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和家园 26》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接在寒武纪后面的奥陶纪历经四千多万年。奥陶纪中期地壳运动频繁,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约是寒武纪的两倍,温度较高,促进生物发展和衍生出众多的物种。三叶虫多达两万多个物种。最大的三叶虫有七十厘米。而海里有一种鹦鹉螺,视力仍然欠佳,但是它的尖筒状的螺壳长达六米,可能是当时地球上最大的生物。

奥陶纪标志着植物的诞生,生物对陆地的征服。事实上,在很早以前陆地上已经有了以矿物为生的原核菌类。寒武纪的陆地上也已经有了蓝藻和真菌共生体的地衣。它们现在还攀附在岩石表面生存。在奥陶纪,蓝藻的独立个体也登上陆地。它们变得特别耐旱,甚至可以在沙漠环境生存。而陆地上真正的变化来自于绿藻,它们演化成苔藓一类的原始植物。

应该说,对于奥陶纪的生物们而言,陆地的条件很恶劣。水是生命之源。陆地上缺少稳定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温度和环境也很多变。陆地没有海洋中水流给生物带来的机动性。最主要的是当时生物的机能结构为海洋环境而生成,完全不适合陆地环境。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生物要离开舒适的海洋,来到残酷的陆地。也许这不需要解释。探索是生命原动力的表现。哥伦布也许有意,或者无意地错误估算了欧洲到印度的距离,在西班牙与葡萄牙争夺海权的竞争中获得对他航海的赞助。所谓理性在人类活动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生命支配,有区限性的。哥伦布三次航海探索,都没有带回他所承诺的金子。美国的登月探险绝对不是因为地球上生命生存条件和资源的压力,只是因为美国和苏联冷战时期的竞争关系。一个貌似符合逻辑的想法促成了这样一个大胆又奇特的行动。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登月本身的实际价值。但是它一定是人类要做也会做的一件事情。曾经有人问英国探险家马洛里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他只回答说:因为它就在那里。对马洛里来说,生命就是探索。1924年,马洛里死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直到1953年,才有人成功登顶。马洛里的遗骨在1960年才被找到。他离峰顶很近,也可能已经登顶,实现了生前的愿望。

绿藻登陆的途径大概是沿着海滩,河口,再溯水流而上,在潮湿的地区生存演化。成长的绿色苔藓大概三厘米高,还没有根,茎,叶的完全分化,但可能有类似藻类的假根,抓附在地表上。苔藓通过孢子繁殖。考古学家追踪孢子的化石就能够确定陆地苔藓植物的存在和分布。最早随着绿藻和苔藓登陆的动物是类似多脚蜈蚣和蝎子的节肢动物。坚硬的甲壳能帮助它们支撑身体,在陆地活动。但是它们也需要调整呼吸系统以适应陆地环境。现在的一些蝎子可以适应沙漠的干燥炎热环境。

到了四亿四千万年前的奥陶纪末,地球上发生了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其实,生物总是因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产生,也不断地消亡。估计在整个地球生物史里曾经出现过五十多亿个物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九都已经经灭绝了。如果算上微生物,物种总共可能多达一万亿。在埃迪卡拉时期之前,不知道有多少种微生物在类似大氧化事件的许多环境变迁中消失。在埃迪卡拉时期之后,生物灭绝的事件也是接连不断。而奥陶纪生物大灭绝是一个巨大的灾难。百分之八十五的海洋生物物种从此消失。所幸没有产生生态系统结构性的变化。奥陶纪生物大灭绝的起因并不清楚。一种可能是浮遊生物和陆地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从而引起冰室效应。这时的潘诺西亚超大陆分裂。南方的冈瓦纳大陆漂移到南极地区,形成巨大的冰层。海平面降低,海洋生物丧失了在大陆架区域大量的栖息地。另一种猜想是银河系中距离地球六千光年的一次巨大的超新星爆发。十秒钟的伽马射线摧毁了地球的臭氧层。海洋中大量的浮遊生物被杀死,生物链遭到破坏。臭氧分解后产生的氧化氮同样能引起冰室效应。地球进入赫南特冰川时期。整个奥陶纪生物灭绝过程持续了三百万年。

—写于2022年11月25日(图片来自网络)

 

银月亮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多谢!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哇,大长见识,多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