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记———- 美俄中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读书随记(一)

 

索尔任尼琴到了美国不久,就指出西方社会的这不好那不对。读过些,不同意,但佩服有底气。

 

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片子中德兵和俄兵单挑,是旗鼓相当之斗。看过八国联军进北京的片子,路边的汉人,小人国里小人似的。

 

美苏斗,是两大人打架。中美在争,怎么看怎么不搭,这不是小孩和大人掰手腕吗?

 

看美国动气于中国,觉得有点装生气,闹闹玩;美国对普京动气,是真生气,彼此动大人的点子相互整。

 

列宁斯大林的共运,可是个事儿;中国苏维埃,像不像学前班?玩不乐意了,就翻脸“反修”。现在和俄国好上了,还是学前班玩游戏套路。什么“没上限”“不是普通的朋友”,小孩话嘛!

 

朋友的子女有从军的。对他爸涗:告诉中国当军官的,别跟欧美打,打不过的。相差太远。网上有说三十六计就是个骗。过了。但,和《战争论》一比,孙子兵法像小孩玩“打游击”。毛主席“打不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就是一副熊孩子样。《论持久战》当小孩耍懒术读,一读一个准。

 

小日本打中国,是少年人打童年人,恶斗。就想,换成德国鬼子,就是另一个样子。租界就是个例子。

 

中国文学,蛮大人的,但心眼小,眼界窄,一副林妹妹的样子:吃点喝点尽长心眼,不长身子。古代的是这样,鲁迅张爱玲沈从文直到莫言余华的,好点,也都处在小嘀咕的规模。

 

中国近代史,其实就是个熊孩子扒着门坊发狠发犟的历史:“我爷爷当年比你阔多了”“少年强,中国强”。

 

到欧美后不久,就不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话了。“过别样的日子”,和过去越远越好。够够的,待得越久,越觉得,自己凭什么能像索尔任尼琴那样指责身边的这那呢?阿Q跑到纽约时代广场大叫“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犯二啊!

 

武陵渔夫说的,桃花源人觉得句句新鲜。没有什么取舍的份。开口闭口欧美好,亲友谑我“崇洋媚外”。五零后,快九十年代才润了的自己,凭什么不桃花源人样?我有任何的凭藉说,德英法美,你们也有缺点?

 

崇媚是骂人的话,好感,真的好感于洋外,是一点都不藏着掖着的。直至今日,仍认为,大陆人好感于欧美,是正常且健康的情怀。否则,就不好说了。这不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是识不识好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