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摩洛哥,是因为大学时看的电影《卡萨布兰卡》。这部又名《北非谍影》的美国电影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不仅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奖,而且还在“最伟大的101部电影剧本”评选中夺冠,并成为最伟大的爱情电影之一。电影上映后的第40年,一首与电影同名的歌曲被发行,一时间,卡萨布兰卡这个名字再次风靡世界,此歌也成了不朽的经典和感人至深的世纪情歌。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1941年,此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的时候,卡萨布兰卡掌握中亲德的维希法国手中,实际上就是德国占领区,但拥有美国国籍的男主在这里开了一间咖啡馆。他手中握有两张去美国的通行证,这两张比命还珍贵的通行证成了故事发展的主线。曾几何时,男主跟瑞典演员英格丽·褒饰演的女主正在巴黎热恋,可在德军逼近巴黎,两人商量好要一同逃亡时,女主却不辞而别,心碎的男主从此变得玩世不恭,在卡萨布兰卡他开的酒吧里游戏人生,无意间看到了女主和她的丈夫,他们正是为那两张去美国的通行证而来。心痛的男主本不想给他们通行证,但他知道真相后,除了原谅了还爱着他的女主以外,也把通行证送给了他们。
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
原来,女主的丈夫是反纳粹的地下党,女主爱上男主时以为丈夫已死在集中营。她在跟男主逃离巴黎前得知丈夫还在人间,且身染重病。为了道德和正义,女主放弃了爱情。令人想不通的是,当女主的丈夫在咖啡馆知道了她跟男主的恋情后,仍然选择跟她在一起。阴暗地想,或许他知道如果跟女主分道扬镳,他就无法得到宝贵的通行证,那他的小命将会休矣。光明地想,经历过鬼门关的他,早已凤凰涅槃,可以原谅一切人的恶行。不管女主的丈夫到底是怎么想的,我都是泪眼婆娑看完整部电影的,为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而惋惜,为男主和女主丈夫的博大胸怀而赞叹,更因为美丽优雅的英格丽·褒曼而爱上了瑞典。当然,永存在我心间的,是卡萨布兰卡这个名字和电影里面的插曲:“叹息一瞬间,甜吻驻心田。任时光流逝,真情永不变。” (A kiss is still a kiss, a sigh is just a sigh. No matter what the future brings, as time goes by.)
也许因为这部电影的爆火,所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才于1943年在这里举行会议,并向世界宣布反法西斯同盟国将把对德意日的战争进行到这三国“无条件投降”为止。 这次会议让卡萨布兰卡被记载到了史册,也更让它名扬天下。这些都是我制定圣诞节期间的摩洛哥行程时,把卡萨布兰卡放在第一站的原因,心中对它充满了期待。可没想到,开局就不顺利。我们坐的是葡萄牙航空,在里斯本转机。临行前,航空公司把我们回程的航班取消了,本来从卡萨布兰卡到里斯本的航班是1月7号的,结果给我们改成了1月6号,害得我们不但在摩洛哥少呆了一天,还不得不另外掏银子,在里斯本住一晚。而去机场飞里斯本的时候,天又下起了大雨,这似乎预示了我们此次旅行的不顺。
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
大西洋上
不过,飞机还是正点到达了里斯本。当从里斯本出发的飞机在大西洋上飞往摩洛哥时,漂浮在海面上的云朵像冰川一样。看着这片在大航海时代波澜壮阔的海洋,我莫名地激动,似乎那个影响人类进程的时代离我并不遥远。而卡萨布兰卡,就在大西洋岸边。到达卡萨布兰卡机场是下午4点,我想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去看大西洋上的日落。令我们意外的是,我们的租车公司连个办公室也没有,办公地点在一辆车里,但他们办理租车手续却出奇地快。正当我们暗自高兴可以早点儿去酒店时,租车公司的人告诉我们,车10分钟以后来。可是我们等了半个多小时车才来,当时就对摩洛哥的印象差极了。
