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 大师学风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大师学风
尹协远(5807)

1958 年我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毕业后又留校任教至今。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生活,心情总是无比的激动。我记得进校后不久,第一次开全系大会,钱学森系主任给大家讲话就说,他给我们搬来了几门重型大炮。这是指他亲自为我们聘请了全国最好的大师级人物为我们上基础课。严济慈先生讲授普通物理,吴文俊先生讲授高等数学,蒋丽金先生讲授普通化学。以后还有钱临照先生讲授近代物理,曾肯成先生讲授数理方程。到了高年级,又几乎动员了全力学所的专家,来校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钱学森先生亲自讲授 “星际航行概论”, 郭永怀先生讲授“边界层理论”,林同骥先生讲授“高超声速空气 动力学”和卞荫贵先生讲授“高速气流传热”。开列出上面的一大串名单,这恐怕是我国力学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盛事。我有幸能聆听这些大师们的教诲,是我终生受益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为有这样好的机会而未能学好,成为终生憾事。

40多年过去了,大师们授课时的音容笑貌还能依稀记起。 严济慈先生上课,一口的浙江官话,虽年事已高,但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北方同学反映听不懂他的话,但课堂上总是绝对的安 静,每个人都在努力捕捉他的思想,认真记录笔记。吴文俊先生上课,板书极其美观,写得又快又好,边写边讲,极少看讲稿。两块黑板从左上角写到右下角,擦掉,再重新从左到右一遍,这时就接近下课了,时间掌握极准。有时他也会停下来片刻,左手 托着右胳膊,用右手指摸抚着下巴,面对黑板呈沉思状,这是他为我们留下思考和记笔记的时间。聆听钱学森先生讲授“星际航行概论”的,有我系58、59 的头两届学生,还有力学所、自动化所和部队来的人,把自动化所的大阶梯教室挤得满满的,总有二三百人,济济一堂。钱先生一口标准的北京话,把复杂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讲出来,极其清楚。有时还让助手事先准备好图表,贴在墙上,帮助教学。当时条件很差,时常连麦克风也没有,那 么多人的大课是很吃力的。假如那时有了多媒体设备,一定会更加精彩。我记得他极其强调量级的估算和量纲、单位等,因为力学是一门定量的科学,火箭的设计是丝毫马虎不得的。有的同学做练习标错了小数点和单位,他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又有一次期中测验,成绩不够理想,他认为我们的数学和力学底子不好,这就是他提出要我们再补半年课的缘由。

他们讲课风格各异,但渊博的学识,对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却是共同的。虽然他们都是大师级人物,但绝无轻视基础教学的思想。恰恰相反,他们都把为大学生授课看成是一件乐事和应尽的责任。他们认为搞科研的人定期去教课,一方面可以把最新的成果融会到教学中介绍给同学;同时系统地教授基础知识,也有利于温故知新,厘清和升华思想,促进科研发展。不像现在有的人,提了教授就不上基础课了,把教书看成一种负担。

钱学森先生为我们搬来了重型大炮,因为他深知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之关键。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他们的人格魅力,胜过无数枯燥的说教。我记得当年在同学中就盛传郭永怀先生是力学所最用功的人,中午从来不睡午觉。我们不时会在中关村大道上看见他硕长的身影,身穿一件茄克衫,头戴一顶鸭舌帽,斜低着脑袋大步向力学所走去。大家都非常尊敬他,他无疑是我们心中的一座高山。现在提要建设一流大学,首要的是要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这是重中之重,关键之关键。没有一流的老师,哪来一流的学生,我们从钱先生创建力学系时的办学思想中不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吗?

当年的课程是非常重的。第一学期数学、物理、化学全上,且都以甲类要求,还外加外语、政治、物理实验和化学实 验,压得我们几乎喘不过气来,平时晚上十一点以前宿舍基本上是无人的,星期日基本上是不休息的,都在教室里自习。最严重 的时候教室内的灯彻夜通明,开夜车的还未走光,开早车的已经登堂入室。这股无形的压力和气氛我也不知道是如何形成的。于是不久在北京高校和中学中就传出了“富清华,穷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之说。当年考试也是很严的,记得有一次高等数学考试,从上午八时一直考到下午三时。优是很难拿的,每次都有不少人不及格,即使这样,也绝对没有人去向老师说情要分数。考场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作弊现象,大家都很自觉,认为作弊是可耻的。不像现在每到期末考试,都要三令五申,还要许多人监考,作弊现象仍屡见不鲜,这在当年是怎么也不敢想象的。这就形成了最初的‘重、紧、深’特点。当年学校强调要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严肃、严密、严格的“三严作风”和团结协作精神。这些谆谆教导在学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紧、 深”好不好,可以讨论。但当年的学风仍值得继承和发扬,决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丢掉。

今天回顾当年这些往事,深深感觉到以钱学森、郭永怀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所作的这一切为近代力学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一直影响着近代力学系的建设和发展,惠及代代师生。

我们的同学大多分配到了力学所、国防科工委的所属的研究所或工厂和高等学校工作。无论是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作,还是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他们都表现出基础好、知识面宽、 适应性强、有后劲,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他们中的多数人,成为这些单位的骨干和带头人;我们系前三届毕业生中,已有六 位佼佼者脱颖而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吾愚钝,性内向,40年的教学生涯平淡无奇,谈不上什么成 绩,但在前辈们精神的激励下,未敢有丝毫懈怠。竭尽微薄之力,继承传统,做好人梯,是我唯一的心愿。

摘自科大招生论坛 http://zsb.ustc.edu.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 4298
 

《科大瞬间》文学城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陈锦雄812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Jay Sun 836
 吴钧 856 |    9015 | 林菁 8616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