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七律二首·送瘟神》
作者:毛泽东
读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了2000多年,对中国人民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非常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1953年前后就派出100多名医务人员进驻重疫区余江县除灭血吸虫病,治好千余人。
1956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并且把消灭血吸虫病写进了《农业发展纲要40条》。
同年,中共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派出大批医疗队到疫区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工作取得明显的效果,疫区余江县人们提出了“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的口号,发挥冲天干劲,与瘟神作战,并大力兴修水利,填平沟壑,根绝血吸虫的滋生地,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根绝了血吸虫病。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这个消息,刊载了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
毛泽东读后十分欣慰,彻夜未眠,第二天早晨便写了这两首诗,并在诗题下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述了作诗时的喜悦心情。
这两首诗最早发表于《诗刊》1958年10月号和195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同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发表毛泽东这两首诗手稿。发表时,题为《送瘟神二首》。收入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时,改作《七律二首·送瘟神》。
这两首诗是联章体,通过血吸虫病在旧社会长期流行,危害严重和新社会迅速被消灭的鲜明对比,揭露了旧社会给劳动人们造成的沉重灾难,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及劳动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焕发出来的冲天干劲和改造山河的英雄业绩。
第一首诗是写历史,描写解放前旧中国血吸虫病长期肆虐,广大农村凄凉萧条的景象和劳动人民悲惨的处境,深刻揭露批判了旧社会。
首联“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其中“绿水青山”表明江南山清水秀,用山水的“枉自多”来暗示人民之稀少,揭示了血吸虫病危害之严重。
像华佗那样想救死扶伤的名医对血吸虫也毫无办法,以此说明长期以来人民深受血吸虫病之害。
这写出了疫区劳动人民的无限辛酸,也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感慨。
颔联“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两句形象地勾画出了广大江南农村遭受血吸虫病危害的悲惨图景:荒草丛生,秽污遍野,人们死的死,逃的逃,一片萧条冷落,人们能听到的似乎只有鬼的哀歌。
颈联“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两句是作者对时间过得飞快的想象,恢宏而形象地展示了悠悠岁月的流逝。
尾联“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两句是紧承颈联而生发出来的。
作者的思绪因“巡天遥看一千河”,又想到天河边的牛郎。
牛郎可说是天上诸神中出身于劳动人民的代表,自然对民间的疾苦尤为关心,所以当牛郎问起人间瘟神肆虐之事,毛泽东便回答说,昔日血吸虫给人民带来的悲哀痛苦,如今已如东流去的水波一去不返了。
这是第一首诗意的结束,也是第二首诗的起点。
第二首诗是写现实,描写新中国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战胜瘟神,征服自然,使祖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首联“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描绘出新时代新中国的画面,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表达了对中国六亿人民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
颔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紧承首联“春风”句的境界,进一步开拓新中国欣欣向荣的烂漫风光。
“红雨”,“青山”突出了美丽明艳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其中,“红雨”句虽是化用唐代诗人李贺《将进酒》中的诗句,但与李贺诗句的情调不同。
在李贺诗中,“红雨”触发了诗人的暮春伤感;而在毛泽东笔下,“红雨”却成为明丽的景象:花雨随心洒落,翻作红色的波浪。
“青山”也不再是“绿水青山枉自多”了,而是比旧时更明媚,更新艳,更富有生机了,它也不再是交通的阻碍,而是被人民所征服,成为沟通天堑的桥梁。
这两句诗既是写景,又是抒情,“随心”“着意”两词,景中寓情,把景色的美好与作者的内心喜悦之情很自然地融在一起。
颈联“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紧承“六亿”句,进步开拓诗境,描绘了人民群众劈山治水、改造河山的雄伟壮阔的劳动场面,从而体现了“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具体内涵。
尾联“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是对两首诗的总括,点明送瘟神的主题。
送走瘟神,原本是民间祛灾病、禳不祥、驱瘟神、除恶鬼的习俗,作者用这两句诗表明中国人民消灭血吸虫、送走瘟神的决心。
“纸船明烛”一经烧起,瘟神无处可藏,还欲何往,只好逃之夭夭。
称瘟神为君,用尊称,极富调侃,包含着对瘟神的嘲笑意味,给人一种战胜瘟神的幽默感,表现了作者积极豪迈的乐观之情。
总起来说,这两首诗既独立成章,又有机联系,前首写旧社会之悲,后首写新时代之喜,成为一个各臻其妙、相得益彰的统一整体。
