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的定義與種類
所謂「般若」、最好的解釋應該是《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之
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
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此為對「般若」的最好解釋。在此《金剛經》中、後代的讀者將它分成三種:
1、文字般若
在宇宙初開之後,人類則漸漸形成。在人類發明文字之前,一切原先都沒有名字。但是、當人類的智慧漸漸累積後,就可以為萬事萬物取「名字」。有了「名字」後,人類的知識就會累積得更快。更可以形成思想與經驗。又可以聚集思想與經驗成為一本有價值的書本。此書本又可以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如此的知識或思想,佛學則稱為「文字般若」。換句話說、文字般若的功用就是詮釋實相。
而在今日科學的日新月異的情況下,一切的科學發展與創新的知識等,都屬於文字般若。
2、觀照般若
從中國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可能中國人是先發明了「八卦」的符號後,再發明文字。請參考本書之第一章第一節之1·1·1的解釋。最早的中國人是以一條實線代表「陽」,又以一條虛線代表「陰」。從此以後、在創作新文字或思想時,就有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大小、多少等等的分別心。有此分別心之後、人類就不斷地發生爭執,甚至戰爭。故許多有智慧的學者會認為這些分別心都是不必要的,只是人類所創造出的名字而已。因在此「名字」之後、才產生了分別心。而此分別心又會使人類產生貪瞋癡的念頭。有此「無名」觀念後、對於人間的萬事萬物,自然而然就沒有任何分別心。而在佛教的名詞中,認為此一切都只是暫時的現象而已,不會久存。所以稱之為「假相」或是「空相」。當我們沒有分別心之後,自己的心自然就趨於清浄。當心清淨之時、心中之任何執著也會淡化。在心中淸淨的同時,仍然努力修行。久之、心中的的妄想與執著也會完全消失,這就是「觀照般若」。換句話說、觀照般若的的努力方向是1、離一切相,2、修一切善法,其功用就是觀此實相。
3、實相般若
佛教認為:人人都天生具有如來智慧與覺性。但是、此覺性被我們的妄想與執著所蔽蓋,故佛的知見不能顯現出來。所以一切佛法的目標都是為除去妄想與執著。簡單來說、妄想=分別心。執著=頑固不變。《金剛經》所提出的方法就是如金剛寶劍一般將妄想與執著直?了當地一刀斷除。當妄想與執著(包括我執與法執兩種)完全除去,我們的觀照功夫就會日漸深醇。此時、我們的覺性日漸光輝燦爛。佛之知見或是實相般若則可以顯現出來。而實相般若的功用就是將實相圓滿顯現。佛教曰:此時就是達到湼槃的目標。故《金剛經·第23分》言:「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多藐三菩提。」換句話說、也是成功地抵達彼岸,並且達到「湼槃」境界。所以、實相般若的功用是當我們的信心清淨時、可以瞭解佛的知見。此乃如來的正智正覺的真實相。換言之、此時無我相、亦無法相。一空到底、二邊不著,此所謂「離一切相」。既離開一切相,信心就清淨。故實相顯現在眼前。故《金剛經·第5分》曰:「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