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和墙,站在哪一边?

居住在加拿大,意味着享受着宁静的自然美景、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这是我们加拿大游记的第二篇,想跟大家聊聊我们观察到的加拿大社会和中国社会的一些明显差异。有意思的是,上一篇发出后一个朋友把我们的文章转给了她移民定居在温哥华的亲戚Rita婶婶,Rita想跟我们聊聊她这些年生活在温哥华的感受,于是我们在工作日的中午,舍弃掉午餐时间跟Rita来了个线上视频聊天。今天这篇文章的许多观察和观点也来源于Rita的贡献,特在文章开头表达感谢。

 

因为胡子妹妹长期生活在香港,今天这篇文章的地域比较会集中在香港、内地和温哥华之间。文章观点大部分来源于一手观察和生活体验,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也欢迎读者在评论区补充更多元的视角和思考。终归到底我们想尝试回答,到底什么样的社会更值得我们努力和期待。

 

欢快的"轮椅们”

神奇的体验是,在温哥华我遇到的残障或暂时性腿脚不方便人士比我毕生遇到的总和还多。

 

我们开会在downtown的喜来登酒店,单是在会场里就遇到六七个推着轮椅的学者。我惊讶地发现,他们丝毫不觉得尴尬,自己推着轮椅欢快地穿梭于各个会场。有时候我们几个学者站在一起聊天,远远地一个轮椅靠近,笑着说一声「excuse me」,大家就会自然地从圆圈里让出一个空位,让对方的轮椅挤进来。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会场里的布局,慢慢就理解了「轮椅们」的快乐。从进大门开始就有轮椅专用的直梯;每个厕所里都有好几个隔间专门为行动不便人士设计的,包括墙上的扶手和固定带;甚至演讲舞台侧面也搭了小小的缓坡,可以顺利把轮椅推上舞台。

 

Rita在聊天中给我们补充了一些重要细节。比如,她孩子从小到大的每一个教育阶段里班上都有一个残障孩子,老师也会引导孩子们学会如何跟特殊孩子相处。由于孩子从小到大都能接触到身体或智识有残缺的小孩,他们觉得这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也就不会用异样眼光去看待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一个鲜明的对照是,Rita在国内的亲戚家的孩子是自闭症,他的求学路则异常坎坷。一个不愿意也不知道该怎么包容特殊孩子的环境,也大概率很难形成一个包容多元的社会。因为学校里的孩子终归会长大,那些因为身体残缺从小不被认可的孩子长大了会因为长期自卑而不敢融入社会主流;而那些身体健全却从未有机会学习跟特殊孩子相处的成年人,也不知道要怎么接纳一个不同于自己的人。

 

还想分享一个来自香港的小观察。我一直感觉香港是个人情淡漠的城市,大家匆忙行走的脸上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神情。直到有一次下班,玛丽医院那个车站有很多在复康阶段的病人或老人,我看到大家都自觉地让坐轮椅者排在队伍最前面。大巴到站后,司机会从车门处拉出一个倾斜踏板,方便把轮椅推入车厢。乘客们也会协助照护者一起把轮椅固定在公交的残疾专用位置上。整个过程没有人有怨言,没有推搡插队,大家都默认我们要安顿好弱者再去考虑自己。

 

还有几次我看到车里上来七八十岁的老人,司机会从倒后镜里确认老人颤颤巍巍走到了位子上坐下,才重新启动大巴。

 

我似乎一下理解了为什么在国内很少遇到残障人士,不是因为绝对数字更少,而是残障人士不敢走出家门。除了社会上的异样眼光,更重要的或许是对残障人士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考虑不够周全。我真心希望,未来国内的路上也能看到更多欢快的「轮椅们」,他们也应该享受这个城市的便利和美好。

 

租客VS房东

加拿大的后半段旅程我们住在Richmond的Airbnb,有时候晚上到楼下洗衣服刚好遇到房东总会顺便跟她聊聊天。

 

印象最深的是房东跟我们吐槽温哥华实在太保护租客了。比如一个租客几个月不交房租,但又不肯搬出来,最后闹到法庭上(加拿大有专门的租房法庭)。法官也会判房东赢,但是对租客的惩罚只有立刻从房里搬出来,而无需补偿「赖住」几个月的租金。

 

我把这个小插曲告诉Rita,Rita表示很有同感。比如在疫情期间通胀严重,但是法律规定房东不能随便涨房租,最高只能到2.75%,这个数字是远远小于通胀率的(6%)。法律还规定房东不能随便收回房子,除非你能证明房子为了自住。

 

