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美国对台湾蒋介石军援大幅加强
美国对台湾蒋介石军援大幅加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美国对台湾蒋介石军援大幅加强
1953年7月27日,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持续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然而,台海形势已今非昔比。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为稳住台湾海峡军事局势, 美国对蒋介石有所约束,但同时给予大量对台军事经济援助和扶持。蒋介石利用这个时机大力经营, 逐渐在台湾站住了脚。1953年2 月, 朝鲜停战协议尚未签署, 艾森豪威尔出任美国总统。他立即宣布放弃台湾“ 军事中立化”。朝鲜停战后, 美国对台湾战略地位的作用愈加重视, 对台军援大幅加强。
在此种形势下, 作出是否重启攻台计划的决策, 绝非易事。叶飞回忆, 停战不久, 陈毅曾提出用5 个军的兵力攻打金门, 中央军委、毛泽东审慎考虑后曾予批准, 但又很快改变了决定, 将攻打金门的计划搁置下来。(参见《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47页。)
1953年10月, 毛泽东召开中央军委会议, 研究解放台湾的作战方针。研究结果, 在朝鲜停战后趋于缓和的形势下, 目前不宜发动大规模渡海作战。决定“ 采取从小到大, 逐岛进攻, 由北向南打的方针解放沿海岛屿; 要在实战中训练部队, 提髙三军联合渡海作战的能力, 为解放金门、马祖创造条件”。(参见聂凤智等:《三军挥戈战东海》,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26页。) 据此, 彭德怀责成制定了在1955 年1 月底前完成解放金门一切战备的计划。
然而这一年, 正在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规模经济建设, 需要和平安全的环境, 同时战争准备需要大量后勤物资、交通、海空保障。毛泽东权衡利弊, 审时度势, 综合考虑朱德、彭德怀、陈毅等的意见, 又于12月下令暂缓作战准备。(参见《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82——583页。)
树欲静而风不止。1953年底, 美国拉拢西太平洋沿岸一些国家,构筑反华军事同盟的态势日益明朗。而台湾当局为求美国长期支持, 也向美提出缔结条约。这引起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关注。次年4月28 日至7月21日召开的日内瓦会议, 促成了印度支那停战。7月7日,会议期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要破坏美国跟台湾订条约的可能。”(《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页。)日内瓦会议刚结束,中央就指出:“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我们没有及时(约迟了半年时间)地向全国人民提出这个任务,没有及时地根据这个任务在军事方面、外交方面和宣传方面采取必要措施和进行有效的工作,这是不妥当的,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提出这个任务,还不进行工作,那我们将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85页。?
中央为何把形势估计得这样严重呢?周恩来作过解释,指出:远东有三个战争,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台湾战争。现在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都停了,“剩下的就是美国加紧援助台湾进行骚扰性的战争”。如此时“我们不提出解放台湾,保持不了祖国的完整版图,我们就会犯错误,也对不住自己的祖先”(《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
《人民日报》1954年7月23日发表题为《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再次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面向全国和全世界的“解放台湾、反对美国干涉”的宣传,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
1954年9月3日和20日,毛泽东下令再次炮击金门,直接对台当局实施惩罚性军事打击,同时也对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发出严重警告。虽然没有阻挡住美台于12月3日正式签约,但这场斗争还是对该条约起到了一定制约作用。条约规定,美协防范围为台湾和澎湖地区,未包括金马地区,同时台当局对大陆的军事行动受到严格控制。
而中共中央加大解放台湾宣传的同时,具体准备工作继续进行。周恩来这样解释:中国如果解放沿海岛屿,美干涉可能性不大;如渡过台湾海峡攻打台湾,第七舰队则是要阻挠的。因此,解放台湾“要有步骤地进行”,“要从沿海岛屿开始打击敌人”。(参见熊华源、单劲松:《毛泽东、周恩来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和决策》,《党的文献》2009年第6期。)他指出:我们总的口号是解放台湾。但是要有步骤地进行,因为中国海军还未锻炼好,各方面准备还需要时间。(参见(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10页。)
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周恩来主持修改定稿的《关于解放台湾宣传方针的指示》,指出:“斗争是长期的,因为我们没有强大的海、空军,就要有时间去把它建设起来”,最后达到解放台湾。(参见(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12页。)
毛泽东还提出要“边打边建”,即在准备解放台湾的战争中,加强空军和海军工作,推动军事工作、外交工作、政治宣传工作和经济工作。(参见《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85页。)
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美国务卿杜勒斯竟于当天宣布,如果台海发生战争,美国准备使用战术核武器。
2月5日,解放军解放大陈岛,2月26日进占南麂岛。
至此,浙江省沿海所有岛屿全部解放。
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解放军的下一步行动就是攻打金马,进而攻台。
到了3月3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生效。
美国迅速加强在台湾的军事指挥系统,派出美军协防台军司令,美军驻台军事顾问团扩大到2600人,美空军第13特种航空队进驻台湾。(参见《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49页。)?
