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才新作《中国三行诗理论与技巧》技巧篇 ——— 十四、化事为物

十四、化事为物
 
如果我们把某个实像描绘成某件事情,那是化物为事;反之,如果我们把某件事情描绘成某个实像,那就是化事为物。有时候,我们的叙述对象是一件事,由于诗是用形象来表述的,我们在具象化它的时候,就会把它描述成一个实像,以实像的特征来升华它。事,一般不具备形象,一旦被化成了实像,就具备了形象。所以,化事为物的作品,肯定要比直接用事情来表述更为形象生动。
 
例1.  
 
春运
 
铁道一双筷子
把乡愁
挟来 挟去
(残文)
 
这首三行诗的叙述对象是“春运”。“春运”是一件事,而不是一件物品,也就是说,它不是实像。这首诗,先把“春运”这件事转换成“铁道一双筷子”这个实像,然后以筷子这个实像的特征来升华它,说它“把乡愁/挟来,挟去”。如此,这首作品就生动形象了起来,喻意也就丰满深刻了起来:春运不但繁忙,而且还有一个像在筷子的调动下那样忙而不乱的含义。
 
例2.  
 
吻別
 
封冻一个吻
从此
记住那场风雪
(曼无)
 
这首三行诗的叙述对象是“吻别”。“吻别”是一件事,作品开篇即把这件事转换成一个实像:说它是被封冻的一个“吻”。正因为有了这个化事为物的转换,有了“吻”这个实像的特征,作品才得以把它升华成“从此/记住那场风雪”,喻意哪个“吻”是最后的道别,它像冰封,从此再难解开。
 
例3.  
 
春天来信了
 
二月
握一杆梅花笔
狂草她在丛中笑
(郑军科)
 
这首三行诗的叙述对象是“春天来信了”。“春天来信了”是一件事,作品开篇即用拟人手法把这件事转换成一个物品,或者说实像,那就是二月握着的“一杆梅花笔”。然后携着这个化事为物的能量升华它,说“狂草她在丛中笑”,从而生动地描写了二月早春那幅盎然春意图。
 
思考题:
 
阅读下列三行诗,指出诗内哪个部分采用了化事为物的创作手法:
 
1. 表白
 
一个躺在心房的名词
当它站起来的时候
我希望 成为你的宾语
(沈竞雄)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喝茶
 
夭折的嫩绿
在清澈里复活
我若有所思 静看你的沉浮
(沈竞雄)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撞响秋天
 
在火热与苍凉的罅隙
一片黄叶
正吹亮生命的颤音
(王传顺)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绘画
 
蘸华夏之墨
描一湾
宋词光波
(张永新)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