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记】十八间的三兄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十八间,是老家气派的四合院,顾名思义十八间屋子,主人是当年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豪,爷爷的亲兄弟。爷爷只是个清贫的教书匠,他兄弟经商发了家致了富,也因此在特殊年代遭了殃,爷爷从不曾占过光却受到了牵连。

动荡的年代,十八间自然被充了公,转而分给了其他户。堂爷爷有三个儿子,两个亲生一个同母异父(老大是母亲改嫁时带的),两个亲生的运动中自然没少受罪,老大不知怎的成了多户中的一户,分得两间一直住在十八间里。

后来政策落实,十八间却迟迟没有归还。两个儿子东奔西跑多年,祖业终于重回兄弟手中。原先占了房子的住户先后搬离,唯独老大一家还住在里面。老大是地道老实的农民,娶妻生了两个儿子,也都以种地为生,前前后后家业不好不坏。老二老三继承了父辈的商人基因,很快一个开起年糕厂,一个办起长途货运,都成了当时有名的万元户。老二家有两个儿子,老三家有一个儿子,也都是做生意的料。有了钱的第一件大事,兄弟俩对十八间做了深度的修复,但与老大的隔阂越来越深,以至于很快和他打起了官司。官司想来是老二老三赢的,因为老大一家从哪里搬走了。

我去十八间,应该是八十年代了。小孩子去玩,可不是冲十八间的建筑去的,而是惦记开在边上的年糕厂,想吃那热乎乎的软糯年糕。真正认识到十八间的价值,是我离家读书后九十年代返乡,在外面看了点世界再走进十八间,彻底被里面的雕刻征服了。整座宅子全实木建造,屋檐门板处处雕花精致,天井石板水渠科学分布。印象里有一次下雨过去,三叔正躺在摇椅上,边上一个茶几一把茶壶,雨水卷珠帘般从四周的屋檐落下,进了水渠又不知去了哪里,只听得雨水滴答水渠哗哗的动听和美妙。

家乡商品经济发达,听说二叔在城里买了楼,十八间的一半就空了。三叔依旧住在那里,两个儿子又都生了儿子,年糕厂还在过年时生意还很兴隆。老大和这个家几乎没了连接,尽管都出自同一个母亲。

2024年,农村终于盼来旧村改造,但听说也是各种矛盾各种纷争。二叔三叔东奔西跑,努力想为祖业做点什么,最终十八间被保留了下来,作为文物将成为未来新村一景。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这也算是它最好的结局了。

桔子熟了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暖冬早上好~周一快乐,快乐一周~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老屋十八间的故事,物和人都是历史的见证,也让我们怀旧!
桔子熟了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iaxi' 的评论 : xiaxi好, 经你这么一说,我还想以后再去细细探究一番,必定又是感慨良多。人到中年,更喜欢去回忆!
桔子熟了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海风随意吹' 的评论 : 那个年代,这样的事很多。赞你母亲家人的心态!
xiaxi 发表评论于
桔子的家族记事很耐看,十八间里藏有那么多历史故事,很想看看十八间的全貌。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桔子好文,房屋目睹了历史和时代的变迁,能在那个“日新月异”的地方保存下来,真不容易啊。我妈家占了半条街的祖宅花园49年后被二十来户人家占用,好在她家的人都离乡背井去革命了,没人对祖业感兴趣。他们觉得,物尽其用是好事,不浪费资源。:)
桔子熟了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菲儿好,和你一样,也不论政治,但也叹历史中的人世间……
桔子熟了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小花荣' 的评论 : 是啊。想来村里是给了点补助的,可比起那十八间在堂叔祖辈那儿的份量,又算得了什么。然而好在,它依旧还在,也算是有个相对的好结果了。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小花荣' 的评论 : +1

赞橘子好文,是啊,外公的几处房产都被没收了。最后自己住的洋房,只有三楼留给了家里。另外的成了某区的区政府。。。。
小花荣 发表评论于
“作为文物将成为未来新村一景。”文革期间,城里强行廉价收缴老房产,文革后也不归还,作为城市展览馆,原来的主人回来看看也必须收费,就像溥仪的弟弟溥杰进皇宫也得买门票。
桔子熟了 发表评论于
可不是嘛。谢谢,享受上好龙井的美好时光~
野性de思维 发表评论于
坐在沙发上,一边品着上好的精神龙井,一边读文(这可不是精神博文,必须老老实实,一个字一个字去读),很有点享受哈。哇,十八间大房,这要是搁在现在,值老鼻子钱了吧?世事弄人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