长方形的大理石座基上,四位超凡脱俗的护柩者抬着哥伦布的棺材。这四个护柩者雕像,分别代表了西班牙的四位国王:卡斯蒂利亚、莱昂、阿拉贡和纳瓦拉。这从他们各自服饰上的纹章可以辨认。棺材上覆盖着天主教君主旗帜。四个国王为航海家抬棺,可以想像哥伦布对西班牙的贡献。这座陵墓极具象征意义。哥伦布并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人,但他的航海开辟了后来延续几个世纪的欧洲探险和殖民海外的大时代。他是西班牙人的骄傲,不只因为他是大无畏探索未知世界的英雄,更因为他为欧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尤其是西班牙。

 

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在西班牙北部的巴利亚多利德去世。他的遗骨几经搬迁,说法种种,于1898年埋葬在塞维利亚。看到基座上有这样的说明:当古巴获得正式独立时,塞维利亚获得了在哈瓦那的哥伦布遗骨,该市政厅建了这个雪花大理石的基座。(下图)

 

 

棺底的景象也非凡。

 

看到有文说,“... 哥伦布墓碑上的碑文也很有趣,碑文是这样写的: 这里躺着一位英雄,他改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这里躺着一位魔鬼,他的出现给美洲带来了灾难和痛苦。”当然,我们没有看到这个碑文。不过,写得蛮有意思。在哥伦布之后,数百年间,多少人到美洲去寻找更好的生活,美洲才能繁荣至今;同时,也有许多殖民者对原住民部落和民族犯下错误和暴行。魔鬼没有躺在这里。人性中的魔鬼始终存在。

 

 

这是哥伦布的儿子Hernando Colón的墓。也够大的。

 

 

 

 

登吉拉尔达钟楼也是快意之事。塔内没有楼梯,我们沿着螺旋形坡道向上攀登,约20分钟,登上70米高的瞭望台,一览塞维利亚。不一样的城景。

 

 

 

 

 

从不同高度的坡道窗户,欣赏这座晚期哥特式建筑的屋顶。

 

 

 

 

不知怎么,我们从宽恕之门(Puerta del Perdón)出了大教堂建筑群。 在摩尔人时代,这里曾是阿尔莫哈德清真寺的主要入口。也是热闹的老城区。我们有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可在街上转悠一阵,找家饭店吃午饭。

 

 

 

 

这是一家现制巧克力甜品店。

 

 

在塞维利亚,我们尝了伊比利亚黑毛猪肉排,和海盐白灼虾。感觉,那就是塞尔维亚的菜,那就是这个城市齿颊留香的味道。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