面对美国在台湾岛及台湾海峡越来越强大的军事威胁,包括它公然发出的核威胁,中国人民解放军没有实施进攻金门、马祖的行动。
1955年3月5日,毛泽东在致赫鲁晓夫电中表示:“解放台湾应该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解放台湾沿海岛屿,第二步(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是解放台湾本岛。”(参见熊华源、单劲松:《毛泽东、周恩来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和决策》,《党的文献》2009年第6期。)
这仍是一个清晰的“两步走”方案,但“第二步”可能所需“很长时间”,意味着中共中央不再考虑近期解放台湾本岛的问题,这使得“第一步”即解放金马,也显得不那么迫切了。
万隆会议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逐步确立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在1955年4月万隆亚非会议召开以后。(参见《毛泽东传(1949一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46页。)?
在周恩来率参会代表团离京前,毛泽东曾指示:“可相机提出在美国撤退台湾和台湾海峡的武装力量的前提下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人民日报》1994年2月27日。)
在会议期间的一次冷餐会上,为回应参会东南亚国家关心的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周恩来作了一个69个宇的声明:“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人民日报》1955年4月24日。)他还声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中美关系资料汇编》 第2辑(下),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2253页。)声明获得了与会国和世界舆论的热烈欢迎。
周恩来回国后,将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声明内容写进国务院公报。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正式、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杜勒斯于4月26日发表声明,表示不排除同中国进行双边谈判。(参见《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9页。)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正式开始,关于台湾问题的斗争主战场转入外交舞台。
到了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不仅需要和平环境,而且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毛泽东、周恩来的对台思路由此进一步发展。
1月30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强调,要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参见《周恩来传》(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7—1298页。)6月28日,他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代表政府正式表示: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89页。)这是中共第一次公开表达通过与台湾当局商谈和平解放台湾的愿望。
1957年4月,在欢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的宴会上,周恩来介绍对台情况时说:“国共两党过去已经合作了两次。”毛泽东接着说:“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国共合作。”这是中国最髙领导人首次公开而且明确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主张。
毛泽东、周恩来关于统一台湾的具体政策思路,也逐渐明朗起来。
该年初,毛泽东就表示,台湾只要同美国断绝关系、与祖国统一,其他一切都好办。当与从台湾来的人士商谈时,毛泽东、中共中央指示向对方提议:(1)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2)台湾成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髙度自治;(3)台湾地方政府归蒋介石领导,共产党不派人前去干预;(4)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对全国政务的领导,但外国军事力量一定要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
关于中国政府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周恩来指出,这“是中央政府同地方当局之间的协商”(《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2296页。);“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新加坡《南阳商报》1956年8月14日。)。
关于统一后的安排,毛泽东表示:“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谈好了可以订个协议公布”。
毛泽东:“台湾只要与美国断绝关系,可派代表回来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
周恩来补充说:“蒋经国等安排在人大或政协是理所当然的。蒋介石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台湾还归他们管,如果陈诚愿意做,蒋经国只好让一下作副的。”“陈诚如果愿意到中央工作,不在傅作义之下,蒋经国也可到中央工作。”(参见《人民日报》1994年2月27日;廖心文:《为两岸和平统一开路的周恩来》,《百年潮》1997年第2期。)
国际舆论十分关心统一后如何安排蒋介石,周恩来回应说:“如果台湾归还中国的话,那么蒋介石就有贡献了,而他就可以根据他的愿望留在他的祖国的任何地方。”(《人民日报》1956年12月11日。)“如果蒋中正愿意回归祖国,绝不会低于国务院总理的地位。”(《周恩来传》(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88页。)等等。?
