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湾海战: 英勇小兵拯救四星上将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能够思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莱特湾海战: 英勇小兵拯救四星上将

莱特湾海战不像中途岛海战那样有名,但也是二战史上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它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也是世界上最后一次航母对决和战列舰海战。它发生在菲律宾莱特岛附近。时间是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双方出动了21艘航空母舰、21艘战列舰、170艘驱逐舰与近2,000架军机,总计超过20万名战斗人员参与了战斗。



战略背景是罗斯福总统和海军上将尼米兹,麦克阿瑟将军在夏威夷会晤,决策美军的下一步战略。尼米兹主张进攻台湾,隔过菲律宾。这符合美军的避实就虚的跳岛战略。麦克阿瑟主张在菲律宾登陆。他在1942年逃离菲律宾时发誓要重返故地。攻占菲律宾将洗刷他的耻辱。最后罗斯福决定在菲律宾登陆。结果是攻占菲律宾给美军带来巨大伤亡,但对最后结束战争并无直接作用。美军的作战计划是麦克阿瑟在莱特岛登陆。托马斯·金凯德海军中将的第七舰队负责支援登陆部队,威廉·哈尔西海军上将指挥第三舰队的第38航母特遣舰队掩护两栖作战并寻歼日本舰队。

日本在绝望中制订了应对计划“捷1号”。日本海军在没有有效空中支援下,不可能取得完胜,而是要自杀式冲锋,尽量重创美海军力量。所以整个计划是孤注一掷的。这个计划充满了兵书式的诡诈计谋:佯攻,夹攻,诱敌和回马枪。但非常复杂,非常依赖各舰队的精确配合,现代实用性有限。小泽治三郎将军指挥日本剩余的全部航母,从濑户内海出发,从北方佯攻,希图将哈尔西第3舰队的主力诱离莱特湾。栗田健男将军率“第一游击部队”主力从文莱北上,穿过圣贝纳迪诺海峡,同时西村祥治将军率舰队穿过苏里高海峡。两军同时到达莱特湾,以钳形南北夹攻麦克阿瑟的登陆舰队。志摩将军率第五舰队作为游击兵力,从台湾出发向南,远途奔袭,助力夹攻。

10月23日,栗田舰队在巴拉望海被美国潜艇发现。潜艇发射鱼雷击沉栗田舰队旗舰 “爱宕号”和“摩耶号” 重巡洋舰。10月24日早晨美军飞机发现栗田舰队进入狭窄的锡布延海。从航空母舰起飞的共260架飞机发动了三波攻势。武藏号、大和号和长门号中弹,妙高号重巡洋舰负重伤返航,武藏号倾覆沉没。栗田舰队掉头撤退。在武藏号和大和号每分钟1.2万发高射炮弹雨中,美军只损失了18架飞机。

当天,吕宋岛上的日军飞机(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日空军支援下)集中攻击了担任北面警戒任务的美国第三舰队的谢尔曼特混舰队。普林斯顿号轻型航母被炸弹击中,火势漫及停放飞机的漏油和油箱,并引起弹药库中的鱼雷爆炸。舰长布莱克尚存希望,坚持救援。但是大火导致库存的400枚100磅炸弹同时爆炸,不仅彻底毁灭了普林斯顿号,还横扫了在旁边救援的伯明翰号轻巡洋舰,其舰员死伤达229人。

栗田下达撤退命令将近两小时后,决定返回战场。他的战术撤退成功地欺骗了哈尔西,认为栗田对美军在莱特湾登陆的威胁已经解除。他可以向北寻找日军航母决战了。但是栗田撤退也延迟了日军夹攻美军的计划,导致最后日海军被美军各个击破。 哈尔西在24日发布了一条含混的命令,内容是抽调各航母大队舰船“组成第34特混舰队,由战列舰队司令李中将指挥”。给其他参战美军造成错觉,即34特混舰队将负责掩护莱特湾的登陆美军。24日下午,侦察飞机报告在北方发现了小泽的航母舰队。当晚哈尔西命令第三舰队全师北上,寻机和小泽的航母决战。事实上他中了日军捷1号计划的诱敌狡计,留下莱特湾的美军于不设防状态。

