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你问我们,在三个星期的瑞士自驾游中最喜欢哪个城市,我们会不假思索的告诉你,是卢塞恩和采尔马特(Zermatt)。如果说海拔400多米的卢塞恩是明眸善睐的美女,那海拔1600多米的采尔马特就是玉树临风的俊男。它们“相亲相爱”,成就了瑞士“无限江山”的美名。虽然我们在瑞士阿尔卑斯山中畅游时遇到很多我们喜欢的小城,但拥有瑞士最古老木屋的采尔马特却是我们眼中最美的山城,因为这里有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马特洪峰(Matterhorn),瑞士著名三角巧克力包装上的标志就是它。我们很高兴能在即将结束瑞士之旅时与之相会,也很感谢瑞士送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大礼包”。
采尔马特的马特洪峰
采尔马特的马特洪峰
采尔马特
采尔马特
采尔马特
采尔马特
采尔马特是瑞士冰川列车的终点站,我们冬季来瑞士时错过了它,此次要把遗憾补上。不过,离开马焦雷湖畔的阿斯科纳时,我们还不知道我们要为此花费不少银子。从阿斯科纳出来,我们没有直接去采尔马特,而是去了阿尔卑斯山中最重要山口之一的圣哥达山口(Gotthard Pass)。这个位于瑞士境内,海拔2108米的险峻山口跟瑞士和意大利边境的施普吕根山口一样,都是贸易通道中的必经之地。但施普吕根山口在罗马时代就是通向意大利的主要贸易路线,而圣哥达山口直到1200年左右才是从神圣罗马帝国出发,经苏黎世抵达米兰的交通要道。
开出阿斯科纳,阳光依然炽烈,天空依然蔚蓝,湖水依然清澈,瑞士随手一挥就是如明信片般的画图。当我在这幅画图中再次穿过战略重镇的贝林佐纳,开进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中时,画图变成了绿茵茵的菜田、向日葵和葡萄园,这是另一幅美丽的图画。随着海拔的提升,一个接一个的小镇也从我们身边掠过,最后一个小镇是海拔1100多米的艾罗洛(Airolo),它离圣哥达山口不到20公里。虽然这个小镇一点儿名气也没有,但这里却通往三个山谷,还见证了圣哥达山口的交通历史发展。
圣哥达山口
圣哥达山口
圣哥达山口
圣哥达山口
圣哥达山口
出了这个小城,就是九曲十八弯的盘山道,骨子里充满冒险精神的我最喜欢开盘山道。在陡峭的山坡盘山而行到海拔1930米的瞭望台后,我们从这里俯瞰坐落在山谷里的艾罗洛,觉得它比画还要美。发源于圣哥达山口,最终注入马尔焦湖的提契诺河(Ticino River)在小城中汇成一个湖,湛蓝的湖水和四周青葱的山脉衬托得小镇绝美。阿尔卑斯山内的湖光山色,我们怎么看都看不够。随着海拔的升高,绿色植被也开始减少,苔原风光开始显现,白云也在山间飘,我在飘飘欲仙中盘到了圣哥达山口。虽然山口中的7个高山湖泊让它不再“孤独”,但这个让古罗马人都望而生畏的山口如今只剩下一点点冰雪,这让它失去了它本该有的大气磅礴的样子。
跟瑞士很多海拔2千米以上的山口一样,26公里长的圣哥达山口也是州和州的交界处。山口的一侧是提契诺州所在的意大利语区,另一侧则是艾罗洛州的德语区。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区,最后注入卢塞恩湖后从卢塞恩流出的罗伊斯河也经过这个山口。就是因为这个罗伊斯河,古时的圣哥达山口才变得凶险无比。其原因是,初夏时气温升高带来的冰雪融化,让在狭窄陡峭的峡谷中“行走”的罗伊斯河水位陡然升高,这增加了未知的危险,常常有溺水者身亡。因此,古罗马人虽然已经知道这个山口,但从未启用过。
圣哥达山口
圣哥达山口
圣哥达山口
圣哥达山口
圣哥达山口