毛泽东、周恩来密集阐述和平统一台湾主张,也有复杂的国际背景。在美国不承认和围堵、孤立新中国的形势下,中美大使级会谈是双方唯—直接接触通道。但美方在会谈中一直坚持要首先讨论“放弃使用武力”问题,要求中方同意发表冻结台湾地区现状的声明。(参见(周恩来传》(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0页。)这当然谈不拢。美国还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推行“两个中国”的主张。美国企图分?裂中国的行径,不仅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严正批驳,也遭到蒋介石坚决抵制,蒋因此多次面临被美国赶下台的危机,美台矛盾激化。这令毛泽东、周恩来看到了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
中共方面关于国共和谈的建议,不仅在世界上得到关注和好评,也曾引起蒋介石关注。可惜他将其解读为中共“和平攻势”“统战阴谋”而未作回应。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美国人总是要走的不走是不行的
“美国人总是要走的,不走是不行的。”这一条严格厘清台湾问题的性质。
毛泽东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谈谈打打”,“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策略,加深美台之间的矛盾,最终使美国的图谋遭到彻底失败。
“八·二三炮战”爆发后,艾森豪威尔总统重申美国武力“保护”台湾的“责任”。9月4日,杜勒斯国务卿不仅扬言要把美国在台湾海峡的势力范围扩大到金、马等沿海岛屿,甚至以核武器相威胁。
美国随后又提出所谓的“停火”方案,建议中国停止炮击金门,美国规劝台军撤出金、马,其意图是要在台湾海峡划出一条“永久停火线”,以便实现“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
但美国的图谋不仅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拒绝,也不为蒋介石所接受。
毛泽东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谈谈打打”“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策略,加深美台之间的矛盾,最终使美国的图谋遭到彻底失败。
针对美台在金、马问题上的矛盾,进一步促进台海两岸向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方向发展,毛泽东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暂时停止炮击,开展政治攻势。10月5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停火指示。10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这就是第二次《告台湾同胞书》。
毛泽东在第二次《告台湾同胞书》中,对台、彭、金、马的同胞说明发动“八·二三炮战”的缘由:“金门战斗,属于惩罚性质。你们的领导者们过去长时间太猖狂了,命令飞机在大陆乱钻,远及云、贵、川、康、青海,发传单,丢特务,炸福州,扰江浙。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打一些炮,引起你们注意。”接着,毛泽东重申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澎、金、马是中国领土,这一点你们是同意的,见之于你们领导人的文告,确实不是美国人的领土。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另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也是你们同意的,见之于你们领导人的文告。”
在这次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毛泽东提出几点重要思想。
第一,提出中国内部的问题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这一条指出了统一是大陆和台湾的根本方向。
第二,台湾问题要由国共两党“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这一点,周恩来总理在几年前已经告诉你们了。这是中国内部贵我两方有关的问题,不是中美两国有关的问题。美国侵占台澎与台湾海峡,这是中美两方有关的问题,应当由两国举行谈判解决。目前正在华沙举行。美国人总是要走的,不走是不行的。”这一条严格厘清台湾问题的性质。
文中提及的中美有关台湾问题的华沙会谈,是指1955年8月1日至1970年2月20日期间,中美之间进行了136次的大使级会谈(最初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中国政府在会谈中始终坚持两项原则:美国政府保证立即从中国领土台湾省和台湾海峡地区撤出它的一切武装力量,拆除它在台湾省的一切军事设施;美国政府同意中美两国签订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协定。但是由于美方坚持其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会谈没能在台湾问题上取得任何进展,只是在中美没有外交关系的特殊情况下,成为两国保持外交接触、交换意见的一条渠道。
第三,毛泽东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明确指出:“十三万金门军民,供应缺乏,饥寒交迫,难为久计。为了人道主义,我已命令福建前线,从十月六日起,暂以七天为期,停止炮击,你们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有护航,不在此例。”毛泽东的高深之举,给美国出了一道难题:如果美军停止护航,就等于接受了中国命令;如果美军继续护航,就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其干涉中国内政的真面目。这份体现出毛泽东高超智慧的《告台湾同胞书》震动了世界,它标志着“八·二三炮战”已远远超出军事斗争的意义,而进入包含政治、外交斗争的新阶段。
10月13日,毛泽东又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宣布“金门炮击,从本日起,再停两星期,借以观察敌方动态,并使金门军民同胞得到充分补给,包括粮食和军事装备在内,以利他们固守。”此举的目的是对付美国人。毛泽东在这份给“福建前线人民解放军同志们”的命令中明确指出:“这是民族大义,必须把中美界限分得清清楚楚。”同时,毛泽东断然指出,“金门海域,美国人不得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切切此令!”
