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和毕业后,我曾在北京居住经年。去国至今,每次回京小住,总是来去匆匆,难得静下心来慢慢欣赏这座皇城古都。现将十多年来随手拍摄和写下的图片文字汇聚于此,留作一个念想。左:明清两代及北洋时期的国家天文台 —— 古天象台上的“赤道经纬仪”,康熙八年至十二年间(1669-1673)由比利时来华传教士南怀仁监制。整个观测部分由三个大环和一根轴承组成,即外面的“子午环”、中间的“赤道环”、里面的“赤经环”,以及“极轴”,主要用来侦测太阳时和天体的赤经、赤纬。右:528米的北京新地标建筑——中信集团总部大楼“中国尊”,2019年11月竣工,重新定义了城市天际线。大楼呈双曲线外形,设计灵感来自中国青铜器时代的盛酒礼器“尊”。
回眸帝都,辉煌霸气,六百年皇城,最爱天坛。天坛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是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祭祀建筑群,1998年作为“北京皇家祭坛”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天坛集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处处寓意“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美丽的蓝色琉璃瓦,象征 “天”的至高无上。满园苍松翠柏,表述天人和谐。鎏金宝顶三重檐攒尖顶的祈年殿位于三层的祈谷坛上,气势恢宏,仅用沉香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没用一颗钉子。皇乾殿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家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庑殿顶即使在京城都不多见。自称 “天子”的皇上,在祭天日和祈谷日时,也只能和大臣们分走砖砌甬道丹陛桥上的 “御道”和“王道”,而将当中的“神道”留给上天。
在故都寻找童年记忆:故宫角楼、神武门、北海白塔、堆云积翠桥 …… ,轻霾下的朦胧美,颇有老电影《早春二月》的意境。 故宫紫禁城是明清两朝二十四位帝王的皇宫,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至十八年间(1406-1420),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型建筑,1987年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次还是90年代末带孩子们去的故宫博物院。北海公园始建于宋辽金时代,是世界上现存建园时间最早的皇家园林,1961年北海及团城成为第一批国重文保。北海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公园,至今还保留着三岁时在太液池边和九龙壁前的照片,就像《让我们荡起双桨》歌中唱的:“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那时每次去北京一定要去北海,可惜1970年代关门七八年之久。颐和园虽然更大,但由于在西郊,当年去一趟还是不容易的。
北海公园琼华岛中心最高点的白塔是一座藏式喇嘛塔,建于清顺治八年 (1651)。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经笃信佛教顺治帝恩准建起了白塔并重修永安寺。白塔高35.9 米,坐北朝南,上圆下方,为须弥山座式,覆钵式塔身,塔顶设有宝盖和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塔内放有一个9两重的纯金舍利盒,供奉释迦牟尼佛牙1颗、舍利子18粒。塔前小殿善因殿中原来供奉铜质镏金的大威德金刚佛像,传说是文殊菩萨化身,但佛像已被毁。沿中轴线下山抵达黄绿两色琉璃瓦歇山顶的喇嘛庙永安寺,是中国汉藏佛教在清代融合的开始,左下图是永安寺的法轮殿。
元代积水潭包括如今的什刹海、后海和西海一带,是2014年UNESCO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码头,来自全国的货物在积水潭码头集散。这里曾经商船云集、千帆竞泊、舳舻蔽水,是元大都城内最繁华的地方、最美丽的景区,宛如江南秦淮河。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万宁桥桥闸一体,是积水潭的东口控制闸及大运河漕船进入积水潭码头的最后一道关卡。蒙语中称湖为“海”,川藏高原的堰塞湖也称为“海子”。帝都有西、南、北、中海,独缺东海。无意中发现西海,以前从没来过,与热闹的什刹海相比,西海游人不多,喜欢这种不经意间的遇见。通惠河水利工程是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开浚修建的漕运河道,自昌平县引白浮翁山河水,经积水潭入北运河,图片依次为通惠河上游、西海湿地公园景致、什刹海金锭桥和万宁桥。
今天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入选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因此有了八项世界遗产。纵贯南北的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与天坛、故宫、大运河三个世界文化遗产相交,承载了古都的文脉,留住了老北京的乡愁。图片依次为中轴线上从南到北的几座古建筑,都是多次被毁重建: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的正阳门是明清北京城内九门现存唯一的一座城楼,左上图的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右上图的天安门原为明清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是全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地方。1986年的十一曾到广场看花,这张照片是十年前拍的,现在的广场不是想进就能进的了。下方二图的鼓楼和钟楼位于积水潭北岸,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 “豆汁儿焦圈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描述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城。
雍和宫是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原为雍亲王府。由于出了雍正、乾隆二位皇帝,成为“龙潜福地”,雍和宫的殿宇改为与紫禁城同等规格的黄瓦红墙。左上图是雍和门殿前的八角碑亭,东侧亭内碑刻满、汉文,西侧亭内碑刻藏、蒙文的乾隆御笔《雍和宫碑文》,说明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的缘起。与一般大雄宝殿中的空间三世佛不同,右上图的七间五单檐庑殿顶主殿供奉时间三世佛,即中央现在世释加牟尼佛、左侧过去世燃灯佛、右侧未来世弥勒佛。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意为宇宙无时无处不有佛。左下图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黄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的法轮殿,供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顶部是藏族传统鎏金宝塔。右下图是三层重檐歇山顶的万福阁,雍和宫寺庙建筑群北端最高的建筑,其三座楼阁宛如仙宫楼阙,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飞阁复道的仅存实例。
