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在这里 我用自己的思索、
脚步和心情耕耘着一片田地…
原创文、图(除注明外),
敬请尊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人生的智慧》单以书名,不熟悉作者的人很可能会望文生义,以为此书是在传授应对生活中各种艰难的手段与技能,而事实上,叔本华这里所言'智慧'是指某种能获得丰厚的精神生活的、源于先天条件的禀赋。拥有这种禀赋的人能超脱出由于人本能的意志欲导致的悲剧,'在日常生活之外,享有精神上永久和最深刻的快乐'。本自具足。

这些先天禀赋包括:聪慧、健康、精力、丰富的好奇心、审美才能、道德品性等等。

叔本华认为,心灵贫乏的人为达到目的也会使用智力作拼搏,但那不是真正的精神上的快乐,因为,若他达不到目的,人便跌入失败的痛苦,而若目标实现则人会被无聊缠绞。就如同打牌,即便赢得牌局,快感也只是一时的,曲终人散后留下的是无尽的无法填补的空虚。


叔本华认为,一个人获有上述智慧不是由他的社会阶层、钱财、职位高低所决定的。不过,尽管阶层与物质不是衡量一个人具有智慧天赋的标准,在叔本华看来,有此天赋能力者,最好是有一笔合法获得的钱财让他无需为生存去巴结关系于任何人,  能有充分的闲暇去独立不移的发展和从事自己的兴趣、才能。这样的人,每天早晨都可以由衷的说:‘我的一天又开始了’。由于他们不被利欲和目的所控,其所为会是对整个人类福祉的真正贡献。(以上的表述很可能是出于叔本华自己的亲身体验)。

叔本华无论对快乐还是对痛苦的分析,不能不说确有其是,直到今日仍能被广为认同绝非偶然。

然而,有丰富天赋潜质的幸运者毕竟是普罗众生中的极少数,总体上,叔本华的哲学是以悲观主义著称的。在他看来,因为人生是由欲望与生存本能下的意志所驱使的、为自己的存在和生长在社会上与其他意志的一场场绞杀,这之中痛苦和不幸是大概率的,因为‘邪恶总能胜利’,‘愚昧是普遍的’, —-‘人生难免是残酷的,人类是可怜的’。在《人生的智慧》的最后一章,叔本华以近于控诉的方式罗列了世人本质上的种种不堪。

也许是因为《人生的智慧》是普及读本(或说通俗读物),在书中叔本华对前述少数杰出者从善的智慧生活与普罗众生中的贫乏低劣及其附属品痛苦的阐述,两者显得界线分明且后者又偏于极端。

试想,如果社会从上到下是由品行恶劣,不择手段,戴着君子面具的小人充斥着,那所言的一小部分具有智慧的人,尽管可以洁身自好、可以不去参与争夺,在那样饿狼环伺的环境中哪里又会有平安生存空间的保障呢?除非,这样的人所具有的品质在社会上是潜在受到广泛尊重的,而有此尊重之心,是因为至少大多数人心理上有类似的潜质,只是,在大部分人或是潜质过于稀薄或是勇气不够,‘智慧的生活‘不可能、也不足以成为他们生命的主导。以上道理我认为托尔斯泰用他的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的主人公做过很经典的诠释:那个人不得不在人生的赛场上蝇营狗苟、向上拼搏,虽或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目的,但最后精疲力竭、在身体的剧烈疼痛中,在面临死亡时终获了悟。这位伊里奇的可怜之处,在于他心中能导致他幸福的‘智慧’不是没有,而是在面对生命尽头时才被激活。


事实上,如叔本华在书中也说,他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由意志所决定所赋予人的低级阴暗的一面,我们往往要靠禁欲、读书思考、禅定…等等,方可从意志的管控中超脱出来。应该是从另一面道出了真相。

还有,生存意志真的可以被彻底否定掉吗?想想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的莫尔索,一个对一切都无所谓,甚至面对死刑判决没有求生的欲望、完全丧失了意志的人。木然的被荒谬的现实推着走。如果他能够在受到判决后在法律程序中据理抗争一下,在那个充斥着偶然性的系统里,扭转局面不是没可能的。如是,不就是一次对尊重生命的伸张吗?以这样凭着生存意志本能的抗争,世界或许能一点点变好。