10月14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会见台“驻美大使”,再次督促台湾当局从金门、马祖撤军。为配合蒋介石同美国的斗争,10月20日下午5时30分,当杜勒斯和美国国防部长麦克尔罗伊抵达阿拉斯加准备前往台湾时,毛泽东下令立即恢复对金、马炮击,及时助蒋拒美,使其获得拒绝从金、马撤兵的口实。
在解放军强大威慑之下,10月23日,美台双方发布《联合公报》宣称:“双方认为在当前情况下,金门、马祖与台湾、澎湖在防卫上密切的关连。”这表明,美国被迫放弃逼蒋撤出金门、马祖的主张,而台湾当局亦就此开始放弃“反攻大陆”的口号,改为“光复大陆”,而这一切都在毛泽东的运筹帷幄之中。
第三、第四次《告台湾同胞书》:再次宣告“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第三次《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5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1958年10月26日刊印),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告台湾同胞书》,仍然是由毛泽东亲自撰写、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
毛泽东在第三次《告台湾同胞书》中,首先肯定台、澎、金、马同胞“绝大多数都是爱国的,甘心做美国人奴隶的只是极少数”,接着笔锋一转,直接触及美国的险恶用心:“美国的政治掮客杜勒斯,爱管闲事,想从国共两党的历史纠纷这件事情中间插进一只手来,命令中国人做这样,做那样,损害中国人的利益,适合美国人的利益。就是说,第一步,孤立台湾,第二步,托管台湾。如不遂意,最毒辣的手段,都可以拿出来。”毛泽东坚定指出:“美国人强迫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全中国人民,包括你们和海外侨胞在内,是绝对不容许其实现的。”
为击破美国的图谋,按照毛泽东的指示,10月25日以后,福建前线解放军执行“单打双停(逢单日炮击,双日不炮击)”的持续炮击方针。毛泽东在第三次《告台湾同胞书》中再一次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我们是一致的。美国人强迫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全中国人民,包括你们和海外侨胞在内,是绝对不容许其实现的。”
第四次《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58年11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三告台湾同胞书》(现在公开之《三告台湾同胞书》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选自《毛泽东文集》第七卷)。这次《告台湾同胞书》依然是毛泽东亲自撰写、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
毛泽东在此次《告台湾同胞书》指出:“鉴于金门群岛国民党军队广大官兵的良好反应,本部关于双日停止炮击金门飞机场、料罗湾的码头、海滩和船只这四种军事目标的规定,现在宣告推广到其他一切地区的军事目标,逢双日都不打炮,打炮一律于单日行之。有些目标,例如飞机场、料罗湾的码头、海滩和船只,单日也不一定打炮,但你们的飞机船只以不来为宜,免受可能的损失。禁止美国人护航,仍如历次文告所规定。”
在坚持炮击金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依然坚持不放弃对和平解放台湾的探索。第四次《告台湾同胞书》亦就此指出了这一点。
就其性质而言,金门炮战不求杀伤和占领,而是政治意义高于军事意义的作战。从这个意义上看,炮击金门要达到的是决不能让台湾游离于大陆、形成事实上的“两个中国”这一政治目的。“八·二三炮战”之后,台海两岸心照不宣地打“和平炮”与“宣传炮”,金门、马祖始终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的一条牢固“纽带”,美国妄图在台湾海峡实现“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在两岸的共同抵制和反对下彻底破产。“八·二三炮战”与其说是一次对台军事行动,不如说是对台“政治攻心”更为恰当。
