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抄苏轼文章,有议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闲来抄苏轼文章,有议

庄子的逍遥,有愤然出世的悲壮;苏轼的潇洒,则多是谈资的消谴。读多苏城诗词文章,觉得,这个,挺影响他文学质量的。

鲁迅说中国国民性;林语堂说“中国人人人心中有个苏东坡。”深浅自现。听前者,最起码会皱眉头;听后者,哈哈一笑。其实,鲁迅早说过比林语堂这见识深刻的话:“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把鲁迅这话改装成,“懂得了中国读书人人人心中有个苏东坡,便懂得了中国读书人的七成以上”,说得过去。

有道,宋词至苏轼,意境走宽,有了所谓豪放派。自己认为,宋词自此,走浅了。都不看好吳文英姜夔,晏殊等“花间派”,其实宋词精深的,正在于此。

哪个正经过日子的人整天把国家民族怀里揣得满满的登登的?苏词文,读不踏实,太多的“江山如画”枝杈。苏轼颇上了林妹妹的当,说螃蟹,要和横行霸道挂钩才不“小”;不懂得“人比黄花瘦”的精准。

怀才不遇,已然格局不大。和“生错了地儿时儿”比,小一号。比庄子的悲天悯世,更是数量极不同的尺寸。而苏轼不是这些个,他遭遇的不过雪藏起来,为下朝皇帝用。苏轼自中进士,就成了一时的名流。字书画,诗词文,一出手就上苏富比。官场上遇到的是不适,并为朝廷看到了,并加以雪藏的特别保护。

在这样的命运中,认知走深,很难。这好像怀揣一定中奖的彩票,还要很踏实地过日子,不矫情作态才怪。苏东坡的可贵处,不矫情作态,而是不时把耐不住苦等的意思表达表达:“老夫聊发少年狂”“竹杖芒鞋胜轻马”“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等等。但,也就这样了。

这样的态度,不可能为“中国人人人都有”,但常常见到不少中国读书人有,他们收入中上等,也没什么大的沟坎,但是总也会有些牢骚,柳亚子,齐白石这类的。

辛弃疾,则常常一副离休老干部样,陆游也有几分。道是“愤怒出诗人”,可苏辛陆黄庭坚这几个人,却让人觉得嗑瓜子嗑出诗词来。在文学史上,抹掉花间派,少了什么。略去这几个豪放文人,啥也不缺。以为。

总之,苏轼,不讨厌,不犯嫌。炒米团,当正餐,糖太高;当个零嘴,蛮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