1230年,这里建造了一座横跨罗伊斯河上的魔鬼桥(Teufelsbrücke),它是穿越圣哥达山口的必经之路。1799年,拿破仑的法军与俄军曾在此桥上展开过鏖战。该桥在安德马特(Andermatt)小镇前方不到2公里处,这个小镇古时候是阿尔卑斯山东西向山脉和南北向山脉的汇合之处,也是瑞士圣哥达山口、富尔卡山口(Furka Pass)、奥伯阿尔普山口(Oberalp Pass)和格舍嫩山口(Göschenertal Pass)这四座山口的中心。从这里向北经过苏黎世可到德国,向南经过卢加诺可到意大利,因而自古就是交通的十字路口和军事要塞。今天此地是冰川列车的经停站,我们冬季坐这辆列车时路过这里。我再次穿过这个小镇,然后跟先生穿过隧道走向魔鬼桥。踏上桥的一刹那,我们便被格舍嫩山谷中的景色惊艳到了。那感觉,有点像德国诗人歌德说过的那样:“在我去过的所有地方里,这里无疑让我感到最亲切和有趣。”
此桥之所以被命名为魔鬼桥,是因为大约800年前人们发现在此地建桥异常艰难,于是请魔鬼帮忙,魔鬼说桥梁建好后会夺去第一位过桥者的灵魂。可人类反悔了,只送去了一只公山羊。魔鬼大怒,想用一块重达220吨的“魔鬼石”来砸毁这座木桥,可一位挥舞着十字架的女人拦住了他的去路。不知道这个传说有几分真实性,但今天的魔鬼桥是一座石桥。站在桥上,四周都是悬崖峭壁,罗伊斯河水从河中高低不平的岩石上跌落。自从离开卢塞恩后,我们再也没见过罗伊斯河,此次重逢,看到它依然碧绿的河水,我们不禁心生欢喜。
魔鬼桥
魔鬼桥
罗伊斯河
魔鬼桥下
罗伊斯河的上方,有一个建于1882年的火车隧道。这个长14公里隧道的建成,让从卢塞恩到意大利边境的旅程由靠骡子运输的一个星期和靠邮车运输的24小时缩短为9个小时左右。我们到的时候,刚好看到一列红色的火车经过。而罗伊斯河的旁边,则有一个飞流直下的瀑布。要想走进瀑布旁,得穿过一个山洞,里面的温度极低。我们走进山洞里,有点儿暗无天日的感觉。可走出山洞,景色便别有洞天。光秃秃的悬崖峭壁上是一条线状的冰川,绿色的瀑布水哗哗坠落到罗伊斯河里,而曾经让无数人惊魂,被“铜墙铁壁”夹击的罗伊斯河此时在山谷底下显得那么“弱不禁风”,像是魔鬼桥手下的败将。我们站在这里,在阳光下欣赏着这幅美不胜收的画图,觉得阿尔卑斯山就是山中的翘楚。
我沿着罗伊斯河往它的上游开,拐入19号公路。在这条公路上,有阿尔卑斯山内另一个重要的山口,即富尔卡山口。此山口冬季关闭,罗伊斯河就在此山口脚下由几条较小的河流汇合而成。这条公路非常有名,因为1964年詹姆斯·邦德系列电影《007金手指》中的一段戏就是在该山口的曲折山道上拍摄的。我一边开车一边欣赏着山谷雄浑壮美的景色,心中暗暗为这里消失的冰川叫屈。本来是一片片的冰川如今只剩下了星星点点,曾经奔腾不息的瀑布也只剩下了一条细线,不过,当我们即将到达2431米的富尔卡山口观景台时,我们见到了汹涌的瀑布水。
富尔卡山口
富尔卡山口
富尔卡山口
富尔卡山口
富尔卡山口
到达观景台,终于看见游人了,这里的冰川面积也扩大了很多。站在观景台上,俯瞰着那些弯弯曲曲的盘山道,我有些后怕。这个山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山口西侧降下的雨雪向下流淌到罗纳河,而山口东侧降下的雨雪则从罗伊斯河进入卢塞恩湖,然后从卢塞恩湖流出融入阿勒河,阿勒河再汇入莱茵河。这两条长度达1000多公里的大河分别孕育了南法和德国,这让富尔卡山口看起来像一个顶天立地的父亲。我转着圈遥望无边无际的群山,忽然觉得四周的景色不再那么荒凉,而是充满了鲜活的色彩,很想对这个山口拜上一拜。
也许因为我没有对山口行大礼的缘故,所以下山去戈姆斯(Goms)这个恬静安宁的高山峡谷时我遇到了大雨,幸好大雨没有持续很长时间,雨停后我们便跟罗纳河相会。我们曾在法国见过有着Tiffany蓝色河水的罗纳河,对它喜爱得不得了,可是瑞士的罗纳河上游,还未经过日内瓦湖的过滤,因而河水跟恒河和印度河上游的一样,也是浑浊的。我从罗纳河畔拐入山谷,开往我们的目的地采尔马特,沿途又跟久违的高山牧场和牧场上带三角门楣,开满鲜花的瑞士房屋相遇,那是我们对瑞士的最爱之一。此时,还没到晚上5点,天空依然晴朗,瑞士晚上9点多才天黑,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在山谷中闲逛。