毛泽东起草的这三次《告台湾同胞书》是一场典型意义的对台“政治攻心”:首先是明确要求美国早日撤出台湾,不要染指台湾问题;其次是在炮击金、马的同时,对台湾当局和广大台军官兵、台湾民众,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第三就是对大陆人民和解放军官兵明示此举是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正义之举。
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三篇《告台湾同胞书》目的明确、语言简洁且通俗易懂,并且妙趣横生。毛泽东始终站在台湾同胞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对美国“第一步,孤立台湾,第二步,托管台湾”的图谋,给予无情的揭露,让台湾同胞对中国共产党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产生共鸣。
纵观第二、第三、第四次《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时间点以及这三次《告台湾同胞书》的时代背景与具体内容,可看作是一篇毛泽东下笔千言、笔不停辍、一气呵成的《告台湾同胞书》的长文通稿,更是毛泽东对台战略思考的一部宏篇大作。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台湾己成为美西方围剿中国基地
中国共产党的解放战争胜利使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力量,也让他们感到需要重新评估对中国的态度。美国或许认为,不能再容许中国继续强大发展,否则将成为美国的挑战。
1950年,正值朝鲜战争爆发之际,中国军队考虑武力收复台湾,然而美国不愿看到其利益受损,因此积极介入《阻止中国解放台湾》。
在朝鲜战争初期,朝鲜军队对韩国展开了强有力的进攻,而中国并未接到朝鲜的求援信号,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国内讨论也主要集中在收复台湾的话题上。然而,在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时,朝鲜求缓,美军航空母舰进驻台湾及台湾海峡,朝国的美军空军轰炸机狂轰烂炸中国的东北。而东北又是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因此,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反复讨论最后决定放弃了解放台湾的计划,其背后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美国的干预》。
台湾吸引了美国军火商的兴趣,蒋介石集团携带大量黄金逃至台湾,吸引了美国军火商的投资。他们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美国甚至直接干预,派军舰进入台湾海峡进行巡逻。
根据历史记录,1950年6月,在第七届三中全会上,毛主席宣布由粟裕负责攻台作战的计划。这一计划是新中国成立近一年内将是收复台湾的重要一步,然而却因为意外情况而被迫搁置。
解放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国民党败退逃亡至到台湾,两岸隔海相望,统一大业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对未能解放台湾起到了重要影响。
那么,为何蒋介石选择了台湾作为逃亡退守之地呢?这其中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地缘环境。要想解放台湾的过程中,面临了诸多困难,如国际形势变化、国内战争余波、美国介入等因素都对局势造成了影响。
如果没有《抗美援朝战争》,台湾的解放是否会更加顺利?
1950年,正值朝鲜战争爆发之际,中国军队考虑武力收复台湾,然而美国不愿看到其利益受损,因此积极介入《阻止中国解放台湾》。
美国在何时开始构思这一阻止中国统一的计划呢?