另外,我认为,至少在组织相对好的社会,意志的欲望向超极端奔赴并非大多数人的情况,因为’知足常乐‘也是人类生存意志的一部分。

叔本华的思想带着很明显的佛学的影响,(也许是考虑到受众的缘故,书中他不止一次引用亚里士多德和其他西方古人的言词,却没有一次提到佛经或类似的)。比如他对人性恶劣的评估,让人联想到佛教所言人的贪嗔痴;他指出禅定是有助于人从中解脱的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而他建立在同情心之上的道德观又似乎站在儒家思想的影子里,在这本书中他谈到了中国人的道德核心‘仁义礼智信’,说明他对此有所研究。他对于人生的智慧的阐述很像是出于仁义礼智信中的’智‘的理解。不同在于,在儒家看来‘恻隐之心…’等等的先天禀赋是人皆有之的,(尽管需要后天的教育启发),这注定了儒家对世界和人性的乐观态度,叔本华则是把这种乐观只给予了少数有天分的人,剩下的整个世界被他留在了黑暗里,这让世界在整体上像是一面有着寥寥星辰的夜幕。

这次读这本书,特别注意到叔本华的一处犀利,即是他指出的'精神贫乏的人在人生没了目标后的为无聊所苦‘。依我所见,这种无聊之人如果加之心灵闭塞或贪婪、无道德天资和教养,会以给他人造成麻烦和痛苦的方式来填充自己的空虚,顺便捞取利益。或是反之,以捞取利益的目的损害他人顺便填充自己的内在空虚。这样看来,相较古典儒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更贴近现实的,给人很切实的提醒,而非旨在教化。 


叔本华的思想影响、启迪了他身后直至现代的一干哲学家,尤其是艺术、文学家的创作。以西方文化背景,汲取、融进东方思想,叔本华应该是在通俗化方面的拓荒者。那片开拓地经过后来者的辛勤耕耘,在现、当代早已成就了一片广阔、丰沃的天然土壤,果实累累。



上图,是去年我们出游法国图卢兹回程时我的随手'车拍'。在接近法、比边界的地方。

---

不久前见到菲儿'读书写感'的建议,很赞。但因一直很忙只能在没登录的情况下浏览文城诸位的佳作。现在以读叔本华一文将对菲儿建议的赞付诸于行动。


刚刚读完今年文学诺奖获主韩江的代表作《素食者》,这是一本少有的内容深刻、表达洗炼,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作品…。应菲儿的建议推荐书的话我推荐它。

甫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hyang_wxc' 的评论 :

说庄子是‘悲观主义走向绝对和纯粹…’是说他对于世事的认识和他的拒绝参与,有与叔本华相近,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相对于他所在的基督教背景文化,或说从那个视角。就庄子本身来说,他的思想关注点,在个人的‘逍遥’、自由,(而非批判社会与人性的不可救药),就此说来庄子无疑是积极的。

实际上当叔本华谈到‘智慧者的不为世间烦恼所羁的人生’时也是积极的,也不属于悲观主义者。

老子的道‘无为而无不为’,确实如你所说,本质上是积极乐观的。我想,关于老、庄我们之间在看法上应该是一致的。

谢谢朋友的讨论,对我很有启发。一旦有空我定会去造访你链接给的博文。
dhyang_wxc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甫田' 的评论 :

well, 大陸教育一般認為老莊和佛教都是消極悲觀的。但他們是積極樂觀的,要把握(master)而且能夠把握那個終極、不能改變、最終不可知的人的存在的問題。老子講「無不為」之道,「逍遙遊」則本質上是人能達到的屬於人的終極自由的描述,而他們不講絕對自由——完全無意義的自相矛盾。所以蘇軾給莊子祠堂寫序,說莊子有助於孔子之道。錢穆寫莊子說,表面冷淡、卻以熱心為之。又講莊子的卮言如水,永流不盡,使後人解渴。

老子講,「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即便貪嗔癡,也不是棄物,那就非常積極樂觀了,可參見拙文《贪嗔痴》: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9209/202311/8338.html

甫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沈香好。谢谢你的谬赞。我这就去读你的《素食者》书评,很好奇你的看法。

