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只当淡淡如水

岁月留声,专属我自己的记忆,记住又如何?忘却又怎样?
打印 被阅读次数

A和B的友谊,如果保持淡淡如水,或许,她们现在仍然还可以是朋友。

  1. 相识
人到中年,想要重拾起年轻时没有机会发展的喜好,A,加入了当地的某个社团。以A的个性,只是想着圆一下年轻时的梦,也顺便丰富一下业余生活。

相对于毫无经验的A,B那时已经是社团里的“前辈”,在社团里混得风生水起,掌握着几份“话语权”。

A骨子里很“宅”,不太会主动“出击”,寻找朋友。却是难得,B很喜欢老实巴交、话也不多的A。B总是说,她自己的性格跟A很像,待人真诚,A总是笑着点头附和。

  1. 相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A和B走得越来越近,催化剂之一,是B跟社团中的其他一些人不很合拍。B喜欢给A打电话,诉说着她为社团付出的许许多多、林林总总,抱怨着某些人对她的不感恩、不够重视。每当这个时候,A除了提供聆听的耳朵,也会劝慰她,附和她,为她分析每个人的性格、事件前后的可能因果。在社团里,B对A也的确惺惺相惜、照顾有加。

慢慢的,A对B也打开了心扉,会跟B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开心或者不开心、快乐或者不如意。她们常常一打电话,就会聊上一个多小时。挂上电话,A觉得B就是她的闺蜜知己,是比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还更亲近的异姓姐妹。

A以为,她和B会是一辈子的好朋友。。。

  1. 裂痕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A突然后知后觉地发现,B对她的态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一起在社团的时候,没有了以前眼神相对时的默契,取而代之的,是冷淡和距离。还有几次,B会在不同的场合,用不慎友好的语气“呛”A。这委实让A在感到受伤的同时,又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是有什么误会?是自己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得罪了B?

A本性是个怕直面冲突的人,但是她又不想轻易失去这么多年、亲如姐妹的好朋友。终于,A鼓足了勇气,询问B,自己的感受是否正确,还是自己多心。没想到,B居然承认了。

“为什么呢”?A愈发困惑,实在是想不出自己做错了什么。

在B欲说还休的支支吾吾中,A终于勉强拼凑出B态度转变的大概前因后果:B为社团做了一些事情,大家都在说赞美和谢谢,而A并没有像B期待的那样,给予B足够的称赞和支持。

虽然A再三跟B解释,自己实在是个少言寡语的人,而且特别不喜欢在人多的时候说场面上的客套话;虽然B也表示了理解;虽然她们努力装作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但A和B都感觉到,她们再也回去不像从前那般的亲密无间。

  1. 决裂
有了裂痕,掰开,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因为一些缘由,B还是离开了社团。A与B接触的机会也就变少了。有几次在其他场合碰见,A努力装作像从前一样的亲近,但B掩饰不住的疏离,一次又一次地提醒A面对现实。

最后一次,在一个公共场合,对于再次试图拉近关系的A,B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拒绝和推诿,终于让A也放下了对B的任何幻想。A自嘲说,这段已然变成鸡肋的友谊,就像一个憋了很久的屁,其实,放了,也就放下了。汗

  1. 后记
说不受伤,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曾经情同姐妹的亲密好友。

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A都在自我反省,患得患失地试图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B离开社团的时候,为了显示对这份友谊的忠诚,自己也应该离开?是不是在B离开社团之后,自己应该常常给B打电话以保持亲近?是不是在这段友谊中,自己的寡言少语,没有给B足够的“友谊安全感”?是不是这个。。。?是不是那个。。。?

最终,A终于想明白了:友谊,只当淡淡如水。当两个人过于亲近的时候,总是会对另外一方有高于普通朋友的期望值。B对A有期望,同时,A对B也有期望。当互相达不到彼此的期望值的时候,作为普通人,失望是正常的、想要借以抽离而避免更多的失望,也是正常的。能有机会同行一段人生旅程,享受其中的快乐,是祝福、也是缘分。时间、时机到了,不再做朋友,也是祝福、也是缘尽。

后悔这段走到尽头的友谊吗?当然不!毕竟还有很多一起经历的快乐美好时光,不会被抹去。

“下段友谊,保持淡淡如水就好”,A暗暗告诫自己。且看她如何行。嘻嘻

硅谷工匠 发表评论于
Very true! no one cares. if you want people to care, then bring them money :-)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挺让人感慨的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