实际上,自中国二战胜利之后,美国就开始策划对中国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解放战争胜利使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力量,也让他们感到需要重新评估对中国的态度。美国或许认为,不能再容许中国继续强大发展,否则将成为美国的挑战。
在朝鲜战争初期,朝鲜军队对韩国展开了强有力的进攻,而中国并未接到朝鲜的求援信号,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国内讨论也主要集中在收复台湾的话题上。然而,在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时,朝鲜求缓,美军航空母舰进驻台湾及台湾海峡,朝国的美军空军轰炸机狂轰烂炸中国的东北。而东北又是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因此,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反复讨论最后决定放弃了解放台湾的计划,其背后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美国的干预》。
美国一直以来都非常迅速地行动以谋求自身利益。他们对台湾问题展开讨论,一方面考虑直接出兵控制台湾,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与苏联结盟。然而,随着中苏关系的加强,美国意识到自己无法完全控制局势,尤其是中国与苏联结盟后,美国对通过国民党控制中国的设想不再乐观,最终决定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更为务实的态度。
如果仅仅从表面看朝鲜战争为蒋介石提供了喘息的机会,那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从冷战背景出发,结合中苏关系,美国一直在努力阻止中国的发展,这也导致了中国未能顺利收复台湾。
中国军队在收复台湾的问题上是否有百分百的成功机会?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战乱频发,需要稳定局势、休养生息。因此,新中国刚成立时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战争。
此外,台湾距离中国内陆有400公里之遥,海军实力相对薄弱,对中国并无明显优势。全靠帆船过海峡损失太大,而中国的陆军优势并不意味着海军和空军也具备充分的作战经验和实力。
要顺利通过台湾海峡,需要有空军和海军的支援,但中国并未具备这样的实力。即使苏联提供武器援助,中国也需要时间适应新装备,更别说与作战经验丰富的美军对抗了。
此外,台湾吸引了美国军火商的兴趣,蒋介石集团携带大量黄金逃至台湾,吸引了美国军火商的投资。他们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美国甚至直接干预,派军舰进入台湾海峡进行巡逻。
综合以上因素,新中国军队收复台湾并非百分之百的成功机会。局势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政治、军事、外交等因素,并做出谨慎的决策。
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决定是否收复台湾并不是最重要的决定。尽管收复台湾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但当时的局势需要中国集中精力解决多个紧迫问题。
首先,朝鲜战争爆发让局势岌岌可危,美国的加入使得中国东北三省面临严重威胁。为了维护国内稳定,中国必须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同时,国内还有大量土匪问题和西藏问题需要解决,这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毛主席在会议上曾分析过解放台湾时的问题,派遣了最强野战军去剿匪,留下相对薄弱的力量去收复台湾,导致金门战役失败,给了蒋介石集团喘息的机会。然而,即便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出现失误,新中国在内部稳定和国际战场上的表现依然令世界震惊,连胜两场战斗,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战斗意志。
总的来说,尽管台湾问题的解决面临挑战,但中国在解决其他重大问题上取得了非常完美的成绩,展现了新中国的坚定和实力,让世界对其刮目相看。
没有人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即便是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也无法预料到朝鲜局势的变化。如果那时条件允许,相信毛主席一定会坚决地收复台湾,但他更正确地选择了守护东北三省和解放台湾这两个原则。
台湾问题确实是一个历史遗憾,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却是不可避免的。幸好,新中国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相信台湾问题终将会得到解决,那些台独分子心怀不轨的人也应该尽早放弃他们的阴谋诡计。
yongbing1993 发表评论于
美国最终从台湾撤军认一个中国
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美国最终从台湾废约、撤军,中美建交。
经过毛泽东、周恩来以髙超的政治智慧、深远的战略眼光、坚韧的意志定力,带领人民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综合国力日益发展壮大,国际地位逐步巩固加强,也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1957年起,美国又开始纵容台湾当局对中国大陆的袭扰,还公开宣布在台湾部署了可携带核弹头的斗牛士导弹和电导导弹,对中国进行军亊威胁和挑衅。台海局势又紧张起来。
美国对华强硬,与1956年出现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和波匈事件,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出现挫折,美认为冷战格局发生有利于西方的变化有关。1957年12月,美方故意提出降低中美大使级会谈级别,中方予以拒绝,会谈中断。中美重回隔绝状态。毛泽东和中国政府不能不考虑调整对美政策,从争取和平协商到加强对美斗争。(参见《毛泽东传(1949一1976)》(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50页。)