我坐在车里查去酒店的路线,一看需要经过收费口,但我们手中一分钱的摩洛哥货币也没有。不得已,我让先生去机场换。等先生回来我准备发动引擎时,发现他们租给我的车是手动挡的,可我租的是自动挡的。租车公司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我们前所未见。我赶紧跑去他们的办公地点,但是一个人影儿也没有,心想,难道我们的旅行要泡汤?环顾四周,没有一个人,我们手中也没有电话卡,先生忙不迭地去机场买。在他去机场时,停车场开来了一辆中巴,我请司机帮我打电话,接电话的人不会说英文。幸好这位司机可以说一点儿英文,他帮我打了电话后告诉我在这里等。我根本不是“傻老婆等捏汉子”的人,又借他的电话拨通了租车公司的另一个号码,这次接电话的会说英文,他让我等一个小时,气得我只想骂娘。
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
终于车来了,天也黑透了,我们想看日落的“黄花菜”也凉透了。我气鼓鼓地开往酒店,对卡萨布兰卡的热情消失了大半。不过,当我沿着大西洋开往酒店时,沿途呈现出的现代和伊斯兰相融的建筑以及干净整洁的街道,又让我对卡萨布兰卡的热情升腾了起来。这里一点儿也不像以农业为主的摩洛哥,反而像一个欧洲小城。我们的酒店也是一个现代和伊斯兰相融的建筑,它以前是一个白色别墅,后被一对法国夫妇改为了酒店。本来我们以为可以在酒店好好休息一下,可酒店被欧洲的旅行团包了。我们到得晚,酒店带空调暖气的房间全部告罄。卡萨布兰卡的夜晚还不到10摄氏度,没有暖气的我们只能加盖毯子,然后用弘一法师的名言来安慰自己:“所有遗憾,都是为了让你遇见自己。”
第二天早上,我们匆匆吃完酒店的早餐,在天蒙蒙亮中就去探访被称为“大西洋新娘”的卡萨布兰卡。埃及的亚历山大城,被称为“地中海新娘”。如果对照由亚历山大大帝建造的亚历山大城,就知道卡萨布兰卡在摩洛哥的分量。虽然它的历史跟亚历山大城的相比,可以用“提不起来的阿斗”来形容,但它却是摩洛哥的第一大城市,也是该国的经济首都,全国70%的工业都在这里,被誉为“摩洛哥之肺”。不过,在柏柏尔语中意为“白色小屋”的卡萨布兰卡在16世纪葡萄牙人来到以前只是柏柏尔人的一个部落,是葡萄牙人把它变成了一个贸易中转站,因为它有一个天然良港。在如今仍然统治摩洛哥的阿拉维王朝时期,一座白色的新城被兴建。最后西班牙在18世纪末取得该城的贸易特权后,将其改名为卡萨布兰卡,这个名字在西班牙语中也意为“白色的房子”。
卡萨布兰卡麦地那
卡萨布兰卡麦地那
卡萨布兰卡麦地那
卡萨布兰卡麦地那
当卡萨布兰卡自20世纪初始被法国占领后,这里在被法国占领的半个世纪内都成了“现代艺术试验场”,法国大批建筑设计师蜂拥而来,使其变成了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卡萨布兰卡也因满城的白色建筑而赢得了“地中海新娘”的雅号。今天,混合了伊斯兰风格的白色建筑无处不在,这让卡萨布兰卡看上去很清爽,也悦人眼目。虽然老城区中有些垃圾,但一旦走上主街道,卡萨布兰卡就恢复了欧洲小城的模样。我们从主街道走向中央集市(Marché Central),希望在这里体验一下老城的市井生活,可惜它还没到开门时间。我们在街道两旁养眼建筑的陪伴下,从这里走到有着非常现代化建筑和花园的联合国广场(United Nations Square),之后走进了建于18世纪下半叶的老麦地那市集(Ancienne Médina),可它同样关闭。不过,我们在迷宫般的老麦地那却看到了几个去踢足球的小男孩,这时天还没亮呢。看来,摩洛哥的足球能打进世界杯八强是有缘由的。
穿过老麦地那不久,就是大西洋岸边,《卡萨布兰卡》故事发生地的瑞克咖啡馆(Rick’s Café)就在这里。虽然这部电影是在好莱坞拍摄的,但好莱坞却把瑞克咖啡馆的造型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受《卡萨布兰卡》深刻影响的我看到熟悉的咖啡馆外表,觉得很亲切。可咖啡馆只是一个咖啡馆而已,除了门前种着的两颗棕榈树外并无特别之处。清晨的它也不开门,门玻璃上还贴着需要疫苗卡才能进入的告示,我们透过玻璃窗看了咖啡馆内部几眼后便闪身走人。
瑞克咖啡馆
新兴商务区
哈桑二世清真寺
哈桑二世清真寺
在离瑞克咖啡馆很近的大西洋岸边,还有一处特别区域,它就是卡萨布兰卡现代化的新兴商务区。此片区域集中了摩洛哥境内最多的跨国公司办事处,被称为摩洛哥“中心”里的“中心”。它的后方是毗邻大西洋的宽敞,且干净的滨海步道,我们走在这条步道上仿佛走进了欧洲。滨海步道的尽头是卡萨布兰卡的地标-哈桑二世清真寺(Mosquée Hassan II),清真寺旁的沙滩上出现了垃圾,可不太多,比黎巴嫩的海边强。
