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半岛游(18)巴塞罗那(上):“极其虚荣的女人”?

在有生之年看世界,写游记。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再次引用西班牙作家卡洛斯·鲁依斯·萨丰(Carlos Ruiz Zafón)的话:“...... 对我来说,马德里是个男人,巴塞罗那是个女人。而且是一个极其虚荣的女人。”这次,注重后两句。很同意他说“巴塞罗那是个女人”。十几年前,第一次去巴城,就觉得,这个城市像个爱打扮的俏佳人。看到这个全球获奖无数的传奇作家,说“她”极其虚荣,十分好奇他的理由。

查了一下,那段话,是萨丰在伦敦接受《基督之家》采访时,谈到关于他的《遗忘书之墓四部曲》的首部《风之影》(The Shadow of the Wind)的创作灵感时说的:“故乡的过往,一直挥之不去。” “历史的困扰永远存在于巴塞罗那。我认为城市是生物体,是生物。"*接着就是我开头引言。

 

萨丰,生于巴塞罗那。他2001年出版的《风之影》,席卷全球50余国、狂销3,000万册。这使他成为继塞万提斯之后最畅销的西班牙作家之一,继马尔克斯和巴尔加斯·略萨之后,荣获法国“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的西语文学巨擘。不幸于2020年,因癌症在洛杉矶逝世,享年55岁。

 

这一查,就被那本《风之影》吸引了。看、读并进,一口气完成。

 

这是本关于书迷的小说。一开头,一个十一岁的男孩,从巴塞罗那神秘的“遗忘书之墓”得到一本书...,就足以使你难以释手。通过从小着迷写作的主人公、出版人、旧书商和读者的传奇故事,追溯教会学校的一群同学及其家属、朋友的跌宕起伏的命运,这部小说反映了西班牙内战到佛朗哥独裁的混乱黑暗历史,20世纪初到中期,巴塞罗那人的生活。书里那句:“唉,二十世纪,简直就是狗屎年代” ,说得极端,但印象深刻。就如作者所说,书中“‘遗忘书之墓’是一个隐喻,不仅是为了书籍,也是为了思想,为了语言,为了知识,为了美丽,为了所有使我们成为人类的东西,为了收集记忆。”

 

作者的哥特式写作风格,使故事神秘而有点惊悚,有点魔幻,悬念迭生,扑朔迷离。加上幽默的文字,蛮好看。不过,不是我特别喜欢的类型。

 

 

看完书,就像又去了次巴塞罗那,这次,感触到了这个城市的灵魂。也似乎能理解,萨丰为什么说巴塞罗那“是一个极其虚荣的女人”。

 

这得回顾一下“困扰的”历史。1469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和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结婚,从此西班牙王国诞生。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作为阿拉贡王国故地的加泰隆尼亚,持续在地方冲突中丧失自主权,权力越来越集中到马德里的中央政府。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时期,加泰隆尼亚被法国吞并。直到1814年,被西班牙夺回。1933年,加泰隆尼亚得以重建自治政府。但仅三年后,佛朗哥在西班牙内战中获胜,再次取消加泰隆尼亚的自治,并禁用加泰隆尼亚语,打压加泰隆尼亚民族。佛朗哥去世后,西班牙进入民主转型期,加泰隆尼亚重又成为一个自治区。

 

从政治地位上看,女王的马德里就像是“男人”,巴塞罗那作为加泰隆尼亚的首府,只能是“女人”。但加泰隆尼亚是西班牙经济上最繁荣的地区,约占西班牙十分之一的人口,供献了全国20%以上的总税收。且在文化上,一直相对比较自主。过去和现在,巴塞罗那都是艺术家们的家园,成为他们巨大灵感的来源。而他们的作品,特别是高迪的建筑,又近一步装点了这个城市。于是,这个美丽的“女人” 常常想“离婚”。加泰罗尼亚最近一次寻求独立的行动是在2017年。但没成功。

 

看着这个城市迷宫般的大道小巷,装饰华丽的广场、兰布拉大街,圣家大教堂,奎尔公园……,就会想到这里的人,他们的曲折多难的战争经历,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人性和习性……。想起张爱玲的名句:“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我想,萨丰那句话,也是这个意思。

 

西班牙广场和哥伦布大道掠影

 

那天一早,我们从马德里的火车站,登上AVE高速列车,不到十点,就到巴塞罗那。 前往老城中心时,我们车游这个城市的主大道和西班牙广场。

 

 

这红砖双塔,叫威尼斯塔,位于女王大道(Avinguda de la Reina Maria Cristina)与西班牙广场交界处。顶部由人造石的柱廊和铜质金字塔组成。它们是1929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时,该城重建项目的一部分。主要作用是装饰。

 

双塔是巴塞罗那的贸易博览会机构Fira de Barcelona的入口处。女王大道尽头,可见蒙特惠奇山上的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

 

 