1958年,国际形势再生重大变化。5月,黎巴嫩发生反对亲美当局的斗争;7月14日,伊拉克爆发推翻亲美君主政府的革命,次日美国出兵黎巴嫩,中东局势骤然紧张。为转移世界对中东局势的注意,美国武装干涉黎巴嫩同日,宣布其远东地区陆海空军进入戒备状态,并扬言加强“保卫台湾”的部署。(参见《人民日报》1958年7月25日。)台湾当局同日发布戒严令,并向金门、马祖大幅增兵。
对此,毛泽东连续召开会议研究,于7月18日晚对炮击金门作出明确指示,并说:金门炮战,意在击美。((美)艾森豪威尔:《白宫岁月》(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328页。)8月6日,艾森豪威尔获悉有关“确切情报”((美)艾森豪威尔:《白宫岁月》(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328页。),当天台湾当局宣布进入战备状态,美海军参谋长伯克宣称随时准备像在黎巴嫩那样登陆。(参见沈骏:《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与祖国和平统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8月17日至30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作出了炮击金门的最后决定。8月23日,“万炮轰金门”开始,连续数天,重创国民党守军。
这场斗争看起来是对蒋,实质上是朝鲜战争以来同美国之间的一场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等内容的重要较量。(参见《周恩来传》(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6页。)吴冷西回忆。
毛泽东说:我们的要求是美军从台湾撤退,蒋军从金门、马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台湾太远打不到,我就打金马。美国同国民党订了共同防御条约,防御范围是否包括金门、马祖在内,没有明确规定。美国人是否把这两个包袱也背上,还得观察。打炮的主要目的不是要侦察蒋军的防御,而是侦察美国人的决心,考验美国人的决心。(参见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7页。)
这次炮击又迫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战争边缘线”划在哪里的问题。于是它的态度开始松动。毛泽东等分析认为,“我们这一打,打出美国想谈了”。果然,美国回应中国提议,中断了9个月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于9月15日恢复。
在会谈的第一次会议上,中方提出双方共同发表声明,其中包括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必须收复,之后将争取用和平方法解放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内容。(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441页。)
美方却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一个要中国“放弃对金门和马祖群岛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的“停火”方案。(参见《周恩来传》(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2页。)
9月20日,中国外交部长陈毅发表声明:中国在金门、马祖并未同美国打仗,谈不上“停火”;解决台海紧张局势的关键是美国撤军。同时,根据周恩来建议,福建前线再次猛烈炮击金门、马祖,“打而不登,断而不死”,以“使敌昼夜惊慌、不得安宁”。(参见《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页。)
在中共持续炮击和内外压力下,美国开始表示,如果放弃这些沿海岛屿不会对“保卫台湾”产生不利影响,就不考虑在那里使用部队。毛泽东很快觉察到美“以金马换台澎”的图谋,也获悉了该方案遭蒋拒绝的重要信息。于是,中共中央、毛泽东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马的决策。
10月3日、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台湾海峡局势,提出:“让金、马留在蒋介石手里如何?这样做的好处是金、马离大陆很近,我们可以通过这里同国民党保持接触,什么时候想要就什么时候打炮,什么时候需要紧张一点就把绞索拉紧一点,什么时候需要缓和一下就把绞索放松一下,可以作为对付美国人的一个手段。”(《周恩来年谱(197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178页。)这就是“绞索政策”。
根据毛泽东命令,炮击金门形成了一个奇特的规律,逢单日打,双日不打。打,是给蒋军拒绝美要其撤离金马一个理由;不打,是给蒋军运输补给留出时间,且只打沙滩,不打民房和工亊。中国政府又打又不打、一会儿打一会儿不打,搞得美国很被动。到了该年12月10日,美国宣布从台海地区撤出部分海空军,并决定只要中国双日不开炮,美国将不参加护航。台海紧张局势再次缓和下来。
“绞索政策”的形成,表明中共中央已根据形势变化,迅速调整了解放台湾的战略步骤,从原来准备分“两步走”调整到将来台澎金马“一揽子解决”。
10月5日和14日,周恩来两次会见苏联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安东诺夫,对此作了说明。他说:中央原先的方针是准备分两步走:先收复包括金门、马祖在内的沿海岛屿,再争取解放台湾。现根据目前的局势变化,决定还是把蒋介石继续留在金门、马祖沿海岛屿上,暂时不收回,今后争取一下子收回这些沿海岛屿、澎湖列岛和台湾。(参见《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76、878页。)
毛泽东也说过:“金、马、台、澎是一起的,现在统统归蒋介石管,将来要解放一起解放,中国之大,何必急于搞金、马?”(《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78—879页。)
此后,金门时有炮声,但已演变成纯粹政治意义上的行动,即毛泽东说的“基本上还是文打”了。敌对的两岸双方,就以这样奇特的方式共同维护着“一个中国”的共同认知。??五、20世纪60年代后:“播种开路”,为将来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
可以看出,经过包括两次炮击金门在内的长期中美博弈、两岸交锋,毛泽东、周恩来在台湾问题上作出了极其冷静的战略判断。在中美经济、军事、国际地位对比悬殊的现实条件下,难以解决台湾问题。
