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之行巴黎篇 (9) - 卢浮宫之蒙娜丽莎

随便写写,随便看看,随便聊聊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卢浮宫是Dan Brown的《达芬奇密码》这本书所描述故事的起点,也是贯穿全书的重要场景之一。书中被杀害的Jacques Sauniereza是卢浮宫的艺术策展官,不但对艺术作品有极高的鉴赏能力,而且他还是一个古老神秘组织Priory of sion的成员(这个组织很可能是虚拟的),书中提到达芬奇曾是这个组织的首脑,所以Jacques不但对达芬奇的画作的艺术造诣有专业的认知,而且因为他们同属于一个组织,所以他对达芬奇在他的画作中所隐藏的象征性含义和秘密也十分了解。

我们就算不是Dan的书迷,来了巴黎,怎可能不入卢浮宫?老公在我的“命令”下早已在芝加哥上网买了票并预订了入宫时间。那天太阳公公没打招呼就休假了,虽然预订的时间是早上十点,我们九点半就从酒店出发,悠悠闲闲地过了Pont du Carrousel就走到了卢浮宫入口处,不出所料,等入宫的人龙已经长长的了。没有阳光的巴黎冷飕飕,我俩排在长龙中耐心地等候,这卢浮宫的工作人员真的是很守时,一到十点,长龙开始缓慢地移动起来。我们离开玻璃金字塔越来越近了,这个金字塔在小说中可是一个隐藏秘密的神秘场所。我当然不期望能在这里找到什么秘密,但是能近距离接触还是有些兴奋的。这时突然眼角扫到一片金光,原来是有穿着金色礼服的时装模特儿们在这里录影,到底是时装之都,到处是时尚!

下面是卢浮宫门前的长龙和拍摄中的模特们



  

我想大家都知道金字塔是由著名的华裔美籍贝大建筑师受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邀请而设计建造的,但是他的设计构想一开始是引起不少争议的。不难想象当人们看见一座既以古代埃及金字塔的设计灵感为构造结构,又使用现代的玻璃和金属架为材料,都会怀疑这样一座建筑物能和卢浮宫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吗?在我看来艺术本身就是表现个性把自己对美的诠释体现出来,所以任何艺术不可能获得大众一致的认同。不过用603块菱形和三角形构成的金字塔,用其透明性确实起到了尽可能少地遮挡卢浮宫本身的宏伟建筑风貌的作用,而且还为下方的入口大厅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让每日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入内都不会感到任何局促感。

我们眼前的长龙逐渐变成了短龙,大家有条有序地经过安检,我俩终于在玻璃金字塔下踏上扶手电梯来到了一层。来卢浮宫,当然要查查它的历史,原来国王Philippe Auguste为了要防御维京人的入侵,于是在塞纳河边于1190年建了一个要塞,当时只是一个方形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直到14世纪,查理五世决定将其改建为皇家宫殿,内部装饰就逐渐豪华起来。到了国王Francois I统治的16世纪期间,由于国王是个文艺青年,还是各文艺复兴艺术财力超强的赞助者,他请来了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帮助扩建,从而有了今日位于西翼的Cour Carree。这位国王看来对意大利的艺术非常欣赏,不但请意大利的建筑师设计扩建,还花重金买下了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大量艺术品收藏在宫殿中。

到了路易十四,本来他是住在卢浮宫的,但是凡尔赛盖好后,他就喜新厌旧了,搬去了凡尔赛,当时这个国王脑袋一热,还差点将卢浮宫拆除,还好冷静下来后,决定让各个学院像绘画啊雕塑啊这些艺术学校进驻卢浮宫,而且他还邀请一些学者和艺术家住在里面,这样他们可以创作也可以和艺术学院的师生们互相交流。想不到到了1750年路易十四的儿子十五也跟风提出了拆除卢浮宫的计划,不过谁能想到一个国王竟然没足够的钱来雇佣进行拆除所需的工人,这时的卢浮宫内已经收藏了几千副油画,一百多座雕塑,以及其他大量的艺术作品,还好路易十五没钱才让卢浮宫幸存了下来。

