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薄伽梵歌

品茶闲聊,分享知识,心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最近好好读了《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和朋友们分享一些心得。《薄伽梵歌》源自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的部分章节,因其阐述了印度教的核心理念而被誉为印度教的圣经。它是以上古般度族(Pandava)和俱卢族(Kauravas)之间的俱卢之战为背景,讲述了般度五子之一的武士阿周那(Arjuna)和天神黑天(Krishna) 在战争前的一段对话。而这里的黑天则是宇宙之神毗湿奴(Vishnu)的化身。 我们知道印度教有三大天神。梵天(Brahman) 简称梵,主管的是创造,因此也被誉为创造之神和至上之灵。湿婆(Shiva) 主管毁灭,而毗湿奴(Vishnu)是致力于维护这个世界,是宇宙与生命的守护之神,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段对话呢? 原因是阿周那在俱卢之野汇战前看到敌方队伍中有自己曾经的老师甚至亲人,而因此心生悲悯,不忍杀戮。黑天神为改变他的想法便向他讲述了《薄伽梵歌》也就神之颂歌的意思。 主要的意思是让阿周那了解宇宙和生命的本质,从而让他放下心里的包袱,勇于承担武士的职责——为神而进行正义之战,建立和平、秩序和正法。 

那么,宇宙和生命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总结起来就是世间没有生死,灵魂不生不灭。 我们的生命只是灵魂的短暂存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生命为虚,灵为实。人生命的形成是灵和肉体的结合。灵魂或意识在这里也被称为原人(Self 或Atman),而身体、心意和感官的物质存在称为原质。原质本身有三种属性(原质三德):善性、忧性和暗性,分别是善良无私、冲动自私和邪恶愚昧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天性,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生命的意义在于通过灵性的实践而脱离轮回。

《薄伽梵歌》把生命的过程分为了三步:业瑜伽(Karma Yoga)、智瑜伽和信瑜伽。业瑜伽也称为行动瑜伽,是灵性的实践,是指在无私地完成自然职责(Selfless Action)中汲取快乐。 灵性的实践就是我们通常听到消业(Karma)的过程。业在这里指人的“欲望”、“嫉妒”和“贪婪”的恶念与恶行。如何摆脱业并达到脱离轮回呢? 黑天在这里告诉阿周那,方法就是要努力地为神工作,不带私心而且不计较最终的结果。这听起来是不是和‘’尽人事以听天命“,以及基督教里 “荣耀主” (Glory to the Lord) 的信条很接近呢?

智瑜伽是用心意和智慧理解生活从而可以抛弃好恶和执着,进而达到绝对平静的状态。 印度教称我们要理解的控制、支撑和维系创造物和世界秩序的永恒之法为“达摩”(Dharma)。智瑜伽包括三个步骤: 履行职责赚取财富, 获得物质和感官享受和最终解脱。 在这里,强调在获得物质和感官享受时需要保持节制和无私。有趣的是这里提到的先看过后看破的的概念。因此,享受生活并没有什么问题。

信瑜伽就是笃信天神达到“梵我同一”(或天人合一)并可以平等的看待众生。所谓万物有灵(Panentheism),应该敬畏和尊敬每一份存在包括自然界的飞鸟走兽、花草虫鱼,甚至生活中的衣食用度。 

总结地说,《薄家梵歌》讨论的是宇宙和生命本质的问题,也是回答了让很多人百思不解的终极困惑,包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如今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纷繁多样,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各种宗教接近殊路同归的情况——当理解是基于世界有至上之神或自然的存在,那么人的行为和努力就是为之服务和摆脱自我与自私的过程。 我们通常看到的“灵修”就是达到这个境界的过程。 欢迎交流指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