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具体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如何推动学习?和如何巩固学习?等五个问题,是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为什么要学习?毛泽东:“再不进货只有关门大吉”。
一是要领导革命,没有学问是不成的。早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就指出,要领导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空前的伟大的斗争,没有学问是不行的。毛泽东突出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大学问,可以大大提高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
二是工作中的缺陷迫切需要克服。毛泽东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毛泽东形象地说:我们的好多干部本领只有一点点,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不进货,只有关门大吉。“进货”就是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
三是要建设一个有战斗力的大党、强党。毛泽东指出:“党、政、军、民、学各种机关的在职干部,均应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培养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有战斗力的中国共产党”。
学习什么?毛泽东提出学习的三大任务。
1938年,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学习的三大任务:
一是要系统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我们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遗产给以批判的总结。
三是要研究抗日战争(民族战争)的特点和规律。
《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再次指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固然很难,但共产党员必须读通其中的道理。同时对党的建设、联共党史等,“要长期地学下去”。而对党的政策看一眼就丢掉亦是不对的,“应该把党的政策经常地研究”。一切皆在变化之中,“不研究党的政策,单学习那些理论是不够的,会跟实际脱节的”。一句话,既要研究理论,又要研究实践,要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怎样学习?毛泽东:“挤”和“钻”
全面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干部既要生产又要作战,还要完成其他日常工作。
“没有功夫”成为许多干部不学习的理由。针对这一点,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对的,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毛
泽东指出,“挤”是一个好办法,“我们现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就用‘挤’的法子叫它让让步,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小时来学习,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小时来学习的。”
延安时期,部分党员干部限于自己的识字水平,以“看不懂”为借口抵触学习。
对此,毛泽东给出的方法是“钻”,毛泽东指出,对我们不懂的东西,不能只取守势,不取攻势,“如果我们把不懂以仇人的态度不讲感情地攻它,一定是攻无不破的,一定可以把它的堡垒攻下来”,“顽强的敌人,正面攻不下,就用旁袭侧击,四面包围,把它孤立起来,这样就容易把它攻下。”
如何推动学习?毛泽东:要进“无期大学”
毛泽东提到,在职干部教育制度很好,“是一个新发明,是一个新发明的大学制度”。
这个大学是天下第一,是“无期大学”,是延安的独创,任何人都可以进。各级政府、各个民众团体、各类学校,乃至军队都应该设立类似的教育机构,建立学习制度,使党员干部有组织地学习。
但组织的学习不能伤害党员干部学习的热情。
“学习运动的基础,是我们同志们自觉的热情”。
学习运动的开展要有组织地进行,亦必须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主动性,要给党员干部自由看书的时间。
“我们的方法是采取个人活动与组织活动互相配合起来”,既要约束干部完成“规定动作”,又极力提倡干部做好“自选动作”。
如何巩固学习?毛泽东:都要“学到底”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己懂了一点,就以为满足了,不要再学习了,这满足就是我们学习运动的最大顽敌。”全党的同志,研究学问,都要“学到底”。
“学到底”,在毛泽东看来,至少有三层含义:
一是活到老学到老、长期学。毛泽东勉励年长的同志学习时说,“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
二是学习的内容要广泛,理论问题、时事问题、政策问题都要学习,“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要知道更多的古今”。如果在世界上有许多自己不懂的东西,那共产党人就不算最好的革命者。
三是学习要刻苦,“把学习的一切困难都克服下去”。毛泽东指出:“从什么年月学好了、或者什么天才,都是骗人的。有用的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具体环境与具体策略,用点苦功。”采取“学到底”方针,一定能克服自满的坏现象。
毛泽东的“学习观”:
学用统一观:
在毛泽东看来,“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学习”。
毛泽东认为学和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学是基础,用是目的,用也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观点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改进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即学而能用,学而会用,学用统一,不可脱节。
毛泽东形象地指出,学习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尖锐地批评一些同志,学习目的不明确,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停留在单纯的学习上,所以书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恩列斯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毛泽东嘲笑这种学而不用的人只不过是“古董鉴赏家”而已。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毛泽东就擅长学以致用,如毛泽东一生酷爱读史,对中国古典文学颇具研究,并能借鉴其中历史经验,来救国治国平天下。毛泽东还常常古籍新解,活用古籍名着中的地名、人物、语言,来为现实政治服务,这种活学活用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毛泽东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观:
首先,毛泽东在我党历史上很早就认真关注和研究学风问题。
毛泽东揭示了学风的本质和内涵: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毛泽东把学风纳入党的建设的理论框架,指出学风也是党风,并且学风是“关系到中国革命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把学风问题摆在党领导中国革命“第一个重要的问题”的位置上。
其次,毛泽东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毛泽东在运用马列原理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地把理论联系实际确定为党的学风,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学风观,为党的学风建设奠定了基石。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再次,毛泽东同各种不良的学习风气作坚决斗争,特别是旗帜鲜明地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还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从理论上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对于纠正党内不良学风、改造全民族的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
毛泽东的全民学习观:
今天中国《全民学习》己成一个文化现象。而这种思想萌芽在毛泽东的学习观中早已有之。也是从毛泽东开始形成的。
毛泽东从战争年代起,就十分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启蒙教育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号召人人都要努力学习,并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首先,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要继续改造学习,并且强调要有一个先受教育的任务。《要想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
其次,年轻人比成年人更需要学习,要学习成年人已经学会的许多东西。
再有,农民要抓紧识字学文化,以适应从事生产劳动的需要。
还要广大干部应把工作以外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形成学习上你追我赶、比学赶帮的好风气。
毛泽东在强调学习时,着重针对党的领导干部,指出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他们是否学习以及学习的好坏,对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因此强调各级党政领导要带头学习,成为群众的表率。
此外,毛泽东还提出,学无止境,一万年以后还要学习。
毛泽东的全面学习观:
首先,在认识的来源上,毛泽东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
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
甚至把读“无字之书”看得比“有字之书”更重要。
“无字之书”就是群众,就是社会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许多讲话和谈话中,毛泽东引用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反复说明一个道理:
毛泽东强调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知识,这是最丰富生动的知识。
毛泽东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提出要多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民众百姓学习,才能成为既掌握了书本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比较完全的知识分子。
其次,在学习的对象上,毛泽东主张,无处不学,无事不学,无人不学,“要学习和研究当代和历史上的各种东西”。
既提出“要向古人学习”,做到“古为今用”。
又发出“向外国人学习”的口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洋为中用”。
最后,在学习的内容上,毛泽东认为,学习要有宽度,要博览群书,有一定的知识面,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等。
毛泽东:“学问很多,大体要稍微摸一下”,“要把革命事业做好,没有比较完全的知识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