路易十五的继承人十六很倒霉碰上了法国大革命,他本人被送入狱,卢浮宫不但被充公,并且被改名换姓成了“Museum central des Arts de la Republique”。卢浮宫迎来它的全盛时期是在拿破仑把皇冠往自己头上一戴成了皇帝后,拿破仑不但在1802年开始对卢浮宫进行大规模扩建,而且他还将大量从被征服国家掠夺过来的艺术品和古董送至卢浮宫收藏。在拿破仑三世时期加建了Richelieu Wing和Denon Wing, 并将建筑物更名为Musee Napoleon。不过,经历了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再次被流放,自然而然,博物馆再次被改名成为卢浮宫博物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时的国家博物馆主人Jacques Jaujard (Jacques这个名字也就这么巧也是Dan Brown的《达芬奇的密码》中卢浮宫艺术策展官的名字)为了收藏的艺术品免受纳粹的掠夺和毁坏,精心制定了复杂但可行的疏散计划,在1939年Jacques决定提前将许多重要的艺术品暂时转移到不同的城堡隐藏,而这些艺术品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才重返卢浮宫再见天日!

下面是卢浮宫内景

  

到了卢浮宫,我们的首要目的就是去瞻仰曾经躺在我们住的客房楼上房梁的蒙娜丽莎。看了一下在问讯处拿到的导览图,我俩连眼神都不用交换一下就直奔一层的Denon馆,可是一个Denon馆就有差不多两万平方米,200多个展厅和房间,据说展出德艺术品数量超过十万多件,不但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法国绘画,还有古典雕塑,以及其他类别的作品。在这个馆中最著名的艺术作品当属《蒙娜丽莎》,不过《胜利女神像》和《拿破仑加冕大典》也是最著名的两件作品。我们首先穿过一个展示雕塑作品的长走廊,上了扶手楼梯后,进入了展示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大型展厅,而《蒙娜丽莎》就在展厅711。虽然馆中有立牌提供给游客大致的方向,但是我们还是有些茫然不知该往哪里走。男人们是不是有个通病,反正我老公就是一个自以为对任何有关方向的问题他都是绝对权威,当然也就在我俩之间,谁让我是个患有严重“无方向”症的人呢?在老公这个“权威”的乱指挥下,我们成了头还在,但是稍有“脑震荡”的俩苍蝇,于是我坚决地不服从他的“乱指挥”了,好在我这个方向混乱的人能不耻下问,且还能用法文。我转身走向在馆中站岗的工作人员员问道:“Ou est Mona Lisa?” 其实这副世界名画的法文名是《La Joconde》,不过任何在卢浮宫工作的人员听到蒙娜丽莎就知道指的是哪件作品。

下面是在Denon馆的展厅


 

被指明方向后,不到五分钟,我们就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了。在网上经常读到要花很长时间以及如何拥挤才能近距离欣赏到这副名画的文章,那天我们却没过一会儿就站在栏绳边,拿起手机连照几个自拍,终于在这里打卡了!在达芬奇密码的这本书中,作者Dan有对《蒙娜丽莎》进行了解读,他在书中提到达芬奇可能有意在这幅画中融合了男性和女性的特征,比如蒙娜丽莎那迷人的微笑和其脸部线条的柔和性以突出其女性化,但是她的身体姿势却略有男性化,以象征达芬奇对性别和谐的向往。Dan在书中还提到Mona Lisa这个名字本身可能是达芬奇特意埋藏的一个有关名字的谜底,Mona可以看作是埃及神话中的男性神祗“Amon”的重组,而Lisa则可能和埃及神话中女性神祗Isis有所联系,而达芬奇以这种方式把男性和女性融合在一起。

下面是我和蒙娜丽莎的合影

 

有关《蒙娜丽莎》画中人的传说有好多版本,最被大众接受的一种说法是:《蒙娜丽莎》的原型是达芬奇父亲的邻居一个富裕丝绸意大利商人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Lisa Gherardini。达芬奇运用了一种油画技巧叫 sfumato,用多层颜料和油相融合来制造具有很细微的由阴影和光度之间的转化,而这种技巧赋予了画中女主微笑特有的生命,让每个观画者都以为画中人是在注视着他们并对着他们微笑。不管不同艺术家对这幅画的理解以及这副画真正的含义是什么,事实是达芬奇到死也没有完全完成这幅画,因为在画的右下侧背景可以看出地形还没有勾画出来。据说达芬奇自1503年开始这幅画的创作后,他去那里旅行都会带着这副画,直到在1516年被法国国王Francois一世邀请住在宫中,这幅画被国王收买,自此这副神秘的未完成的举世名画就在法国落户了。


下面是有关蒙娜丽莎的介绍



下面是我用手机拍的几百张照片做的参观卢浮宫的小视频



以上文,图,和视频都是原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