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汁原味的中世纪古城-雷根斯堡(Regensburg)
清晨我们的飞机在慕尼黑降落,很顺利地找到提前预定的汽车,朝着雷根斯堡驶去。驶出市区,眼前一片田园风光,11月初的金秋时节,路边的树木披上了彩色的衣衫,有绿色、黄色、还有红色。前方太阳刚刚升起,将天际染得一片金红,令人心情大好,我不禁轻轻地说了声:早上好,慕尼黑!经过一小时的行驶,我们进入雷根斯堡老城,汽车在一座高大的教堂旁停下来,司机告诉我们到了,原来我们下榻以及开会的旅馆就在小城的地标建筑圣彼得大教堂旁。我被眼前雄伟的建筑吸引,顾不上进门check in,先对着大教堂举起手机。我如今旅行什么相机都不带,一部手机走天下。教堂,往往是西方城市里最高、最美的建筑,是城市的灵魂,是信仰的依仗,凝聚着历史,凝聚着人心,也璀璨着城市的荣光。每到一个城市,我喜欢造访当地的知名教堂,以至于先生养成了习惯,每当我们自驾游看到一处教堂,他就会问我:停不停?我笑笑告诉他,并不少所有的教堂都要去参观,只有那些承载着历史的教堂才是我感兴趣的。眼前的教堂雄伟壮观,它的历史肯定非常厚重。
早晨好,慕尼黑!早晨好,雷根斯堡!
这里,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这座被联合国文教组织纳为世界遗产的老城。雷根斯堡英文名为Regensburg,位于德国东南部上巴伐利亚,慕尼黑以北,纽伦堡以东,多瑙河和莱根河在这里交汇,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在多瑙河边居住,大约公元79年,古罗马人在这里建造军营,到公元170年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下令建造兵营城堡,取名为雷根斯堡(Castra Regina,雷根斯堡的古拉丁名,意为莱根河畔的军营),如今这座罗马城营的北门Porta Practoria还屹立在老城里。雷根斯堡的发展发生在中世纪,由于其多瑙河畔优越的地理位置,来自东方贸易的物质在抵达君士坦丁堡后(即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在雷根斯堡集散运往欧洲各地。因此雷根斯堡成为当时欧洲最富有、人口最多的城市,修建了许多漂亮的建筑。15世纪,雷根斯堡的贸易优越地位不在,富人们纷纷搬离此处,城市停止发展,没有人关心理睬,也没人前来打扰,使得老城建筑定格,一直保持着它鼎盛时期的模样。幸运的是二战期间,虽然雷根斯堡遭到猛烈的空袭,但炮火集中在郊外欧洲最大的飞机场,老城并没有遭到破坏,因此我们如今看到的是一座原汁原味的中世纪老城。整个城市拥有1500多座属于文化保护范围的历史建筑,其中984座构成老城城区,2006年联合国将整个老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德国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
回到眼前,这座地标建筑的大教堂名为圣彼得大教堂(Dom St Peter),是雷根斯堡天主教的主教堂。教堂始建于雷根斯堡兴起的1139年,当时还是一座小教堂,在遭到两次大火的毁坏后,于1273年重建。富裕的雷根斯堡决定修建一座新的大型教堂,教堂分为三部分:中央大殿、扶壁、拱顶和外墙的两个塔楼。修建进行了三百多年,几度停工又复工。后期雷根斯堡的贸易地位不在,富人们没钱了,教堂于1520年草草收工,两座塔楼为平顶封顶,正式对外开放。直到巴伐利亚皇帝路德维希一世(Ludwig I)下令并筹钱,继续修建塔楼。1859-1869年间,哥德式尖顶修建完成,三年后大教堂完全完工,前前后后这座教堂修建了600多年。为纪念路德维希一世,他的雕像坐落在教堂的侧面。
大教堂内部朴实,没太多的装饰(左),教堂也是重要人物和主教埋葬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二世和巴伐利亚公爵奥托一世等人都葬在这里
银质高祭坛建于1695-1785年间,彩窗是1220-1230年间以及1320-1370年间的原物,教堂内还保留着珍贵的13世纪雕塑
巴伐利亚皇帝路德维希一世(Ludwig I)雕像,在他的帮助下大教堂才得以完工
拍完照我们走进旅馆,一大早旅馆没有房间给我们,我们放下行李,吃了早餐,便出门游玩。会议要到晚上才开始,我们有一整天的时间。穿过小镇的街道,首先朝着多瑙河河边走过去,转眼来到那座著名的石桥(SteinerneBrucke)。石桥和桥门建于1135-1146年,是欧洲最古老的石桥,也是中世纪欧洲许多大型石桥的范本,例如布拉格的查理大桥,德累斯顿的易北河大桥等等,据说都是以它为范本。石桥长336米,宽34.8米,有16个桥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座石桥曾是多瑙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它在此地屹立了800多年,是雷根斯堡历史的见证。
