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急就章(4)

題外之言,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我這輩人看到的中國大陆最美好的年代,那時眞的是言論和學術硏究環境寬松許多,很多的觀點都是可以互相探討和允許辯論的,雖然仍存在著很多的限制和禁區,但私下裏人們互相之間的信印感增強,也大多敢於對朋友敞開心扉。我們這一代人當時也覺得前途确實是光明了許多,我們曾覺得通過努力和奮鬥,華夏那片土地會滙合到世界的潮流裏面。也是在那個時候我喜歡上了讀閑書,從另一個方面看,當時的“盗版”和不保護版權也使我受益非淺,這就是事物的兩面性吧。大陸曾經有段解放思想的運動,那時有幾個網站曾熱火朝天,接下來你甚至可以“貓眼看人”,可以與世界各地的華人“倍可親”等等,歐美華人在那裏傳遞著世界從歷史到現代的各種信息,蓬勃向上的精神在網上幾乎隨處可見。

旣然是以關東爲題那就不能不談談從關東出來的這個滿清統治者。從正統的史學觀點上我們讀到了“大清”或“清朝”是中原相沿一體的封建統治朝代,“清承明制”,也就是唐宋元明清一脈相承下來的,仍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這話聽起來沒錯,可您要是仔细去捉摸的話,有一個現象不太好解釋。比如中國的歷朝歷代,除去所謂的遼、金、元以外,都不熱衷於擴疆辟土。秦把六國吞並後並未再向外擴展,反而建築了長城,雖然從嚴格的定義上看秦都不算是漢人範圍,屬于外族入侵中原。司馬遷《史記》載:(始皇)二十一年,破燕。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始皇)二十五年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結果就是俘獲了燕王喜後,秦始皇就退兵回去了,並未貪圖遼東之地。不但如此,還修了那道至今莫名其妙爲國人所贊頌的塼墻把關東劃在大秦的外面;漢、唐旣使打到了高麗,追擊匈奴進入了大漠,只要這些外夷暫時不再成爲威脇,勝利後也都是縮回到長城以内,不去經營所占之地。文藝作品中的薛仁貴征東把高麗打個落花流水,然後就班師回家找到了糟糠之妻,過他的小日子去了。這些朝代的統治集團不但不想擴大領域,反而寧願以公主和親的形式來維繫和平。比如漢朝“畫工棄市”所講述的故事主人公就是王昭君;文成公主和藩是唐代的事;宋面對外來侵略更是以防御戰爲主,縮頭縮腦,看過《岳飛傳》的人一定有印象;明亦如此,中原平定後就開始了穩坐龍椅。就連《三國演義》裏的諸葛孔明對孟獲亦是七擒七縱,他並非是想侵占其地,而僅是讓其心悦誠服地不再撓亂他的復漢大計而已。説白了,中原的王朝幾千年來一直都是窩裏鬥,不管是王、還是賊,都是漢人打漢人,萬骨朽也好,一將功成也好,都是漢人之間的事。唯一的例外是元,但元並非是華夏的漢人正宗,而且其歷史地位以及對華夏及歐亞大陆的風卷殘雲一直是中國的漢民族與相關國家和民族有爭論的問題。再考量世界歷史上的其它王朝,很多都是不停地發動戰爭以擴張領土,掠奪人口和資源爲目的,貪婪而殘暴,不是它打人家,就是人家發動戰爭打它,一直到滅亡爲止,在這一點上蒙古起家之元代絶對與其相合。我以爲擴張領地是世界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非常明顯的時期,這種形式曾是世界的主流,而且直到二戰之後,歐洲列強才變換到今天的這個階段,允許殖民地獨立和歸還租界地。我們這代人目暏的香港、澳門回歸旣是這一階段最近的例子,有專家學者認爲人類的這個以擴張爲目的的階段已經走到了末路,但從現實來看仍然還有很多國家政權保持著该種特質。

我一直使用滿清這個詞,因爲我覺得只有這個“滿”字能在某種程度上體現滿清一代的特質。若不是官民的約定俗成,我倒是眞想用“金”這個字來補足滿清命名的缺陷。在中國歷史的排序上,除去唐宋元明清,還有個遼宋夏金元。唐後與五代十國同時並存的一個政權叫契丹,這名字好象挺熟吧?實際上它還眞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人覺得契丹是居住在很遥遠的大漠上的民族,實際上它就存在於今天的遼河流域,也就是在關東地區裏最靠近中原的地區。這個民族在最盛之時曾據有燕雲十六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海河以北及山西、河北北部。我以爲這個契丹與中原政權的互動在宋朝滅亡後並沒有結束,而是一直到中華民國才算告一段落,因爲滿清就是契丹的後裔。

把契丹時期細化一下,就有了遼、西夏、金。金是女眞人建立的國家,唐時他們被稱爲靺鞨人,曾臣屬於渤海國,在成爲主要武裝勢力之前是遼的屬國,但強大後,它不但亡了遼,而且滅了北宋。金占領了華北和華東後,迫使南宋、西夏和漠北各部落臣服,從而成爲中原的統治者。通常的正史一直是按照漢族的脈絡而編撰的,但南宋、遼、金三個政權的修史是元代完成的,三朝不分正統與否,皆爲主,因此在二十四史中就有了一個朝代三本史册。經過了一百二十年,金爲元所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