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我们从纽约港出发,乘坐荷美游轮的旗舰“鹿特丹号七世”,跨越大西洋到荷兰去,终点站是鹿特丹,也是荷美游轮公司的起源地。这个航程是荷美公司为纪念公司成立150周年专发的。这次跨洋之行的游记见“从纽约至鹿特丹,慢船去荷兰”。游轮行程结束后,我们开启了荷兰陆地游。荷兰有“四绝”:郁金香、风车、运河和大师画作,看风车的话,我们选择的地点是桑斯安斯(Zaanse Schans)风车村。
风车村在阿姆斯特丹之北。我们乘火车前往风车村,在车上领略了荷兰乡村景色。荷兰地貌独具一格,那就是地无三尺坡。江河湖海、村镇、水渠、乡野、协调有机地嵌镶在一起,没有任何山峦高地的阻挡,四方八面广袤无垠。这种地貌必然风大。对荷兰的大风印象深刻,气温并不低,但是大风一吹那个透心凉啊,羽绒衣都抵挡不住,结果在4月中旬的荷兰穿得比在南极游轮上还要多。聪慧如荷兰人,早在13世纪就深悉风的能量,利用风车把风力变成巨大的动力,排水抗涝、磨面、榨油、锯木,造纸…。荷兰人填海造地,扩展疆土,风车功不可没。阿姆斯特丹北部赞河一带的风车历史悠久,鼎盛时代有几百架。
桑斯安斯风车村位于赞河河畔。我们在Koog-Zaandijk小站下车,眼前只有一条大道。顺着大道直走,订的住处是一家半民宿,就在路边。这是一栋老式的楼房,所有房间都短租给游客,有管理员坐阵。但是我们抵达时管理员人不在现场,让我们去赞河大桥旁的一家餐馆里拿房门钥匙。
住处到景点非常近,几百米而已,门前那条大道走到底左拐是赞河大桥,过桥就是风车村了。桥头就有两座巨大的风车,一边一个,此地最热闹的区域是如此微型,仅有两家餐馆和一家咖啡店。房东就在其中一家餐馆里,忙得不可开交,估计他也是餐馆的老板。拿到钥匙入住房间,在3楼上,楼梯也很窄很陡,螺旋上升。荷兰人都人高马大,为什么把楼梯修得窄呢,百思不得其解。这次可没有妮可那样的帮手了,得自己把箱子一个一个地提上去。每次住民宿我都喜欢跟房东聊天,这次不行,房东交代我们,退房时把钥匙留在桌上,带上门就完事,他都懒得过来。
从房间窗户看出去,大道上游人络绎不绝,他们从车站出来,经过我们住的这条街,过桥去风车村观光,我们加入了这个行列。在大桥上就可以看见风车村全貌了。
过了大桥进入风车村,看到的景象如同莫奈美妙的赞河风车画作。几栋民居院子前有水渠,架在水渠上小小的吊桥可爱至极。背景是纵横交错的水道,成片沼泽一望无际,野禽成群。大河旁竖着了7、8架古老的风车,叶片在空中悠悠地转。
赞河河畔的风车有不同的样式和大小,古朴自然,这里的风车都是从附近其它地方搬过来重建的,由建筑师Jaap Schipper在1946年提议并规划,1961年他的规划得以实施,当局花了13年的时间,将这一带存留的古老风车整体搬运过来,建成了一个活色生香的开放式博物馆。风车底部一般都有磨坊和木屋,有些里面就是展览馆,可以买票参观,每座风车都有名字,保留着原有的功能:锯木、榨油料、磨染料、磨芥末粉、提水……,工匠们在里面定时进行表演。河岸上是弯弯曲曲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我们就在道上慢慢踱步,欣赏典型的荷兰风车田园风光。
日暮时游人减少了许多,很多人的日程就是早上乘火车从阿姆斯特丹来,玩完又乘车回去的一日游。这时才到来的人基本上都是来摄影的,有一架风车俨然是位明星,一众摄影人围着它拍,像是个摄影团,他们死守这架风车,好久都不动窝。我凑过去一看,真没看出来它的独特之处,问一摄友,她口中蹦出风车的大名,开始给我讲述那架风车的成名史,可惜我脑子不灵没记住。
我们和一些单打独斗的摄影人,零零散散分布在各处,有个摄友扛着脚架相机,骑着独轮车在道上来来回回飞奔找角度,像演杂技,身手不凡。我们也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但靠的是双脚,跟他的“风火轮”一比,简直弱爆了。我们从最远的一架风车拍起,边拍边往村子里走,走到一个能看见河湾和夕阳的地方,正好夕阳落下水平面。
然后我们走到村子里的奶酪作坊前面,这里能把风车和小吊桥同框拍,此时天上的余晖颜色呈现金红色,绚烂至极。
我们在小桥旁和村子里流连忘返,找各种角度拍荷式木屋、农舍、小桥、水渠和风车。
一场大雨突如其来,发现根本无处可躲雨,村里的房屋都没有屋檐!这荷兰人的房屋啊:里面窄楼梯、外面无屋檐,算是领教了。我们被劈头盖脸地浇了一通,还好雨来得快也去得快,过一会就停了。红云退去后,天空出现迷人的蓝调,民舍也亮起了灯,拍了几张夜景后,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