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作家
我年轻时对托尔斯泰是什么印象呢?大概人人都夸他伟大,我偏偏不想与人人相同的心思让我一直缺乏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这样说好像我有多爱读书多有品味又多有时间读书似的),所以除了知道他是俄罗斯的伟大作家之外,他对我来说是个毫无诱惑力的名字。
回想第一次读托尔斯泰,应当是差不多十年前,从图书馆借来的《安娜·卡列尼娜》,台湾出版的,竖排,因为分了上下两卷,我只借到上卷。竖版繁体字对我来说不太友好,一路读得磕磕绊绊昏昏欲睡,倒是读到列文在乡村部分的描写让我精神一振:“哎呀,这个托尔斯泰竟然挺食人间烟火的嘛!”
从那之后我开始对托尔斯泰感兴趣。但是苦于我从来也没有买过他的书,就一直也没有阅读他的机会。即使这次回去,我跟朋友说想去西单图书大厦买书时,我想买的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我在手机上读的,但希望能够有一本纸质书捧在手里边读边乱划线。还想买的一本是李健吾翻译的《包法利夫人》。我读到的手机上的版本很美,直觉是李健吾翻译的,想买一本保存下来。可惜这两本书都没有买到。
我不记得当时看到《复活》没有。看到了估计这次也不会买。毕竟书还是挺贵的,搬回来也挺沉,我一个人的行李箱放不了几本书。所以我选择买了《战争与和平》。这本书虽然我对其中的爱情情节颇有微词,然而小说里充盈的反思的觉悟和高尚的思想却让我觉得,托尔斯泰七十岁时写的《复活》应当也值得读一下。我的确好奇,一位终身坚持写作的作家到了七十岁时会对世界有怎样的看法。
在此之前,我对《复活》的印象一直是一本爱情小说(不知道这种印象从哪里来的)。甚至我读到小说的前几个章节时也是这样认为的。不过七十岁时的托尔斯泰写爱情,写各种人物内心,相比四十岁时的托尔斯泰确实明显得多了一种俯视的沉着,从容,甚至有一点玩世的感觉,也更有了经历世事后观看视角的全面和厚重。
然而随着小说的逐步展开,我才看清托尔斯泰的写作用心,忍不住要倒吸一口凉气——呀!他是为了写这些啊!
这口凉气随着阅读的深入而加重。
这口凉气里有惊讶,有惊喜,有钦佩……当然还有更复杂的难以言说的羡慕情绪——俄罗斯毕竟是一个开明的国家,它可以给它的文学家们以最大的自由去开口说他们自己想说的话。
七十岁的托尔斯泰已经把人世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难得的是,七十岁时他竟然还有充沛的勇气,热忱,精力和思想力,去把他看到的那些写出来……怪不得纳博科夫会对托尔斯泰有那么高的评价:他是照亮人类社会的一道阳光。
我倒是觉得托尔斯泰的光亮在于,他是一个非常叛逆的作家,叛逆在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的勇气,他有胆量把整个社会的构造切开解剖,把丑陋的内里毫不保留也毫无畏惧地翻出来给每一个人看。他的叛逆还体现在他对自己的批判上,据说托尔斯泰年轻时也是一个浪荡至极的男子,也犯过《复活》里聂赫留朵夫同样的错:引诱过自己的女农奴,并使她怀孕生子。难得的是托尔斯泰借用这部《复活》深刻地批判了年轻时的过错,并让他承担他该承担的责任,付出该付出的代价去赎罪。因此《复活》在我眼里是一部忏悔录,既为托尔斯泰自己犯下的错误,也为整个上层社会、统治阶级向下层社会,向被统治阶级忏悔。
虽然我对《复活》的结尾并不满意——托尔斯泰几乎把整个人类社会用尖锐锋利的犁头翻锄了一遍,处处可闻到新鲜的思想的香气,然而最后托尔斯泰疲惫了,疲惫的托尔斯泰回到了迷茫状态,他也找不到解决那些他一眼可见的社会问题的线索,便妥协了,他投入了上帝的怀中,毕竟这不是一人之力可以解决的——但是他能够有智力和勇气把那些人类早已习以为常的事撕开,露出事情的真相和本质,就足够伟大了。对于人类社会,迄今我读到的作家还没有谁能够跟托尔斯泰的广度、深度、力度和诚恳相提并论——他甚至革了自己的命。
我有时会想象,一百多年前,那个忍受了一辈子家庭生活忍受了一辈子他早已看穿的人世教条的八十二岁的托尔斯泰冒着风雪离家出走,像一个青春期任性叛逆的小孩,我就忍不住想笑,这是一个多么倔强可爱的老人啊,而他的灵魂又多么清洁高尚——他作为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犯过的所有的错,皆由他留给人类的真诚勇敢的作品得到宽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