下达命令后,哈尔西睡觉了。

栗田的回马枪被美军第2特混大队派出的侦察机发现,向哈尔西报告。一位中下级军官大约不想打扰司令的美梦,不耐烦地回复:“好的,我们知道了。”李将军试图联系哈尔西的旗舰“新泽西号”,先是用灯光信号,接着又用舰船间无线电通话系统。他询问哈尔西是否留意到最新的侦察报告,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收到。”还有一些其他将最新的栗田情报报告给哈尔西的尝试,都止于哈尔西的参谋长卡尼。

再说日军的南路夹攻。西村舰队进入苏里高海峡就碰上了在这里等候的美国第七舰队。美军的第一轮攻击发自于驱逐舰的鱼雷,击中了扶桑号和三艘驱逐舰。接着在海峡北口,美国战略舰横排为一字,其中大多数美军战略舰都在珍珠港被击沉或重创过,它们等待到复仇时刻,舰炮齐射。而日舰排成一路纵队,只能舰艏朝向美舰,火炮能力有限,双方队形呈T字。美国海军已使用雷达控制炮火,可以在日军不及的距离开火。山城号和最上号遭到穿甲弹重创。山城号被击沉。志摩舰队终于赶到,接收了西村舰队剩余的船舰后往南撤退。在混乱中志摩的旗舰那智号与最上号相撞,丧失机动能力而落后的最上号之后被美军飞机击沉。海上漂浮的扶桑号也被美国重巡洋舰击沉。西村舰队的七艘舰只中,只有一艘驱逐舰时雨号幸存。由于栗田舰队从圣贝纳迪诺海峡的回马枪,美军停止了追击,让这批日本舰队得以逃脱。

萨马岛海战

由于哈尔西被诱饵骗走,栗田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出现在美国登陆部队的后方。金凯德的第七舰队主力此时位于南面的苏里高海峡,来不及北上迎击栗田的舰队。挡在栗田和美军毫无遮挡的后背之间的是第7舰队的护航航母77.4特混大队。这支舰队拥有16艘小型航母和22艘为其护航的驱逐舰和驱护舰。由托马斯·斯普拉格少将指挥。这支大队有三支编队,“塔菲1”、“塔菲2”和“塔菲3”。共有超过500架舰载机。护航航母航速慢,不超过18节。长度仅为普通航母的一半,吨位只有三分之一。只能搭载25 - 30架飞机。且装甲薄弱,极易被炸弹或鱼雷击穿。它们的优点是便宜和制造迅速。其主要任务是反潜和护航,不参与大型海战。缺乏对船舰用的穿甲炸弹及鱼雷。所以当栗田那些巨型战列舰和巡洋舰宝塔式的桅楼从西北方海平线上探出头来时,他们大惊失色,如同圣经中牧羊少年大卫面对巨人歌利亚。栗田首先发炮,18英寸的穿甲弹如雨而下,炸开的水柱有20层楼那样高。塔菲3没有一个舰炮口径大于5英寸,距离够不到日舰,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不仅打不到,逃也逃不快,护航航母比日海军慢得太多。完全是靠着美国士兵的英勇,塔菲3依然在顽抗。护航航母发射烟雾弹,迂回机动躲避炮弹。美军的驱逐舰和护卫舰发射鱼雷,干扰并吸引日舰火力,使日军舰队无法全力攻击。为了躲避鱼雷,日舰不得不打散自己的队形;两枚平行而来的鱼雷迫使大和号倒退并躲避,使其损失了足足十分钟的时间。约翰斯顿号发射的鱼雷击中了熊野号,将其舰艏整个炸断,迫使其退出战斗,金刚号也被美军驱逐舰的舰炮击伤。它们的英勇争取到时间,让美军护航航母上的飞机起飞;美军舰载机没有时间装对舰用穿甲炸弹,很多飞机空载起飞。它们俯冲用机枪扫射日本舰船,打开炸弹舱门,模拟鱼雷攻击。虽然弹舱里没有鱼雷,但这样的动作也许能唬住日本人,让他们做规避机动,为自己的航母争取时间。由于栗田舰队在尚未完成队形的情况下便发动进攻,加上美军驱逐舰攻击不断将其队形打乱,导致栗田无法进行有效的战术指挥。日军损失三艘巡洋舰,三艘战舰受到重创。两艘美军护航航母被击沉,另两艘遭到重创。力量的不对称让美军伤亡巨大。萨马岛一战就有超过一千名美军丧生,这个数量相当于珊瑚海和中途岛所损失的人员和船只(除航母)的总和。一方面由于通信堵塞混乱,栗田对于哈尔西的第三舰队主力被诱离一无所知,另一方面由于塔菲的英勇作战,栗田误认为面对的护航航母是美军的主力航母舰队。他不敢长时间恋战,决定撤离战场。资源有限使日本带上小家子气。日本海军将领有一个致命的习惯,担心失去数量有限不可替代的军力,在接近胜利的关键时刻不敢放手一搏。南云忠一中将在偷袭珍珠港时不敢发起第三波攻击,错失摧毁美国海军的油库和船坞的机会;高木武雄中将在珊瑚海海战中击沉列克星敦号航母后,不敢动用瑞鹤号航母上的全部舰载机去追击退却中的受伤航母约克敦号;在第一次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中,阿部弘毅中将原本占据优势,却突然下令撤退;三川军一中将在萨沃岛取得了夜战胜利,却没有乘胜追击,一举歼灭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的美军补给船;栗田这次功败垂成,莫名其妙地突然撤离,让美国的十几艘护航航母死里逃生,同时没有完成袭击登陆菲律宾的美军的预定任务。