桥中央有一个石雕,一个年轻人用手搭成凉棚向前注视着。它述说一个有趣的故事:原来这位年轻人是石桥的建筑师,他和同时修建教堂的建筑师打赌,看谁先完工。他天天注视着教堂,眼看着教堂越建越高,心中着急。此时魔鬼找到了他,表示可以帮他加快工程进度,作为交换,在桥梁建好之时,建筑师要将自己以及妻子和孩子三人的灵魂交与魔鬼。建筑师同意了魔鬼的条件,果然桥梁的建造速度突飞猛进,抢在教堂之前完工了。此刻建筑师反悔了,他将猪、羊、牛各一头赶过桥,企图蒙混过关。魔鬼被激怒了,刮起了大风大浪,它要将桥梁毁坏。石桥因此变成了拱形,建筑师也永远地被固定在桥上。
继续在老城里行走,弯弯曲曲的街道,形形色色的中世纪建筑,还有熙熙攘攘的人群,让人联想到千年前雷根斯堡的繁荣景象。
哥利亚之家(Goliathhaus),因墙上壁画得名,描绘旧约中大卫杀死巨人哥利亚的故事,两人身才形成鲜明对比
来到一座黄色罗马式建筑前,这是雷根斯堡的老市政厅(Rathaus),建于13世纪。这里曾是神圣罗马帝国议会场所,帝国厅的墙壁上悬挂着罗马帝国皇帝的肖像。1806年在这里举行帝国最后一次会议,宣布神圣罗马帝国正式解体。如今这座建筑仍是市长办公的地方,也是帝国会议博物馆和旅游中心。
市政厅广场和钟楼
塔楼,小镇街道可以看到好几座这样的塔楼,这一座是最高的。导游告诉我们,它没有多少实用性,而是当时居民实力、财富和权利的象征,是一种财富的炫耀,越富有所建塔楼越高
海德广场(Haidplaza)。
新普法尔广场,这里曾是犹太人聚集地的中心。广场上的文献馆展示在这里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
犹太教堂以及犹太纪念碑
罗马城门(Porta Practoria) ,城门建于公元179年,原是城防工事的一部分。如今城门只残留一个石拱门和塔楼遗迹
城墙
东门(Ostentor)
鹅布道喷泉(Gansepredigt-brunnen)描述寓言:一只狐狸太笨抓不到鹅,于是它扮成牧师布道,鹅睡着了,它也将鹅抓到了
最古老的香肠店,多瑙河畔石桥旁有一个小小的快餐店,只卖Hot Dog和啤酒。别看小店门面不大,它可是将近900岁了。从1135年开始,它就在这里营业。最初是为修桥的工人提供食物,石桥建成了,小店还继续开着,一晃就近千年。来到雷根斯堡的游人都会过来品尝一番,一是好奇,二来味道也确实不错
不知不觉我们又来到河边,沿着多瑙河慢慢向前走,岸边秋叶和水面夕阳将河水染成金色,古色古香的房屋倒影在水中,老城呈现出一派静谧祥和景象。
拐过一个弯,眼前的景色顿时让我们惊呆了。只见两行换上黄色新衣的古树整齐排列,地面也铺着厚厚一层黄叶。一阵风儿吹过,天上下起了金色的叶雨,转眼间清清的河面上铺上一层黄色地毯,随波逐流奔腾向前。风来得这么及时,叶飘舞得这么随性,水流动得那么超然,树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景色!这样的时节、这样的风、这样的“雨”,真是可遇不可求。
距离老城9公里的山间,有一座白色的希腊神殿,依山傍水,掩身于翠木林中。从老城坐船,沿多瑙河顺水直下,举头向上,三百五十八级台阶之上,雄伟壮观的神殿高耸。这就是瓦尔哈拉神殿(Walhalla),又称为英灵殿,由路德维希一世修建。神殿构思于1806年,修建于1830年,历时12年于1842年完工。当时拿破仑铁蹄已踏破德法边界,势要称霸欧洲。年仅20岁的巴伐利亚王储路德维希一世立志要推翻法国人的统治,成为真正的巴伐利亚国王,而不是法国人的傀儡。他希望用日耳曼北欧神话的英灵殿来祭奠杰出的日耳曼人,以增加民族凝聚力。英灵殿的设计参照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法国人自诩是罗马人的后代,推崇罗马建筑和艺术风格,而路德维希认为,日耳曼的源头可追溯到希腊,因此建造希腊神殿风格的英灵殿,与法国分庭抗礼。后来英灵殿成为纪念历史上著名德语人士的名人堂,并不局限于日耳曼人。这里排列着200多个纪念牌匾和半身头像,跨越2000年历史。可以找到哥白尼、贝多芬、海顿、莱布尼茨、莱辛、爱因斯坦、高斯等人的头像。我们来到雷根斯堡的第一时间,就赶往码头,询问前往瓦尔哈拉的游船信息。可惜11月已经进入旅游淡季,“游船不开了,请明年再来”,售票员连比带划地告诉我们。后来会议结束的最后一天我们开车上山,虽然神殿不开门不能进去参观,但山上风景奇美,是观日落的绝佳之地。
山上观看日落,美得令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