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时北京山区开展绿化造林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为贯彻指示精神,中央国家机关先后组织数万名干部职工前往北京昌平山区开展绿化造林,为绿化京郊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迅速绿化荒山荒地,北京市大力开展群众性造林运动,从202万亩宜林地中划出42万亩,归口十大系统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军队、学校、工商企业等单位。其中,位于昌平区南口乡、长陵乡的5.7万亩山地分配给了中央国家机关。
由于历代砍伐、战争损毁和人为破坏,解放初期昌平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荒山秃岭随处可见。按照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的指示精神,国管局主动同昌平林业部门联系勘察,提出了中央国家机关在昌平地区绿化造林的区域划分和设点方案,报国务院及北京市政府审批。
北京昌平区造林绿化工作规划在南口乡、长陵乡5.7万亩山地就给中央国家机关了,“永远归我们机关管理,就是国营农场,就是搞共产主义人民公社,目前是绿化”。
各单位都要有人长期或比较长期在那里,搞副业、工业、商业,“总之是工、农、商、学、兵都有,将来老人还可以在那里养老”。建设国营林场的方针是以造林为主,结合发展农牧副业经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潜力,苦战3到5年,变穷山为富山,做到坡地梯田化、山地水利化,荒山变果山、沙地变良田。
昌平绿化不仅美化首都,而且也为机关干部参加长期轮流劳动提供了经常性的场地,还可以使中央国家机关在此建设永久性的休养场所。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绿化造林所需住所、家具、工具、基建材料、投资资金等,均由各单位自行解决。
根据北京市统一安排,绿化造林定于1958年8月5日前后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吹响赴昌平绿化造林的集结号。有了不久前组织中央国家机关干部职工赴十三陵水库义务劳动的经验,此番组织工作显得顺畅许多。
动员部署会后,国管局与中央国家机关党委成立了中央国家机关昌平绿化造林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建立起“指挥部—管理处—站”的三级组织架构。指挥部下设南口乡(又称西区)、长陵乡(又称东区)两个分指挥部。其中,在南口乡设立居庸关管理处,下设臭泥坑站、南站、居庸关站、四桥站;在长陵乡设立珍水泉管理处,下设锥石口站、珍水泉站、下口站、上口站。每处安排长期队伍500人,其中列机关编制6至8人,承担后勤、供给、统计、技术、医药卫生、副业等工作。各站编制2人,承担后勤、供给、统计等任务。
指挥部将中央国家机关68个单位编为38个绿化分队(每队100人左右),其中南口、长陵部署各半。南口绿化造林东起关沟口,西至居庸关、三堡车站一带,总人数40202人,负责27741亩山地;长陵绿化造林东起泰陵的风水岭,西至麻峪房子一带,总人数42395人,负责29259亩山地。
1958年8月1日,各绿化分队抵达昌平南口农场集结,齐燕铭和中央国家机关党委副秘书长刘旭作动员讲话。指挥部印发《绿化种植技术指导资料》,要求各队结合任务、地形、技术条件等情况制订工作计划。8月4日,两支队伍开进南口、泰陵地区。国管局成立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劳动生产办公室,指挥部即归其领导。
中央国家机关首批4000余名干部开赴山区劳动,解决吃住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泰陵、南口、居庸关和下口村设有粮店和供菜站,但蔬菜种类很少。除了下口、上口、泰陵园、锥石口、居庸关和南站能腾出少量房屋以外,其他地区只能由各绿化队自己想办法。
位于荒山野岭深处的臭泥坑村,是绿化站驻地之一。绿化队在村里的一个破庙安营扎寨,生活所需都得徒步背上山。队员们住在老乡家,特别注意维护好党群、干群关系,所到之处“水缸满,院内屋内洁”。他们自力更生建宿舍食堂、盖畜圈禽场,逐步改善了生活条件。
