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几乎总是穿着略微宽松的黑色西装,搭配少量的纯色宽领带,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给人的印象非常严肃(下图 WIRED)。他在尼苏达州长大,14岁前就记住了世界各国首都,35岁就当上了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顾问,并因工作关系去过了112个国家。这位罗德学者和耶鲁法学博士,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熟悉他的人称他是一位世界级的辩论家,常以优美的词藻讲话巧妙地回避他不喜欢的问题,颇有一些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风格。在沙利文的办公室里,有一件特殊的物品 - 藏在角落的书架上的一小块白色布料,中间绣着三支红色箭头,包裹在一个简单的方形框架中。
他曾经相信主流观点,即与中国大陆的自由贸易是播下世界和平与繁荣的种子。现在他改变了这种想法 – 北京使用美国的先进芯片为超级计算机提供动力,但这些超级计算机监视穆斯林少数民族,并训练人工智能系统以增强其军事能力。与此同时,中共武装部队扩大了在台海的军事演习。如果中共真打算入侵生产世界上大多数先进半导体的台湾,美国情报部门预测北京将在2027年时具备这种能力。北京入侵台湾将造成灾难性的芯片短缺,影响从智能手机到医疗设备再到武器的一切。同时,中国大陆政府毫不掩饰其取代美国成为科技超级大国的兴趣。沙利文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他/美国显然无法单打独斗的完成这一任务。虽然英伟达(Nvidia)等美国公司设计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芯片,但这些芯片(图形处理器)是在庞大且相互关联的全球供应链的基础上制造的 - 台积电制造芯片,但其大部分生产设备来自荷兰、日本和美国。美国已经开始阻止其最先进的芯片出口到中国大陆,但中国大陆仍能从其他地方购买制造芯片的机器。在长达数小时的时间里,沙利文与他的荷兰和日本同事坐在华盛顿特区布莱尔宫的一间会议室里,商讨了美、日、荷三国各自对华出口管制的具体事项,包括限制出口的物品种类,以及限制出口必须实施的时间(下图 ThePrint/CSIS/Telecom)。当他们离开时,他们已经达成了坚定的共识 - 沙利文绣着三支红色箭头的白色布料则提醒他们不这样做会付出的代价。包括沙利文本人在内的三国与会官员,从未公开谈论过他们在这次会议上讨论了什么,但不难看出沙利文把这件特定的物品放在展台上的目的 - 他打算在离任时会留在办公室的东西。
在奥巴马执政期间,沙利文以乐观、性格平和而闻名 - 在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为他举行的告别晚会上,担任她的副幕僚长的沙利文被冠以“阳光先生”的绰号(下图 TIME)。那时的他对“自由国际秩序”和开放市场抱着积极态度,认为政府最好对全球贸易采取不干预的态度 - 让看不见的手来决定。沙利文不认为川普政府时期是他自我反省、改变对自由贸易全球化态度的说法,但他确实以自己的方式处理了希拉里败选的问题。那段时间沙利文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平研究所、达特茅斯学院、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任职,就外交与国家安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采访和写作。这时沙利文意识到自己有一个盲点 - 他和华盛顿外交政策机构的其他成员未能有效地说明数十年来的全球化如何造福了普通美国人。或许更糟的是,他们未能真正认识到,全球化根本没能让普通民众受益。而且美国在向海外转移就业和产业的同时,也向中国大陆开放了敏感技术。沙利文这时发现,美国当初不应该向北京提供可用于核武器的计算机芯片。可不知何故,美国几届政府竟然忽视了常识,向潜在对手打开敏感技术之门。
沙利文也在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了一个新部门,专注于先进芯片、量子计算和其他尖端技术。如果美国要认真对待与中国大陆的竞争,那么国家安全委员会就需要有一个专门负责此事的团队,就像有专门负责反恐和气候变化的团队一样。否则,整个项目就有被其他危机吞噬的风险。因为这时阿富汗塔利班夺取了喀布尔的控制权,造成一起包括13名美国军人在内的183人死亡的自杀式爆炸事件。接着,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举行了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以及随后入侵乌克兰。这些事件/危机占据了沙利文每天相当多的时间,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沙利文的目光从未离开中国大陆。为了领导新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新兴技术办公室,他聘请了塔伦·查布拉 (Tarun Chhabra),这位前奥巴马政府国安委员会官员。查布拉在川普执政期间领导智库,撰写了有关美国及其盟友如何确保在与中国大陆日益增长的技术影响力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的文章。沙利文在办公室里有一块白板,上面写满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优先事项,不断会有新的优先事项取代旧的事项。但中国大陆一直在白板上,与北京的科技竞争是唯一从未在白板上消失的优先事项(下图 C-SPAN)。