富尔卡山口
富尔卡山口
富尔卡山口
富尔卡山口
罗纳河
可谁知道,就在我们慢悠悠地欣赏着阿尔卑斯山谷的曼妙风光时,浓云开始笼罩天空,不一会就下起了哔哩啪啦的大雨,温度也从阿斯科纳的30摄氏度降到了18度。我们很焦急,因为采尔马特是不允许机动车进入的,我们必须得在泰施(Tasch)停车,然后坐火车进入,可是到哪里停车我一点也没头绪。开到火车站雨依然没停,我看到火车站有停车的标志,也管不了贵不贵了,直接停了进去。火车站停车费一天16瑞士法郎,两天32瑞士法郎,加上去采马特的往返火车票一个人16.4瑞士法郎,我们花了75美元。而冬季我们来瑞士时买的瑞士通票,坐火车都不用花钱。关键是如果天气好,钱花得也值得,但在大雨天,我们去采尔马特做什么呢?
我们失望地上了火车。刚下火车我们便开始感谢上天,因为在火车前行的20分钟里,雨一直不停地下,可我们走出车站时,雨停了。虽然地是湿的,让拖着行李爬坡的我们觉得有些不方便,但至少不用在雨中受罪。一出车站,我们就被美丽的采尔马特迷住了,到处都是盛开的五颜六色的鲜花,让这里成了一个花城。我们的酒店在老城上方,从房间窗口就能眺望到马特洪峰的峰顶。不过,雨后的马特洪峰,被浓云遮住,什么也看不到,但我们可以听到哗哗流淌的溪流声,还能看到老城特有的由青石板铺就的房屋屋顶。这一切,都让我们太喜欢采尔马特了,我们放下行李,就开始拜访这个花城。
采尔马特
采尔马特
采尔马特
采尔马特
采尔马特
采尔马特
海拔1620米,离意大利只有10公里,人口不到6千的这个花城是上天的宠儿。在它的周边,有38座海拔4千米以上的高峰围绕着它,因而它被称为“冰川之城”,早在19世纪就是全球知名的滑雪度假胜地。最幸运的是,它位于有着“全球最美山峰”的马特宏峰山脚下。因此,虽然它的历史才500年左右,但它仍然一年四季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酒店价格也高得不得了。可是,它值得。当我们在夜色中逛完这个花城后,它聘婷的身姿便永久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采尔马特不大,只有一条主街,有着汹涌澎湃河水的兹穆特巴赫河(Zmutt Bach River)从镇中穿过。在此河的小桥上,我们看到了马特洪峰难得一见的身影。别看小城不大,但我们所到之处,无不人潮涌动,即使到了夜晚,这里也是“花市灯如昼”。它跟卢塞恩一样,都是被众多游客青睐的地方。我们在王勃《滕王阁序》中描述的“烟花璀璨照江楼,夜色如墨映眼眸”的美景中入眠,第二天一大早,我先生便起来去河边拍马特洪峰的金顶。上天对我们太照顾了,这一天居然阳光明媚,金顶让他拍了个正着。要知道,马特洪峰经常在云雾缭绕中,能拍到它的清晰照也要有运气的。
兹穆特巴赫河
采尔马特
采尔马特
采尔马特
采尔马特
采尔马特
采尔马特的屋顶
他回来后,我们匆匆去酒店吃非常好吃的自助餐,然后沿着河岸走去了缆车站,我们要趁着阳光正好时去跟海拔4478米的马特洪峰相会。按照高度来说,马特洪峰在欧洲山峰的排行榜中并不位列前茅,但它的形状和历史却让它在众山峰中异军突起。它是一个分别面向东南西北的四个面锥体,每一面都异常陡峭,而且寸草不生。因有超过500名登山者在此地丧生,因而它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山峰之一。同时,它也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后一个被征服的主要山峰。登山者们的失败和成功积成了一本关于攀登历史、文化情节和高山梦想的羊皮书,这让马特洪峰的大名不胫而走,也让它成为了阿尔卑斯山的象征。