由于远离城区看病不易,指挥部协调北京市从右安门医院调来3名医务人员,在南口外专局分队驻地建立门诊部,既方便绿化队员看病,也为当地百姓服务。指挥部还从部委机关抽调医护人员,在居庸关地区的国务院直属口分队、卫生部分队和泰陵地区的林业部分队、冶金部分队等驻地建起4个卫生保健站,工作范围覆盖东、西区所有绿化基地。
中央国家机关绿化大军进入山区时,正值北京雨水最丰沛的时节。为了抓住有利气候条件,同时让干部适应工作环境、劳动强度,掌握基本的植树要领,从1958年8月上旬到9月初,各绿化队集中开展雨季挖坑。机关干部们扛锹上山、搬石挖土,全力投入鱼鳞坑、水平条等山地植树基础建设。所谓鱼鳞坑,就是在较陡的坡面和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挖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们多呈“品”字形交错排列,状如鱼鳞,因而得名。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一举多得。水平条指沿着等高线修成的台阶式条面,一般要求深度适宜、外表坚固。条面需保持水平,条内土壤疏松,以利保土蓄水和树木生长。
指挥部组织各分队开展试验性雨季造林,安排有经验的同志带队,教大家怎样顺山坡选地形、挖坑修堰,怎样挑苗上山、运土担水,仅用时两周就完成了试验造林的任务,多数单位植树成活率超过80%。各绿化队采取土浅培土、坑小加大、埂低加高等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和浇水保苗,相关的水利开发、山间修路、技术训练、党组织建设等也逐步开展起来。
遵照周恩来总理关于京郊绿化工作的指示精神,各部委动员机关干部轮流去昌平栽树,目标是在当年11月底之前完成绿化整地任务的70%,约4万亩。
就在大规模秋种即将开启之际,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了。起初,绿化造林的思路是先绿化荒山,再建国营农场,进而搞共产主义公社,但形势发展之快明显超出预期。1958年9月,北京市商业系统十三陵绿化大队7000人就地加入人民公社。中央国家机关绿化队伍要不要入社、怎么入社、入社后与原单位什么关系?这成为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精神,中央国家机关昌平绿化3人领导小组(高登榜、任民、姜峰)与昌平区委、十三陵人民公社主要负责人研究提出:中央国家机关在昌平的绿化队伍应迅速加入人民公社,在南口的绿化单位加入前进人民公社,在泰陵的绿化队伍加入十三陵人民公社;每一绿化单位为一户,参加绿化人数即为一户的人口数;入社后,仍负责造林绿化,生活待遇和住房用具仍由原单位负责供应解决;允许各单位在绿化区建疗养院、休养所以及投资兴办工业、副业;公社有权调动绿化队伍支援工农业生产等。
上述方案经征求各部委意见,大家普遍认为,加入人民公社后力量大、好处多,结果一致同意。中央国家机关党委常委扩大会议遂作出决定,指挥部所属各绿化分队加入当地人民公社。
1958年9月29日,在南口、泰陵分别召开了中央国家机关绿化队伍积极分子会议。次日,两地造林队伍改编为中央国家机关绿化造林一队、二队,队员们就地加入人民公社,凌晨两点就带着馒头上山,一直劳动到晚上7点才下山。10月1日,十三陵人民公社召开庆祝大会,住在臭泥坑、泰陵、居庸关、上下口村的绿化队还与群众搞了联欢。
中央国家机关办公厅(室)主任会议,研究中央国家机关绿化造林队参加人民公社的后续问题。原3人领导小组调整为中央国家机关绿化造林5人领导小组,指挥部搬到昌平区委,一队、二队的负责人分别加入所在人民公社的领导班子。
北京市委召开秋季造林跃进大会,中央国家机关绿化造林队提出,保证年底前整地完成100%、植树完成70%,并向其他造林绿化队发出了挑战,掀起了整地高潮。各绿化队纷纷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开展“比指标、比质量、比干劲、比团结互助、比群众纪律”劳动竞赛,还运用光荣榜、跃进台、大字报、工地喊话等方式进行宣传鼓动。各部门先后有20余位部级干部、269名司局长赴昌平参加劳动或慰问。至1958年12月16日,各绿化队共整地62616亩,绿化荒山52079亩,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
据统计,1958年8月到12月,中央国家机关在南口、泰陵参加劳动32581人次,奉献49.7万个劳动日;累计投资67.7万余元,绿化荒山5.2万多亩,植树245万株,开荒995亩,建房舍988间、1万多平方米,修发电站5座,修路12公里,打荆条11万余斤,养猪410头,养鸡300多只;帮助群众秋收秋耕9014个劳动日,绿化造林首战告捷。