矗立在西班牙广场中心的巨型喷泉,也是1929年国际博览会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古典风格纪念碑,代表环绕伊比利亚半岛的三个海洋,和流经它的主要河流:埃布罗河、塔霍河和瓜达尔基维尔河。但很奇怪,喷泉不喷水。

 

 

住宅综合楼 The Cases Rocamora橙色锥形圆顶,使巴塞罗那的街景出挑,像会打扮的女人,多了回头率。

 

这装饰华丽的大楼,是曾经庞大的罗卡莫拉家族的财产。20世纪前三分之一时,非常流行这种新哥特式风格。当时,罗卡莫拉公司是蜡烛和肥皂业的代名词。此企业与西班牙殖民地的商业关系密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1956年关门。

 

 

 

哥伦布大道上的巨虾雕塑,自然是巴塞罗那的海鲜招牌。

 

 

市长竞选的宣传,正紧锣密鼓。

 

 

这个引人注目的超现实主义雕塑,是一位美国流行艺术家为1992年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设计的。它的英文标题是《巴塞罗那之首》(The Head of Barcelona)。多次经过这个雕塑,从不同角度,都像是一张俏女子的脸,在蓝天下展现。

 

 

 

游览老城中心的哥特区(El Gòtic)

 

 

我们在老城中心的哥特区下车,步行游览。上图,这座中世纪建筑,是圣阿加塔教堂(Capella de Santa Àgata)。据介绍,是一座皇家礼拜堂。建于1302年。

 

 

来到巴塞罗那大教堂前。只见立面宏伟, 巨大的哥特式拱门前,基督的石雕居中,12位使徒站立门的两侧。

 

 

大教堂广场一侧,是巴塞罗那教区博物馆。

 

 

广场边,看见弗雷德里克·马雷斯博物馆。(上下图)它以收藏数量庞大的欧洲各地雕刻作品而著称。如果下次再有机会来,也许,可以进去看看。

 

 

 

巴塞罗那大教堂背面的街景。

 

 

哥特区的国王广场(Plaça del Rei)四周环绕着哥特式建筑,这里是这座城市中世纪历史的标志。仍然可以看到中世纪巴塞罗那的辉煌。

 

《风之影》中,不少故事场景,就发在这错综复杂的街道和广场上。四只猫咖啡馆(Els Quatre Gats)也在这附近。

 

 

中世纪广场上,一幢建筑的墙上,数百年前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标志,清晰可见。

 

 

古老的窗,后面隐藏着多少秘密,多少宗教伐异,种族开仗,个人命运沉浮的故事!

 

 

 

巴塞罗那市政厅,也坐落在这里。(上图)

 

 

在毗鄰蘭布拉大道处,我们拐进皇家廣場(Plaza Real)。这里异常热闹。这广场在结构上,与马德里的马约尔广场十分相像。只是这里的四周楼房是奶黄色的;广场上多了挺拔的棕榈树。

 

 

上图,这个街灯是由安东尼·高迪设计的。也让广场分沾点高迪的灵气。

 

 

我们在此广场一角的餐馆吃了晚饭。海鲜饭浓油赤酱的模样,(下图,右下角)先吓了一跳,味道倒不比黄色的差。

 

 

 

餐厅的露天餐区,虽然陈旧,看得出当初的精心设计。

 

闲逛兰布拉大街(La Rambla)

 

 

导游带我们到桂尔宫( Palau Güell)门口,就让我们自由活动。我们没进去参观高迪的这个早期作品,径直向兰布拉大街走去。

 

 

 

兰布拉大街,是巴塞罗那最有观光魅力的一条步行街。我们去了好几次。记得第一次来时,也在这条街逛了多次,特别是对街头艺术家的花样百出的表演,印象深刻。

 
如今,街头艺术家,好像少多了。
 
 

大街上,人称“骨头广场”(PLa. de l'Os )中央,那幅红黄蓝色的抽象画马赛克, 在喧囂熙攘中,静静地镶嵌在地上。有人浑然不知地走过;有人放慢脚步;有人驻足观看拍照。这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胡安·米罗(Joan Miró)1976年的作品。米罗出生于巴塞罗那,是一位20世纪著名的西班牙画家、雕塑家和陶艺家。他的这个作品,显现这条大街不老的精神。

 

据说,骨头广场,名称来自于过去人们来这里晒太阳。瞎猜也许是“懶骨头”的意思。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空间,曾经矗立一座著名的Boqueria城门,于1760年被拆除。据说,那是贝伦格尔四世伯爵,从阿尔梅里亚(Almeria)凯旋归来带的战利品:一座美丽的阿拉伯城门。

 

这个马赛克圆圈,也见证了2017年8月17日发生的“圣战”恐怖袭击。残酷的袭击,造成13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袭击后,米罗的马赛克被鲜花和紀念碑覆蓋,以此纪念受害者。

 

 

 

上图,波浪形地面上,留下游客的坏习惯的痕迹。

 

 