老北京西城的几处古迹:左上图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花教)寺院——妙应寺,俗称白塔寺,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完工,寺内至元十六年(1279)建成的覆钵式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1961年第一批国重文保。右上图是初创于金代的弘慈广济寺,元朝末年毁于战火,明天顺初年重建,现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左下图是英国伦敦会于1863年创建的缸瓦市堂,北京现存最早的基督教堂。右下图是位于宫门口二条胡同19号的鲁迅在京最后一处住所,前院他的卧室兼工作室——著名的 “老虎尾巴”以及他亲手种植的两棵白丁香树。后院的两棵枣树已不是他笔下的 “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而是后人补种的,广济寺和鲁迅故居均为2006年第六批????国重文保。
2018年秋天,小朋友带我们雨中游清华园。始建于1762年的工字厅是清华大学的源头,乾隆帝将此处赐予皇五子淳亲王,皇四子咸丰即位后借用康熙题词,将工字厅命名为 “清华园”并御笔亲题匾额。园中之园 “水木清华”正廊原为工字厅后厦,康熙御笔典出晋朝谢混诗: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朱柱上是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清华二校门是一座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始建于1909年,1966年被推倒砸毁,1991年在校友捐助下重建。青砖红瓦德国古典风格的清华学堂建于1909-1912年间,并于1916年向东扩建,大门正额的 “清华学堂”四字及二校门门额的 “清华园”都是晚清军机大臣那桐题写的。
左上图是水木清华荷花池旁的朱自清塑像,朱自清名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其实在近春园。在他的笔下,疏影横斜、月色如水、清波脉脉、荷叶田田,而深秋的残荷又别有一番风味。其余三图是清华艺博和美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景致,右上:童年印象中的工美老校门,光华路的工美原址现在已变成CBD的摩天大楼。左下:复合材料雕塑“磁力”将不可见的磁场可视化,方圆同构、刚柔并济、虚实相生,令人想起麦克斯韦尔的电磁场方程。右下:艺博大门前的雕塑“莲说”,中式意境的不锈钢莲蓬在特定水境中营造出实与幻、静和动、硬与柔等和谐关系,可谓现代版的“荷塘月色”。记得世纪初来清华游玩时,校门可以自由出入,如今门禁极严。
进入新世纪以来,古老北京成为国(境)外建筑师的秀场,现代后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亮相,北京人给它们取了各种绰号。最具争议的央视总部大楼主楼俗称“大裤衩”,由两栋分别为52层234米高和44层194米高的塔楼组成,在162米高空由大跨度外伸的钢结构大悬臂相交对接,荷兰建筑师Rem Koolhaas和德国建筑师Ole Scheeren设计,2012年完工。国家大剧院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由法国建筑师Paul Andreu设计,2007年底启用,被戏称为“巨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赛场 —— 国家体育场俗称 “鸟巢”,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的传统陶器和篮子编织,由瑞士Herzog & de Meuron建筑事务所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2016年建成的三里屯通盈中心洲际酒店是香港郑中设计事务所的作品,运用建筑外立面六边形钻石的切割及光泽的特点来塑造空间。
花费12年才磨出来的“慢建筑”—— 侨福芳草地大厦,即使在雾霾天也给人以随意、自在的感觉。据说大厦的设计理念受到中国园林的启发,在巨大穹顶庇护下城市与人类悄然和解。这一带其实是从小就熟悉的地方,现在却完全变了模样。侨福芳草地的一大特色是陈列了多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达利亲手制作的40 余件雕塑,左上图是他的多重图像作品《龙、天鹅、象》。这里据称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达利真品收藏地之一,可能是“北京最具艺术范的商业空间”。“为什么牛们在天上飞?因为有人在地下吹”,这是以前听过的一个段子,觉得与右上图的雕塑很搭。股神巴菲特还有一句尽人皆知的名言:“台风来时,猪都可以在天上飞”。左下图 “看见幸福”的小飞猪十分宠萌治愈,真是一个“天牛(猪)行空” 的地方。
郁达夫在散文《北平的四季》中这样写道:“统观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的特别的好处;冬天是室内饮食奄息的时期,秋天是郊外走马调鹰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绿,夏天饱受清凉。至于各节各季,正当移换中的一段时间哩,又是别一种情趣,是一种两不相连,而又两都相合的中间风味,如雍和宫的打鬼,净业庵的放灯,丰台的看芍药,万牲园的寻梅花之类。”而他最赞的,则是《故都的秋》中“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轻纱曼舞,大妈最后的诗意;长枪短炮,大爷最后的倔强。大妈多结伴,大爷全放单,皇城根下的滋润 —— 爱谁谁。想起王朔金句:“谁没年轻过,但你老过吗?”致同龄人已逝的青春!
2018年深秋时节,登上京郊密云的司马台长城。这段长城横亘东西,专为守卫古北口而建,以险、密、齐、巧、全五大特点著称于世。《密云县志》这样描述: “京师北控边塞,顺天所属以松亭、古北口、居庸三关为总要,而古北为尤冲”。司马台长城拖着残迹斑斑的躯体,随着刀锋般的山脊奔驰,仿佛从千年边关古战场中走来。康熙有诗赞曰: “长林曲抱千溪水,小径斜通万仞山。地扼襟喉趋溯漠,天留锁钥枕雄关。”长城脚下的古北水镇依托司马台遗留的历史军事文化,具有精致的江南水乡风情。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乡,哪里是故土?哪里是他乡?郁达夫以这段话结束《北平的四季》: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深以为然。
相关博文链接:2024年春天的回国见闻(四)—— 京师的年轮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406/10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