毛泽东对此说过,台湾归还祖国,实际上是一场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的竞争。晚一些收回,有利于动员国内人民搞建设,增强国防力量。(参见廖心文:《1958年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的历史考察》,《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
到了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有了更明确的估计。
1960年5月22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去做。现在要蒋过来也有困难。逐步创造些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办了。(参见沈骏:《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与祖国和平统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周恩来也不止一次讲,对台工作急是无用的,今后可能会拖下去。我们这辈子看不到统一,下一代或再下一代总会看到的,“我们只要播好种,把路开对了就行”。(参见廖心文:《为两岸和平统一开路的周恩来》,《百年潮》1997年第2期。)
今天来看,毛泽东、周恩来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确实为后代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打下了坚实而宝贵的基础。
早在1955年开始提出以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时,毛泽东、周恩来就为其具体策略进行了构思。
60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托人向台湾当局传达过中共和谈条件,有最低条件和最高条件。最低是暂时什么都不谈,双方先作有限度的接触,如相互访问(官方或私人团体均可),通邮、通电,然后通航。最高是在台湾和平解放后,给台湾类似当年陕甘宁特区的地位,可拥有自己的政府、军队、党组织,经费亦可由大陆负担,只要求台湾承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后来经周恩来归纳,毛泽东同意把这些政策概括为“一纲四目”。用张治中给陈诚信中的话来说,一纲是“只要台湾归回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总裁(指蒋介石)与兄(指陈诚)意见妥善处理”;四目包括“台湾归回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总裁与兄全权处理;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荨重总裁与兄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参见《周恩来传》(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9—1300页。)
周恩来长期领导和关怀、持续进行了大量对台联络工作。如他委托张治中、傅作义写信给蒋经国和陈诚,转达中共中央的和谈方针和政策。(参见(周恩来传》(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0页。)他还做寓居台湾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工作,通过章士钊、邵力子、费彝民等向台湾当局传话,促进相互了解,等等。(参见《周恩来传》(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2页。)1965年7月,李宗仁在周恩来关怀和精心安排下辗转回国、叶落归根,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
为了表达和平诚意,自1959年起,中共中央还分批特赦在押的国民党战犯,至1966年特赦了6批。1975年国务院特赦全部在押战犯,并允许和帮助他们赴台与家人团聚,等等。
就在1954年12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后不久,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正式作出了研制原子弹的决定。经过长期艰苦奋斗,至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两弹一星”事业获得成功,跻身世界核大国之列。中国拥有核反击力量,获得了坚持对美斗争、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重要保障。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彰显大国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美关于台湾问题的直接斗争和博弈,主要在国际政治领域,核心是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自1961年起,阿尔巴尼亚等国在每届联大提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权利”议案,?均因美国等阻烧未获通过。70年代初,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美都希望改善关系以联手抗苏。1969年11月7日,美国中止了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持续10多年的巡逻。1971年10月24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18国提案,恢复了中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正式访华。在28日发表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无论如何玩弄辞藻,这是美国第一次以法律文件形式对“一个中国”的承认。中方除了重申主权立场外,并未在声明中要求美方立即废?约、撤军,而是明确了这一未来目标。这是出于将最终解决台湾问题作为一个长期任务留待后代完成的既定战略考虑。因为,在毛泽东的预见中,美国最终从台湾废约、撤军,中美建交,是大势所趋,迟早的事。
总之,经过毛泽东、周恩来以髙超的政治智慧、深远的战略眼光、坚韧的意志定力,带领人民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综合国力日益发展壮大,国际地位逐步巩固加强,也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