就在京郊绿化开局良好之际,持续数年的自然灾害不期而至。1959年全国粮食产量同比下降15%,为减轻北京市食品供应负担,中央国家机关绿化造林逐渐向“发展多种经营”转变。
加强幼树抚育管理,保证成活率在95%以上;完成绿化扫尾工作,种植林木树5000亩、果树4万株并建立苗圃。按照统一计划、分散经营的原则,利用南口、泰陵地区新开垦荒地发展农副业,并兴办小型肥料厂、加工厂、砖窑、石灰窑等;除长期绿化造林队伍以外,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参加劳动。国务院同意了这一报告,要求各单位结合实际,“及早做具体的安排,并希抓紧当前备耕的时机,立即行动起来”。
1959年7月,指挥部下达夏季植树(油松)71万余株的任务,并以生产队为单位建立造林验收制度。1959年底,5.7万亩荒山植树造林任务基本完成,共计植树740余万株,平均成活率约75%。
由于绿化扫尾任务所剩不多,各绿化队开始把相当一部分力量转入农副业生产,全年共生产粮食42万余斤、蔬菜170万斤,养猪2457头、羊3269只、鸡9280只。2/3的绿化队实现自给自足,向机关食堂供应肉类2.3万余斤。
1960年,灾情进一步扩大,全国半数以上耕地遭灾。由于极度缺粮,许多干部职工得了浮肿和夜盲症,不得不暂时中止赴山区劳动。各绿化队的农副业生产同样遭遇严重困难。
从1960年春开始,指挥部要求各绿化队在抓好荒山绿化、补种栽种和保苗护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宅、路、水、圈的间隙种菜,提高蔬菜自给率。指挥部从北京市接收百亩苗圃,种上大白菜、水萝卜等蔬菜,缓解各分队蔬菜供应紧张状况。人民银行驻东园车站绿化分队从石缝中抠出一亩多的菜地;在虎峪山下,一机部绿化分队栽种了千余株苹果树,成活率和产量在各绿化队中名列前茅;林业部分队发挥专业优势,在造林辖区内广种果木林。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发展以养猪为中心的机关农副业生产的指示,1960年春,劳动办组织开展了中央国家机关食堂福利基地农副业生产竞赛。秋季,指挥部会同中科院在国管局礼堂举办发展绿化造林与粮食代食品成果展览会,宣传植树造林的事迹和成果,展出用树皮、树叶、玉米核等制作的代食品,吸引了大批干部职工前来参观。
“安排好生活,在当前已经成为机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的重要事情,关键在于把食堂办好,搞好机关的副食品生产。各部门的机关事务管理机构,都应当把发展机关副食品生产看作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集中力量开展机关副食品生产。1961年12月,除少数人员留守外,指挥部其他人员撤回。1962年3月,保留绿化造林指挥部名称,人员全部撤回。据统计,三年困难时期,中央国家机关共有51个单位先后建立271个生产基地,种粮种菜、喂畜喂禽,为共克时艰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接管中央国家机关在南口、泰陵地区的绿化山林,建起两个国营农场,中央国家机关在昌平绿化造林的任务宣告结束。
从1958年8月到1961年底,中央国家机关先后有10余万人次参加了京郊义务植树造林,植树近千万株。干部职工与广大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义务为当地老百姓修公路、建水库、种果林、送医药。指挥部拨出专款3万余元,在东起泰陵、西至麻峪房子、北至风水岭一带,修筑了一条12公里长的山区双线公路,便利了群众出行。在上口村北,水电部分队建起一座小水坝,集防洪、排涝、发电诸多功能于一身。在虎峪建工部绿化分队驻地,依山而建的小型水库解决了农田灌溉和照明用电问题。从东北采购的优质苹果树苗,一机部等多个绿化分队试种成功,填补了昌平无苹果种植的历史空白。绿化队驻地的门诊部和保健站,解决了山区缺医少药的难题。便民利民的实际行动,不仅服务了人民群众,还实打实地锻炼了干部队伍。
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山区森林覆盖率分别为51.6%、67.05%,其中昌平区的林木绿化率、山区林木绿化率分别达66.92%、92.11%。今天的京郊群山披绿、郁郁葱葱,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京郊绿化,为持续改善首都生态财富,还留下一笔厚实的民生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