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華人的中秋節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很快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了,那我們的前人又是如何過的?剛好翻到一篇廣告與各位分享。



這廣告出於澳洲維多利亞省墨爾砵“警東新報”1908年8月1日第10頁上,品種比現代多多了。

在包裝上有點難理解,“個”是清楚的,“包”就不明白了。按當代的包裝,袋裝的是單個﹑兩個﹑四個,盒裝以四個最為普遍,精裝的莫過“七星伴月”的八個。

以款式而言,酥餅扁平,每個是3便士;一般而言,單個月餅價格是酥餅的兩倍或以上;假如這個假定成立,上面的每包月餅應為兩個,與現在的包裝不一樣。

從產地來看,不像是在廣東進口,而是這家餅店自製。餅的模具不難,在香港訂購就可以了。

在用料上有些不一樣,我自懂事以來所知道的是粵語範圍內的地區多流行內有鹹鴨蛋的月餅(分單雙黃),至於伍仁月餅﹑蓮蓉月餅﹑豆沙月餅等不算熱門。

在價格來說,以上面所說的“二元”計,當年一個在菜園當工的菜農每週工薪為1英鎊5司連(即為25司連),可買12 – 13包(按現在計是3盒)了。傢俬木工一般是2英鎊多,雜貨店普通店員與菜農差不多。基本上可以說過個中秋還在經濟能力範圍之內。

除了月餅價格有點頭緒外,其他的資料缺乏。對華人逢時過節的報導,無論中西多注重春節清明兩造,至於如西太后及光緒喪事則大肆報導了(當年澳洲華人略遜國內,也不簡單)。

初來澳洲的時候,有些餅店還有“月餅會”,按月供會份,到中秋節快到的時候則按所供的份數取月餅,算是“零存整取”,沒有利息,卻與取時的價格打了個八折左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