我去过埃及、土耳其、黎巴嫩和印度的很多纯正的清真寺,也去过西班牙被教堂混合后的清真寺,按理说对清真寺已经很熟悉,但摩洛哥的清真寺还是与众不同。这里的宣礼塔没有圆塔,也没有圆柱形的外身,所有的宣礼塔都是柱状结构,70层楼高的哈桑二世清真寺也不例外。可建于1993年的它跟摩洛哥很多清真寺还不一样,除了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宗教建筑外,它的设计者也不是穆斯林,而是法国的设计师。虽然设计源泉来自古兰经,晚上激光也照向麦加,但这位法国设计师到底了解多少古兰经的精髓,却不禁让人画了一个问号。
哈桑二世清真寺
哈桑二世清真寺
哈桑二世清真寺
哈桑二世清真寺
不管人们如何怀疑清真寺的设计者,该清真寺的奢华是毋庸置疑的,收门票140第纳尔,差不多15美元也是货真价实的,这是我去过的除了印度外,第二个收门票的清真寺。当我们远望它时,已经被深入大海中的它所吸引,可等我们就要靠近它时,初升的朝阳刚好照在它“身”上。看着它的外表慢慢变成玫瑰色,我们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暖流,觉得在卡萨布兰卡遭的罪可以被一笔勾销。这个耗资5.4亿美元的清真寺占地面积巨大,外部是白色大理石,大理石中间镶嵌着绿色琉璃瓦和形状各异的铜饰品,它们在朝阳下都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漂亮极了。
清真寺内部同样奢华无比。有22个扇铜制大门欢迎各方人士进入,地面和柱子也是大理石,拱顶和墙壁是阿拉伯经典的繁复雕刻和几何图形,拐角处摆放着精品饰物,巨型水晶吊灯照在清真寺内,让2.5万名在此祷告的穆斯林尽享皇宫般的富丽堂皇。此清真寺的华丽无处不在,除了寺内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教图书馆外,寺外大量莲花形状的洗手池也由大理石制成。因为它的奢华和庞大,该清真寺成了来到卡萨布兰卡的游客的必到之地。
犹太教堂
圣心大教堂
圣心大教堂
圣心大教堂旁的花园
相比于人山人海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卡萨布兰卡的其它景点就“门可罗雀”了。我们从这里走向犹太教堂(Beth-El Temple),想看看在穆斯林的地界里,犹太教堂是如何“存活”的,可这个犹太教堂被围墙和围墙上的花草树木挡个严严实实,一丁点儿内部都看不到。不过,离犹太教堂不远的圣心大教堂(Sacred Heart Cathedral)却随便看,但只能看到它的外部。这座建于1930年的天主教教堂跟印度加尔各答的教堂一样,通体都是白色,也由法国建筑师建造,它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着圣洁的光辉。
教堂的旁边是一个很漂亮的花园,周边是政府办公区。我们走在幽静、整洁的街道上,觉得摩洛哥就像一个第一世界国家。公园不远处是卡萨布兰卡的另一地标-默罕默德五世广场(Mohammed V Square),这个建于1916年的广场想都不用想,同样是法国人建的。此地是法国殖民这里时的市中心,因而周边建筑具有浓郁的欧式风格,同时融入了伊斯兰特色,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为摩尔复兴建筑。广场上此起彼伏的喷泉和展翅翱翔的鸽子让这里和四周生机盎然,我们太喜欢这个广场了。
默罕默德五世广场
默罕默德五世广场
默罕默德五世广场
默罕默德五世广场
我们的酒店离广场很近,去酒店取完车后,我开去了圣母教堂(Church of Notre Dame of Lourdes)和皇宫(Royal Palace)。建于1954年的圣母教堂也由法国人建造,里面有世界著名彩色玻璃艺术家的玻璃作品,可惜它关闭。同样关闭的还有建于1920年,也由法国人建造的皇宫,它被认为是摩洛哥第二大皇家遗址,外面都是军人在站岗。我绕着皇宫开了一圈后心满意足离开了卡萨布兰卡,脑中却回荡着电影《卡萨布兰卡》的歌声:“时光虽流逝,月光和恋歌却永不过时。心中充满激情,世界欢迎爱侣。” (As time goes by. Moonlight and love songs. Never out of date. Hearts full of passion. The world will always welcome lovers.)
圣母教堂
皇宫
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