北线恩加尼奥角海战

小泽的舰队只有4艘航空母舰:瑞鹤号、瑞凤号、千岁号和千代田号。哈尔西握有9艘航母(无畏号、大黄蜂号、富兰克林号、班宁顿号、碉堡山号、胡蜂号、汉科克号、企业号、艾塞克斯号)和八艘轻型航空母舰、六艘战舰、17艘巡洋舰和64艘驱逐舰和一千多架飞机。他带着绝对优势的全部家当,浩浩荡荡地北上和小泽决战。发现小泽后,美军开始了不停的空袭,一共出动了857架次;小泽的航母千岁号和驱逐舰秋月号沉没,瑞鹤号、千代田号和一艘巡洋舰丧失了机动力。飞机被歼殆尽,无力还手,等着挨打。这时栗田的回马枪杀到,金凯德连发电报,询问34特遣舰队位置,要求支援,挡住栗田。这些对话都被夏威夷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听到。五星上将尼米兹如坐针毡,焦急地在办公室里踱步。他不断地向下属问询哈尔西是否留下重型战舰守卫圣贝纳迪诺海峡。最后尼米兹给哈尔西发了一份简短的电报:“第34特遣舰队现在何处?”。当时密电首尾要加上一些不相干的字符避免出现固定格式而被敌人破解。因此负责电报加密的军官,随意添加了一句“全世界都想知道”,哈尔西的译码军官误以为这也是正文而未加删除。于是哈尔西看到的是:“第34特遣舰队现在何处?全世界都想知道。” 这句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哈尔西怒不可遏,脸色紫涨,先把帽子摔在地上,再把电文揉成一团,扔在地下踩了一脚,冲出舰桥,回到他的卧室里。参谋长卡尼紧随其后。两人关了门,在里面待了近一个小时。同时舰队继续高速北上,离萨马岛越来越远。最终,哈尔西下令南下,只留下了两个航母大队来收拾小泽的残余舰只。战斗持续到次日傍晚,小泽舰队的全部航母,和一艘巡洋舰、两艘驱逐舰都被击沉。

莱特湾海战,美军基本实现了作战目标。确保了美国对菲律宾登陆成功,彻底消灭了日本海军最后的力量。而日本制定的作战目标,袭击登陆美军,寻机歼灭美国海军有生力量,都没有实现。日本的计划,包含佯攻,诱敌,夹攻和回马枪等兵书式的诡计。其诡计部分都成功了,但各部分缺乏配合,整体是失败的。说明按照兵书打仗,过分复杂,过分依赖配合的奇谋策划具有实施的困难性,在实用中反不如简单的计划。