毛泽东还为这两首诗专门写了一段《后记》:“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余江县基本消灭了血吸虫,十二省、市灭疫大有希望。我写了两首宣传诗,略等于近来的招贴画,聊为一臂之助。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帝国主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就毁人一点来说,都不及血吸虫。除开历史上死掉的人以外,现在尚有一千万人患疫,一万万人受疫的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今之华佗们在早几年大多数信心不足,近一二年干劲渐高,因而有了希望。主要是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
同日,毛泽东还致信胡乔木,信中写道:“睡不着觉,写了两首宣传诗,为灭血吸虫而作。……灭血吸虫是一场恶战。诗中坐地、巡天、红雨、三河之类,可能有些人看不懂,可以不要理他。过一会,或须作点解释。”
第一首诗写瘟神猖獗,人民遭殃的悲惨景象,旧中国血吸虫病长期流行,广大农村凄凉萧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愤恨。
“绿水青山枉自多”,中国南方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可一个小小的血吸虫竟使大好河山萧杀黯淡,根本不可能成为百姓的福地。旧中国社会腐败、黑暗,即便华佗这样的神医也无法根治血吸虫病这样的顽症。
“千村薜荔人遗矢”,薜荔是一种蔓生的野草,指人居住的村落不见庄稼,到处杂草丛生。五代诗人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人遗矢”用廉颇故事写出人体弱多病的状态。“矢”同“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万户萧疏鬼唱歌”,千家万户人丁稀少,只有鬼在唱歌。李贺《秋来》诗云:“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毛泽东从视觉和听觉写出血吸虫病的流行之广和为害之深,饱含着诗人对深重苦难下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是对黑暗的旧社会的强烈控诉。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由于虫害长期肆虐,人们只好坐在地球上,随着地球的公转茫然地巡游太空。毛泽东表现出一种非凡的时空意识,对人民的关切之情随着想象飞到天外,遨游广阔宇宙长河之中。然而,年年岁岁惨况依然,苦难依旧,人们到哪里去寻求帮助他们解脱疾病、消灭瘟君的救星呢?
“牛郎欲问瘟神事”,在中国古代创造的众多神里,只有牛郎织女是劳动者。作为是劳动人民的化身神,牛郎十分关注瘟神肆虐之“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如何回答牛郎的发问呢?诗人的答词是:一切悲欢离合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了。这样写,人间天上浑然一体,极大地开拓了诗词包容的时空领域和思想蕴含,写出了旧中国带给人民的灾祸,那是天怒人怨,世所难容。
第二首诗写新时代新社会人民当家作主、改天换地的壮举和人民幸福安康、瘟神被逐的情景,浓情歌颂了伟大的时代和英雄的人民,情绪热烈、语调高亢,与第一首感情抑郁、语义哽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人的思绪陡然由天上转回人间,描绘出一幅意气飞扬的画面:春风荡漾,杨柳轻拂,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六亿中国人民在翻身解放之后,发挥出前所未有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热情,个个像古代圣贤尧舜一样奋发有为。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戮力同心,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景物完全化为了情思,自然景物变得通人心、随人意,人与美景交融一体。暮春的落花飘入水中,随人的心意翻着锦浪,一座座青山相互连接,就像专为人们搭起的凌波之桥,“绿水青山”焕发青春,大地日新月异。毛泽东是在盛夏时节写这首诗的,然而诗人却沉浸在浪漫的春天世界里。随心翻浪,着意化桥,正说明如今的中国人民正如圣贤那样能够主宰命运,已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五岭,指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泛指山脉。三河,指黄河、淮河、洛河,泛指河流。这两个地名,代表了整个中国。“银锄落”“铁臂摇”,写农民大力兴修水利。诗人只用两句话,就概括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雄伟场面,渗透了“力拔山兮”的伟岸精神和自力更生的进取意识。作者写“送瘟神”,并没有具体写打针、吃药以及消灭血吸虫的过程,而是将其放到全国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实践中去,从而使诗作具有更深广的思想意义。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瘟君”是对瘟神的谑称。试问瘟神,你要到哪里去呢?人们已焚化纸船,点燃蜡烛,火光照耀天际,送走瘟神。作者“送瘟神”,却不见瘟神的影子,只是在最后一句才点出它的去向。瘟神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最终会被送上西天。这与第一首中的“华佗无奈小虫何”遥相呼应,表达了对瘟神的蔑视和嘲笑,表现了胜利者的自豪和喜悦,而且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送瘟神》是革命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一描写旧社会,色泽暗淡,人悲鬼欢;其二反映新社会,色彩热烈,一片春意。作品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旧社会的黑暗与罪恶,热情歌颂了新社会的优越与辉煌。《送瘟神》想象丰富,对比鲜明,语言生动,情致高昂。诗人的内心世界随着神奇的想象、多变的画面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既有理想,又有现实;既有科学,又有神话;既有对旧时代人民苦难生活的叹息,又有为新时代人民壮举的喝彩。两首诗浑然一体,以始终如一的爱民思想和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给后人以战胜瘟神,战胜邪恶,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无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