荷兰和日本随后就公布了对出口(中国的)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全面控制,包括ASML的DUV机器和日本生产的近二十种工具。就在布莱尔宫美、荷、日三方会议几天后,沙利文来到了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商会,会晤印度国家安全顾问、有着“印度版詹姆斯·邦德” 绰号的阿吉特·多瓦尔(下图 JAGRANJOSH)。多瓦尔是一位留着小胡子的前间谍,年龄几乎是沙利文的两倍。这次会晤是要启动美国和印度之间新的科技伙伴关系。拜登正展开科技议程的第二步 – 在世界其他地方推广美国科技生态系统。印度被视为开拓新的美国科技生态系统的头号潜在客户,因为印、中之间存在领土纠纷,曾因边界争端发生武装冲突。没有别的国家比印度这个民主国家更适合与美国一道抵抗习领导的中国大陆对“统一”台湾的威胁了。于是,美印两国高级官员和顶尖科技高管坐在在商会巨大正方形的长桌旁在一起集思广益,探讨如何打破仍阻碍更紧密合作的旧贸易壁垒。沙利文鼓励大家大胆思考,说他想要“一份第一清单”。
在沙利文看来,美国需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力量/国家,全力以赴地对付头号竞争对手中国大陆。这其中也包括与越南政府建立技术合作伙伴关系,虽然这种合作几乎都意味着美国放弃一些原则。越南是世界上数字自由度最差的国家之一,其“防火竹墙”模仿了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审查制度,并且经常逮捕在网上反对政府的活动人士。即便如此,白宫与河内达成了一项新协议,帮助越南发展半导体生态系统。“杰克(沙利文)说:把技术摆上台面。让我们确保他们明白我们在5G和半导体领域可以一起做些什么,”现任副国务卿坎贝尔(Kurt Campbell)回忆说,他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期间曾帮助谈判越南伙伴关系。作为回报,越南同意越美关系升格至与越中和越俄一样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沙利文来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胜利。美国现在和俄罗斯和中国一样,成为越南“最亲密的朋友”了。
沙利文同样为微软与总部位于阿布扎比的人工智能巨头G42达成的15亿美元投资协议铺平了道路(下图 YouTube)。G42由沙利文的阿联酋同行担任董事长,据信其部分技术堆栈是建立在华为技术之上的。虽然白宫没有直接策划这笔交易,但沙利文明确表示,除非G42切断与中国的联系,否则不可能与任何美国公司达成交易。最后,阿布扎比接受了沙利文的条件。领导G42交易的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表示,他认为沙利文制定了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全面的技术和国家安全战略,该战略承认将世界新地区拉入美国轨道的重要性。“每个国家都有强烈的动机去赢得尽可能多的世界支持,”史密斯在谈到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竞争时说,“但除非你把你的技术带到你试图争取到的国家,否则你无法赢得世界支持。”但阿联酋在使用技术作为镇压工具方面的记录也很惨淡。沙利文承认,关于哪些国家属于美国阵营,存在着“健康的争论”。他说:“我们可以说:我们不会与除北约、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以外的任何国家合作。但如果真这样,你就放弃了世界上许多有能力、资源、能源和雄心的国家。”“我们不会拒绝与那些并非在所有问题上都认同我们的价值观的国家合作的机会。”
但是,面对美国限禁的北京并非束手无策,而是投资其本国的先进科技领域。华为手机芯片的突破,更加坚定了北京发展独立自主的供应链的决心。虽然北京在发展自主的供应链方面取得了进步,沙利文认为美国的行动只会让北京完成这一使命变得更加困难和昂贵。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基辛格早些时候估计,中芯国际等中国大陆芯片制造商生产的最强大的芯片与英特尔和英伟达正在研发的芯片之间存在“10年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出口管制。“这可能是整个拜登政府最大的成就之一,”专注于中国的领先情报公司Datenna董事总经理拉瑟 (Martijn Rasser) 表示。拉瑟表示,仅美国出口管制对中国大陆的影响“将持续数十年”。
沙利文对技术抱有一个理想主义的未来 - 美国可以开启一个以民主价值观为主导的进步时代。但封禁后中国华为取的技术突破,以及最新报道说中国小米的3纳米芯片流片成功显示,沙利文对美国领导的理想主义技术未来,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因为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动荡,美国技术领先优势在被不断蚕食 - 曾经的领先企业英特尔已经风光不再;一度在中国大陆叱咤风云的苹果iPhone,也开始丢失所占市场份额。
客观来说,要在四年时间内实现沙利文的目标根本不现实。问题是,下届政府内的国安顾问,还会继续执行沙利文拟定的政策目标吗。对此,沙利文认为拜登政府建立的与中国大陆的技术竞争政策不涉及政治和党派,“因此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美国外交政策的持久组成部分。”
或许,下届政府的对华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化。因为在竞选总统期间,副总统哈里斯表示,美中政策应该是“确保美国赢得21世纪的竞争”。如果川普赢了的话,也会在相当程度上继续推行沙利文的“小院高墙”的对华高技术围堵政策。毕竟,这是前川普政府2018年发动对华贸易战的演化升级。况且,沙利文在国际上开展的一些工作 - 无论是说服其他国家制定自己的出口管制,还是为跨国科技巨头之间的交易铺平道路 - 都有助于美国的对华高技术围堵政策。
不管下届政府如何行事,无论沙利文任满后的个人计划是什么,他都十分期待很可能会扮演的一个新角色:成为一位特别重要的国会议员配偶 - 他的妻子很可能赢得新罕布什尔州众议院席位(下图 DailyMail)。
参考资料
Lapowsky, I. (2024). The American who waged a tech war on China. WIRED. 链接 https://www.wired.com/story/jake-sullivan-china-tech-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