公牛哈尔西是美国二战名将。公众因其性格特色给了他很高的称誉,最终成为五星上将。但他在莱特湾海战中中了日本人的诱兵之计。这是很初级,很愚蠢的错误,几乎导致美军的失败。他完全可以分兵两路,而不必全师北上。接到栗田回马枪消息后,如果他没有拖延,也完全有机会回师南下,全歼栗田。这场海战,可以说是美国士兵的英勇拯救了高层的愚蠢。结局胜利的喜悦冲淡了对哈尔西的批评。很少人再去想萨马岛海战一千多名美军士兵的牺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格利 发表评论于
哇,好精彩!
思芦 发表评论于
关于统一指挥。双重指挥系统是原因之一。但不能将问题简单归咎于指挥系统。美海军史学者伊恩·托尔说:“哈尔西在10月24日所犯的各种错误都无法直接归咎于指挥架构问题。哈尔西在18个月的南太平洋战区司令任期里常常和麦克阿瑟斗来斗去,他肯定知道太平洋战场统一指挥所面临的障碍。情况和1942年4月金和马歇尔议定“双战区”指挥系统的时候如出一辙。如果将麦克阿瑟置于任何一位海军将领的麾下,他就会辞职,反之,海军将领们也不愿从属于麦克阿瑟,觉得他不够格去指挥太平洋舰队。这一双重指挥体系或许并不理想,也会浪费资源,但它却平稳运行了两年半,而且看上去仍然可以为陆海军之间的僵局提供一个“最不坏”的解决方式。哈尔西是四星上将,高级指挥官,这意味着他背负着关照海军军种利益,能够长袖善舞,妥善处理与其他军种和战区的竞争关系,并且不犯政治错误的期望。然而当哈尔西在莱特湾所犯的高层错误曝光时——他几乎毁掉了将太平洋舰队交给美国海军来掌管的社会共识,而太平洋舰队正是海军自己皇冠上的钻石。”
思芦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全球战略' 的评论 :
我不是哈尔西的粉丝,也不是麦克阿瑟的粉丝。作为军事统帅,他们都有致命缺点。特别是让ego左右自己。好大喜功。哈尔西的另外失误是半年中三次让舰队陷入台风圈中,造成重大损失。作为海军将领,这种错误屡犯,似乎是很不应该的。
在明显的事实下,在多数史家都指出后,哈尔西自始致终不承认他的决策是一个错误。这也是我不赞同他的原因之一。
愚蠢的错误指:作为一个军事统帅,第一, 你不能让敌人的诡计左右自己。第二,你不能忘了战略目标。第三,资源使用是统帅的基本职责。杀鸡用鸡刀,杀牛用牛刀。你可以杀鸡用牛刀,但是你不能忘了旁边的牛,让牛跑了。第四,那些完全可以避免的但对胜败起关键作用的错误说是愚蠢并不言重。
思芦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乐学乐游' 的评论 :谢阅读点评。
思芦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全球战略' 的评论 : 谢阅读。我写这场海战,是因为它太有戏剧性,且带有主要将领的性格特色。比如战场地点的选择,美国软肋的门户大开,日本的功败垂成,美海军的英勇作战而转败为胜等等。很多东西让人思考。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你认为哈尔西犯了“愚蠢的错误”,很抱歉我不同意。下文引用愚作《航母对决系列:(六K)莱特湾:#19 战役评述》:哈尔西自始致终不承认他的决策是一个“错误”。他退休后于1952年发表的回忆文章宣称“在同样情况下要是有我当时获得的情报,我还会作出同样的决策”(见第11节和图19)。相反,战役中唯一让他痛心的决策是下令将已箭在弦上,弹在膛内的第34特混舰队在还差一个多小时就能开火怒射的关键时刻调头南下,痛失战机。哈尔西对菲律宾海海战后斯普鲁恩斯因没大胆出击,一举歼灭日机动部队而受到的指责十分清楚。每位将领风格不同。斯普鲁恩斯是稳扎稳打型(但常被批评为“胆小谨慎”),哈尔西是敢打敢拼型(但会被批评为“鲁莽草率”)。哈尔西始终认为歼灭小泽是以“大局为重”,不但为菲律宾群岛战役扫清障碍,更为太战的结束奠定胜局。为了如此“大局”,即使栗田部队突破到莱特湾,哈尔西在回忆文章中解释,“由于已损伤惨重,敌最多袭扰登陆作战,但占不了太大的便宜。我觉得即使出现这种情况,金凯德能够抵挡”(见第11节)。