这幢带有东方元素的经典大楼,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是雨傘之家(Casa del Paraiques)。墙上日本蒲扇及浮世绘图, 转角处的中国龙造型的铁铸灯笼,为大街增添了异域风情。

 

 

 

 

 

 

大街上的博盖利亚市场(La Boqueria)也是不会错过的。这个百年老市场,是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源, 也是观光客看热闹尝新鲜的地方。不过,我们在那里只吃了些水果。因为,一路上去了太多的闹哄哄的市场,尝鲜的劲头递减。

 

 

 

倒是在街边橱窗看厨师煮海鲜饭,饶有兴趣。

 

蒙特惠奇山脚下、地中海边……

 

 

巴塞罗那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像一个女人,天生丽质。从蒙特惠奇山上的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前,看两山之间的巴城,是我最喜欢的事。第二次站在这里,能认出山脚下的许多建筑。

正面眼皮下,最前面的,耸立着四根圓柱(The Four Columns),柱头近似爱奥尼式,十分引人注目。它们原建于1919年;1928年,被普里莫·德·里维拉独裁统治摧毁;眼前的是2010年在距离原址几米处重建的。它们象征着加泰罗尼亚国旗的四条带,也是加泰罗尼亚主义的标志之一。四圆柱后面,是巨大的魔法喷泉边。

红砖的威尼斯双塔之后,是巴城的西班牙广场。圆形的巴塞罗那竞技场,现已改为购物中心。

对面蒂比达博山上的教堂,隐约可见。

 

向右看,可见圣家大教堂。

 

转身,就是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

 

 

 

山坡上下来,我们向海边走去。路上,看到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大教堂。原来这是慈悲圣母圣殿(Basílica de la Merced)。据说,自1687年以来,这座圣殿一直是巴塞罗那市的守护神。这天,这里正在举行婚礼。

 

 

 

走到兰布拉大街的东南终点,就看到哥伦布纪念碑。意味着海边到了。

1493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到达美洲后,载誉归来,在巴塞罗那登陆。此碑为迎接1888年的万国博览会而建。原来,巴塞罗那不只举办过1929年那次世界博览会。

纪念碑顶端,是世界上最大的哥伦布塑像,他右臂指向前方海洋,凝神远望。环绕柱体,中部有凌空飞舞的女神,底座四周雕有八只巨大的黑狮,还有记载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计划,及航海事迹的碑文和雕塑。当时,底座四周的雕像,大多套上网罩。看来岁月腐蚀,需要维修。

 

 

 

在哥伦布纪念碑不远的地方,看到这座雕像。被纪念的人,曾是一名医生、国会议员、参议员和巴塞罗那市长,并担任港口工作委员会主席。

 

 

我们走上一座木桥,向新港方向走去。马上注意到,桥身栏杆,也像是起伏的波浪。在这个城市,到处感受到高迪自然主义美学的影响。

 

 

回头看哥伦布纪念碑,在一抹夕阳衬托下,堪称港口一大美景。

 

 

海边桅杆林立,百舸亭亭,壮观秀丽。

 

 

我们在港口边大楼的一家餐厅吃晚饭。餐厅的顶部,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反射餐厅全景。

 

加泰罗尼亚广场也总要再去看看的。这座纪念碑是为纪念弗朗切斯克·马西亚(Francesc Masia)而建。他是加泰罗尼亚政府首任总统和加泰罗尼亚民族主义者。纪念碑的作者Subirachs,也是负责圣家大教堂受难立面的艺术家。他用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代表加泰罗尼亚的历史,而倒置的楼梯,则象征着该国向上的未来。

 
如今,加泰罗尼亚广场是鸽子和孩子的天下。一股鸽屎的味道,在四周弥漫。

 

 

记得,上次来,这个女神雕塑,是在装饰性的池塘中的。如今水到哪里去了?女神雕像坐在巨大水泥“盘”上,显得有点尴尬。

 

 

我们下榻的酒店不远,有个带三个“烟囱”小花园。猜想是老厂房改造,

 

 

 

在住宅区街道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标志,仍在。

 

 

巨幅奢侈品牌的广告,也成了街景。

 

 

感觉,巴塞罗那人比马德里的人还要热情。譬如,我们下榻的酒店对面,有一家餐厅,名叫Antic Cafè Espanyol,店里的服务生特别友好。见你拍照,大厨会夸张地摆pose。一坐下,就会给你送一碟小点心(下图右下)。从来没吃过兔肉,问服务生这菜怎样,他毫不犹豫地竖起大拇指,就点了份烧烤半兔。结果第二天又去。(下图右上)

 

亮亮妈妈 发表评论于
跟着你又转了一圈。喜欢巴塞罗那。 那个喷泉晚上开的。还有艺术馆再往山上走就是奥运会主场地。
麦琪儿 发表评论于
刚去过那里,读来更亲切。
唐西 发表评论于
马德里如同北京,而巴塞罗那就非常像上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