祝秋安!
甫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hyang_wxc' 的评论 : 谢谢朋友有思维深度的留评。‘悲观主义者走向绝对和纯粹,就成了旁观主义者’一句引人思考:如此说来,庄子也即是走向绝对和纯粹的悲观主义式的旁观主义者啦。不用去深山,—-大隐隐于市,~~哈哈,相信修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可以的(当然战争状态除外)。心死则神活呀。

‘道可道,半道出家,—-出叔本华这样的哲学家’,说的好。

唔,我在文中说的‘知足常乐’是说出于生命意志生存需要时的状态(确实与‘旁观主义者’暂时无关),与无情的意志间厮杀比,我认为绝大多数人会更倾向于平稳而有希望的生活,这应该是大自然为维护自身平衡注入在人性中的节制意志欲望的天然素质,
而极端欲望者在现实中是少数病态。我认为叔本华在这方面的人性分析上虽也不无道理,但终究是走得有点儿远。但也许正因如此才更具现实的告诫意义。
甫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碧螺春珍珠奶茶' 的评论 : 是。相信这样的事肯定有不少人有过亲身体验,蒙圈至痛切。所以说叔本华的此书是对人有着相当实际的告诫意义的。好久不见碧螺春,谢谢留评参与讨论。
甫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菲儿,谢谢你的美评。 茶已备好~~

加缪‘局外人’中莫尔索的无意志,也是我这次读‘人生的智慧’时突然悟到的。我也曾写过一篇对《局外人》的评论博文,那时也仅注意到了莫尔索身处环境的荒谬,不自觉的以‘正常’人的视角为莫本人的荒谬开脱。谢谢你提起真凡博友写过《局外人》,一旦有空就会去造访。

‘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丰富,对身外之物的需求就越少,……对别人的看法也就不太会在乎‘ 没错,这也是叔本华的思想打动我的地方。不仅如此,他还说过’优质有禀赋者不社交‘,应该是给了所有读过他的书的,不喜欢社交且享受孤独者以莫大鼓舞。哈哈。

觉得是我应该抱歉发文这样迟。
歲月沈香 发表评论于
甫田好,好久不见!赞甫田好书评和对叔本华这本书有智慧的解析!有机会找来读。我刚刚也发了读《素食者》的心得。祝甫田秋安!
dhyang_wxc 发表评论于
好文。

悲觀主義者之所以悲觀,是看到了盲目樂觀的樂觀主義者的盲點。但悲觀主義者走向絕對和純粹,就成了旁觀主義者。旁觀主義者是個不穩定的點,即便在深山,生活總會找上你:退缩就回到悲觀,向前就又成樂觀——如「心死則神活」所講,跟「知足常樂」沒半點兒關係。

絕對和純粹的東西,必定會變——道可道,非常道。半道出家——出叔本華這樣的哲學家。:)
碧螺春珍珠奶茶 发表评论于
这本书有一句话大意是人品好的人往往从自己出发 高看别人品质 低估人心之恶,因而在社交生活中显得不聪明不世故而遭遇挫折。和中国古语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意思有相似之处。是一本常读常新引人深思的书。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沙发!甫田真是用心读书的人,感觉叔本华的书有点深奥,不太好读呢,你洋洋洒洒就写了这么一篇深刻的评。“事实上,如叔本华在书中也说,他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由意志所决定所赋予人的低级阴暗的一面,我们往往要靠禁欲、读书思考、禅定…等等,方可从意志的管控中超脱出来。”,非常认同。

“想想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的莫尔索,一个对一切都无所谓,甚至面对死刑判决没有求生的欲望、完全丧失了意志的人。木然的被荒谬的现实推着走。如果他能够在受到判决后在法律程序中据理抗争一下,在那个充斥着偶然性的系统里,扭转局面不是没可能的。如是,不就是一次对尊重生命的伸张吗?以这样凭着生存意志本能的抗争,世界或许能一点点变好。”,博友真凡也提到了《局外人》的书,甫田的诠释和理解很独到。

叔本华书中关于”人的自身“ “身外之物” “ 别人的看法” 这三者自己紧密关联的。有人说: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丰富,对身外之物的需求就越少,对别人的看法也就不太会在乎。有时候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哈哈哈。

《素食者》听说了,还没来得及仔细读呢,谢谢推荐!也谢谢甫田对活动的支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