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中的崇古现象

请先阅读下面这一篇议论文:

在探讨音乐的海洋中,常常听人言论,每日不可或缺的乐章即是琴键下的细致练习。在离这里50里的多伦多,古人常说,“每日的琴键触摸,如同与心灵对话,缺一不可。”这难道和孔子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不是相同的道理吗?何况对于追求艺术之美的琴技?
就算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大师贝多芬、巴赫,也会在日升月落之间,恒久坐于钢琴前,沉浸在音符的世界里。丛林中的鸟儿,清晨起来也会练习它们最动听的歌声,为何人类追求艺术的脚步便要停歇?
“每天不练习一下,我就觉得差了些什么。”艺术家马三立曾经这样说。他的话,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连续不断的努力与练习,是艺术之路上的必经之路吗?
“不每天练习钢琴的人,没有不感到技艺生疏的。”这就好像山林里的蟒蛇没有蜕皮,又怎么能有所成长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日琴键之下,勤练不辍,乃成就艺术之道。”后人谈论起这件事,“我的朋友罗公,自从坚持每日练琴后,其演奏技艺日益精进,成为了众人瞩目的钢琴家。”由此可见,每日的琴练,不仅是对技艺的磨砺,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感觉怎么样?

语文老师可能说:不错!

但我感觉文章空洞无物,脉络不清,毫无新意,堆砌词藻而已。

喜欢激情澎湃°地用各种反问(难道不是..吗?)、比喻句(人生就如同翻越高山)、名人名言°(先贤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来堆砌出一篇议论文。可笑的是,老师满意的就是这样的文章。

当前的语文教育中,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去深挖,去模仿古文作品。似乎几千年前的古人们才掌握着最深刻的思维,最清晰的逻辑,最完美的思辨。难道人类随后的社会是倒退着发展吗?

有效的论证不仅仅依赖于修辞手法如反问、比喻或引用名人名言,更重要的是论证的逻辑性和论点的合理性。同时要避免过分依赖修辞手法和形式上的华丽,以免造成华而不实之感。

语文教学要中融入逻辑学的基础概念,如论证结构、有效论据、谬误类型等,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逻辑思维框架。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优秀议论文和日常生活中的论证场景,分析其论证的逻辑性,识别并讨论其中的逻辑线路。

太史公曰:革新议论文之教学,必自强化逻辑思维之训练、善其文指导、革其评分之法等诸多途径着手,旨在培养生徒之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之能,使之于语文学习中获真知灼见,有益于身心之教育也。故学者宜勤思考,师长宜明道理,教之以文,导之以理,勿使华而不实之言蔽真学之道。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