Rita的邻居最近就遭遇了被房客告上法庭的经历。邻居想要推倒房子重建,她提前四个月给租客下了notification。但万万没想到,租客一查法律,发现要重建房子需要拿到政府的一系列批准文件,只有文件到齐了才能给租客下通知。这个房东其实批准文件都拿得差不多了,就差最后一份还没下来,她先去通知了租客希望能给他充足时间找下一个住处。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最后只能跟房客对簿公堂。

 

从加拿大回来我刚好回内地见好闺蜜,闺蜜也跟我说了她最近的租房经历,简直让我气不打一处来。限于篇幅,这篇文章只能写她退房经历中的小片段。闺蜜在这个房子里住了五年,退租的时候房东检查窗户玻璃发现了一条小裂痕。但这个窗户闺蜜几乎没怎么用过,而且一直用窗帘挡着,所以她一直没发现玻璃上的裂痕。房东非说这是闺蜜自己弄坏的,为了自证清白,闺蜜还专门去问了专业的维修玻璃师傅,师傅看过图片也发来语音说明这个裂痕就是玻璃用久了出现的自己老化的情况,不是人为破坏造成的。

 

但当闺蜜拿着这个证据去跟房东理论时,房东什么都听不进去,指着她就开始破口大骂。更可恶的是,房东仗着自己是老人家,一直拿自己有高血压来威胁房客,意思是你如果非要跟我理论,理论到最后我出事了就你的责任。最后没办法,闺蜜只能承担维修玻璃的费用的80%。

 

我在香港租过很多次房子,我听闺蜜讲完总觉得不可思议。比如在香港,如果遇到洗手池堵塞、空调声音太大、甚至墙角出现了蚂蚁,我都会告诉房东,房东也能在24小时内找到师傅帮我解决,费用当然也是房东来承担。

 

在内地受房东欺负的案例太多了,不同于温哥华,我慢慢发现内地是保护房东多于租客。这里面体现的社会管理差异可以转化成一个更普世的问题——当鸡蛋和墙站在一起,你会无条件支持哪一方。在温哥华的逻辑里,即便房客无赖,即便房东会遭受一些损失,但TA至少还有一处不动产,TA的损失与一个没有住处的租客相比是更小的,所以应该要保护更弱的一方。

 

这样到底好不好呢?我觉得很难有唯一答案,因为棘手的租客对房东也是一种困扰。又或者当弱者知道自己处在法律保护的优势地位时,也有可能会「反客为主」。任何政策和法律都应该尽可能纳入多方的视角,确保利益的相对平衡。但理想的状况恐怕并不多见,我们难免会出现一些倾斜。只是这样的倾斜你会希望留给强者,还是留给弱者,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内心的答案。

 

在强者中心社会里「卷」or 在弱者中心社会里「躺」

上一篇文章里小伞写到超酷的加拿大老人,Rita很喜欢我们的这个观察,这次采访里还专门补充了更多细节。Rita也刚进入Senior行列,她所在的社区里有政府设立的Neighborhood Community Center,Center提供各种各样的福利,比如每天中午晚餐都提供仅售10加币的营养餐。

 

除此外,中心里面有许多program是专门为长者开设的。Program的多元让我们很是诧异,比如Rita加入了每周一的新闻分享活动,老人们每周轮流分享3-4篇新闻。Program里的老人说,就算我们老了,也要跟上世界变化的脚步。So damn cool!

 

文章写到这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大致感觉出两种不同的社会氛围,这也引发了我对「躺」和「卷」的更深入的思考。内地更像是以强者为中心的社会,大家都想当人上人,因为只有挤入强者队伍你才能优先获得社会上的有限资源(包括教育、住房、福利等)。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内地呈现越来越卷的职场氛围,如果一个社会天然倾斜向强者,大家自然会相信「弱肉强食」法则,加入激烈的竞逐游戏中来。

 

而与之对立的是温哥华以弱者为中心的社会,无论是考虑残障人士利益,保护租客,抑或是造福长者,所有政策都指向一种基本前提:当鸡蛋和墙站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优先保护鸡蛋。在这样的社会偏好里,也许通往强者的道路不至于如此拥挤,因为弱者的生存也可以很有尊严和保障。

 

我们尊重每个人的喜好,你可以喜欢强者中心,也可以喜欢弱者中心。但假如你问我,我只会提一个小小的问题:又有谁能保障,自己永远不会成为弱者呢?在生老病死已成必然的人生路途中,我更希望在我们成为弱者的那一天,都能被善待。

 

doldentate1 发表评论于
写的很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