当然,金凯德,斯普雷格,和尼米兹都认为以“大局为重”就是要绝对保障莱特岛登陆作战,所以哈尔西应尽早组织,派遣第34特混舰队来增援第七舰队(或者起码留下几艘驱逐舰巡逻扼守圣伯纳迪诺海峡)。尽管尼米兹私下对哈尔西不满,尼米兹很有大将风度,为了军内团结,从未公开批评哈尔西。由于哈尔西是前线唯一一位海军上将(其他上将如尼米兹和金都在安全的后方,金凯德是中将),一贯敢打敢拼的“公牛“形象在部队和国人心目中是神级的存在。他出生入死,身先士卒,干掉全部四艘敌航母加上一艘超级战列舰,如此凯旋归来反而受到批评的话会影响士气。10月28日,尼米兹只是在给金的私人信件里讲到美军在萨马岛和莱特湾没有被全歼全靠“全能的上帝的光照。”

作为莱特湾海战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哈尔西本人,他的支持者,和他的反对者都同意当时在前线如果有一位总司令,不但会加强两大舰队的作战协同,在关键时刻更会对如何以“大局为重”统一拍板。而且这位总司令不一定非要是海军将领。在二战时登陆战役的总指挥权当部队还在海上时在海军一把手手里,当岸上司令部设立后总指挥权转移到陆军一把手。尽管麦克阿瑟从10月20日起每天上岸视察(见第5节),他在25日10时才离开纳什维尔号重巡在塔克罗班设立司令部——那时正是萨马岛海战正酣而哈尔西远在天边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时前线有三位互不从属的司令:哈尔西,金凯德,和麦克阿瑟。麦克阿瑟指出当时如果他是总司令的话,由于登陆场会像磁铁一样吸引敌舰队,他会命令哈尔西的舰队加入保卫登陆场的战斗。

分析了近80年来海量的文献后,全球战略认为:

(1)哈尔西的确应留下几艘驱逐舰来巡逻扼守圣伯纳迪诺海峡;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留下这些轻型战舰不会削弱他集中力量歼灭小泽的优势。

(2)哈尔西去寻歼小泽部队进行最后的航母对决是无可厚非的。尼米兹给哈尔西的命令中有一段:“一旦能歼灭敌舰队主力的机会出现,如此歼敌成为主要任务”(见第3节)。所以哈尔西如此决策并非仅仅是“公牛”一意孤行。但他不应忽视在莱特湾战前,美军就已掌握的有关日军将用伊势,日向两舰来充当诱饵的情报。

(3)有被全歼危险的斯普雷格对哈尔西极为不满情有可原,但金凯德对哈尔西的批评太过分。金凯德手里不但有“塔菲”部队400来架战机,而且有奥登多夫部队以六艘战列舰为核心的水面重兵。奥登多夫部队若尽全力去增援“塔菲3”,只需三个小时就能赶到(见第14节)。因自己的原因(怕弹药不够,怕志摩部队反扑,也怕大和号的巨炮),奥登多夫部队躲在莱特湾内埋伏,对“塔菲3”见死不救。在互不从属的情况下,每支舰队都有权独立决策。所以第七舰队如此决策,也是以“大局为重”(要保障运输舰船和登陆部队的安全),可以理解。但自己不愿赶往三个小时以外的战场,却硬要哈尔西将马上到手的战果放弃,花上大半天赶来,还要批评哈尔西动作缓慢,万一莱特湾遭栗田蹂躏都要怪到哈尔西头上,这种推卸责任的批评在全球战略看来实在太过分。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能将如此纷繁复杂,波澜壮阔的海战一挥而就,点赞!莱特湾海战我也写过,因精彩内容太多,不好意思竟写了11集。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202210/28898.html

2024年10月是莱特湾海战80周年纪念,我正准备精华版,但估计也要3集,欢迎届时交流!
白堆居士 发表评论于
主帅不明将士苦。
乐学乐游 发表评论于
写的好精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