今天,缆车并不能到达它的山顶,但它的周边没有任何山峰阻挡,所以我们可以在缆车上清楚地看到它的全貌,并欣赏它的一柱擎天之姿。缆车票一人120瑞士法郎,近140美元,要先坐1898年通车的世界上第一条完全电气化的齿轮铁路,到达海拔3089米,至今仍是欧洲最高露天火车站(Gornergrat),然后换乘全景缆车,到达海拔3820米的欧洲最高缆车站,最后坐从岩石山中凿出的电梯才能登上山顶的全景观景台。站在带有耶稣基督受难十字架的观景台上,四周是38座海拔4千米以上的雪山和14座冰川,但不是圣莫里茨雪山上震撼我们的白茫茫一片。很多高山都裸露出岩石,让这里显得原始、苍劲。不过,世界上最大落差的滑雪场,长358公里的雪道就在这些高山中。
马特洪峰
马特洪峰
全景观景台上
全景观景台上
滑雪区
滑雪区
我们走到欧洲最大的滑雪区,四周的白雪在阳光的反射下晃得我们睁不开眼。我们眯着眼走向雪道深处,空中有直升飞机飞翔,身边有滑雪的人经过,还有从冰川探险中走回的人群。这些人穿着特殊的冰鞋,还用绳索互相连在一起。我们也想走进冰川里,可我们没有装备,只能望冰川而叹。跟很多阿尔卑斯山山峰不一样的是,瑞士人在地下15米的冰川中挖出了一个马特洪峰冰宫。走进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宫内部,犹如穿行在时空隧道中,里面是各种各样的奇美冰雕,还有隧道。这是我们第一次参观冰川内的冰雕,非常震撼,更喜欢采尔马特了。
马特洪峰冰宫
马特洪峰冰宫
马特洪峰冰宫
马特洪峰冰宫
马特洪峰冰宫
因为太喜欢这里的景色,因而我们在冰宫和滑雪场流连了太久,居然一点儿高反也没有,我们很开心。都说在海拔2757米的里菲尔湖(Riffelsee Lake)可以拍到马特洪峰经典的倒影,于是回程时我们在中途下车,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一点儿倒影也没看到不说,连马特洪峰的尖顶也没看到,因为它又被云彩遮住了。我们有些遗憾地坐缆车离开,回到采尔马特小镇时,发现温度已升高到20摄氏度,我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又把开满鲜花的小镇走了一遍,经过第一个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1285年的圣莫里斯教堂(Pfarrkirche St. Mauritius)和长眠于此的登山遇难者墓地及大大小小的街巷,觉得150多年前还只能通过骡子道与外界相连的采尔马特真的是我们此次瑞士之行的最爱。
里菲尔湖
里菲尔湖
圣莫里斯教堂
圣莫里斯教堂墓地
我不舍得离开采尔马特的美景,于是让先生回酒店,我一个人走去了离缆车站不远的戈尔纳大峡谷(Gorner Canyon)。这个峡谷的入口在树林中,极其难找,要不是我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一定会就此错过。此时已经傍晚了,入口拦着一条细绳,绳上挂着“禁止入内”的标识。我爬上高坡,想看一看峡谷的“容貌”,可什么都看不到。心想,来都来了,不看一眼,对不起我的双脚,于是跨过细绳走了进去,心脏因为做亏心事一直怦怦跳个不停。我本来只想看一眼的,可谁知道,里面是修得非常好的木制栈道。我沿着栈道一溜小跑,下面是被戈尔纳河(Gornera River)成千上万年不断冲刷形成的纵深峡谷,而前面则是如万马奔腾般的瀑布。这情景,跟班芙公园的峡谷一模一样,我对采尔马特更爱了。
戈尔纳大峡谷
戈尔纳大峡谷
戈尔纳大峡谷
有人说,因马特洪峰而兴旺发达的采尔马特是被历史沉淀的贵族,也是流淌在时间长河中的宝石 ,更是人类拼搏精神的注脚。我完全同意。当我行走在其中时,觉得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只有登山者信念的微光在闪烁。耳边轻柔的风吹过,似乎在传送我写给采尔马特的赞美诗:花盛开是一句,夜漫过是一篇。黄昏开始书写,黎明是无数的扉页。全世界拼成首诗,我爱你是最后一行。
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