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急就章(59)

滿清晚期官場腐敗程度極深極廣,唯然如此,但華夏民族的道德係統並未因政權輪替,外族統治而斷絶。滿清八旗在入統中原後不但並未將關外的文化、道德、統馭之術搬入關内,反而全盘接收了中原的原有體係,從而在武力占領,血腥屠殺的基礎上,承繼明朝以“大清”、“大清國”及“大清帝國”的名號存活了二百六十多年。滿清一朝以儒家文化爲精神支柱的道統觀念雖然在官場中逐漸衰落,但在士大夫階層仍是一直有著極大的教化及約束功效,詹天佑就是一個例子。

詹天佑生逢其時,有幸成爲滿清被迫無奈睜眼看世界付諸行動的一份子,在一八七二年以首批官派赴美的幼童之一,在美國完成了小學、中學並在耶魯修讀完土木工程與鐵路專業。詹天佑的特殊點還在於,當滿清政府因留學生“習染西洋風氣”而全數招回時,他已經取得了學位。詹天佑可謂是爲華夏鐵路貢獻了畢生精力與心血,但我佩服他的不僅僅是他在中國鐵路或工程史上的成就,還包括他把傳統的道德觀與西洋近現代的科技揉合在一起的士人風範。如其言曰:“楊震四知之説,陽明良知之談,乃道德最精之義,為吾人必守之箴。即凡做一事,無論人言之是非,先求己心之安泰。必須以事業為前提。訴良心而無怍,方可坦然行之,以為規範。”他説到且做到了。

世人多知道的是詹天佑修鐵路,但少有人提到在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之前,華夏大地上已經建成了近二十條鐵路,而且無一不是由外國工程師主導的,也就是那時鐵路在中原早已不是新鮮事務了。實則他更值得記住和紀念的事要遠遠大於修造鐵路的意義。首先是他對工程倫理的注重及提倡,“發逹工程事業,俾得利用厚生,增進社會之幸福”,他顯明的指出“工程”以豐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幸福爲目標。這是與滿清及其後的中原統治者以富國強兵爲目的而採用科學技術是截然不同的理念。其次是對工程從業人員的培養及選用與朝廷的方針是涇渭分明,他在一九一0年制定的選拔各級工程技術人員的《京張張綏酌訂昇轉工程司品格程度章程》中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從品德、纪律與能力等各方面的對工程技術人員的評定條件,而且當時就爲很多工程會辦所照單采用;在《敬告青年工學家》一文中,他以修業(精研學術以資發明)、進德(崇尚道德而高人格)、守規(循序以進、毋越範圍)、處事(籌劃須詳、臨事以慎)對青年工程人才忠告以立身之要則,就今天而言這仍然是我們所需要加強之品德。第三,他最早創立廣東中華工程師會,後于一九一三年受顔德慶在上海成立的“中華工學會”及徐文泂發起的“中華鐵路路工同人共濟會”之邀,合而組建中華工程師會,詹天佑爲會長,會名“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就是詹天佑所定。還有值得一提的是顔德慶、徐文泂都是詹天佑在修建京張鐵路時的馬前卒、得力幹將,可見詹天佑在培養後進上的盡心與努力。這是中國工程專業從業人員,也旣中國工程師的第一個組織,並得到民國政府内務部等各大部的批准,從此華夏大地開始從政府以至民間都開始正視中國自己的工程技術人才。這個組織相當於中國的第一個工程院。第四、這個組織的建立並非是一個山頭或帮派的組成,實際上它所起的作用不是簡簡單單的幾行字就能囊括的。比如它提出的宗旨中有“統一工程營造”、“發逹工程事業”及“日新工程學術”,都是今天政府相關職責部門所擔之務;該會出版會刊,這個會刊的第一、二期爲《中華工程師會報告》,從第三期起更名爲《中華工程師會報》。辦刊宗旨爲“交換智識、灌輸學術”,“以研究學術爲第一要義”,“欲收廣益集思之效”。該刊對近代華夏本土工程師羣體的成長造福非淺,惜今天被後人棄之如土了。當時的工程技術從業者幾乎都是在外語環境中培訓出來的,不是在外國學習就是在以外籍教員爲主導的國内學堂裡上學,如此一來在工程界使用的技術用語的漢譯就成爲了汪洋一片。這樣不僅使工程用語各行其事,而且給技術交流及培養後進造成了很大的困撓。詹天佑爲此著作了《鐵路名詞表》和《新編華英工學字彙》,憑其深厚的學術修養及卓著的名譽,對統一工程譯語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這些詞語在今天的華人圈中仍有相當普遍的使用率,只不過在漢字簡化的大陆,因爲政治及人治的環境所困,這幾十年“創造”出了相當多的不同於大陆以外的詞彙,因此大大增加了中國新一代工程就業人員閲讀前代及境外出版的漢語工程書籍的難度,不可謂不悲哉。在我年輕時經常見到報紙及出版物上表彰某“模範”人物在工厰搞了某某革新,實則這根本不新,很多都是前人早就已經解决了的問題,而且從後來改革開放所見,那些所謂的革新創新是早就落伍的東西了。前人及旁人早就已經走出了路,有路你不走,有橋你不過,偏要摸著石頭過河。對這種人説他什麼好呢?因爲説他們傻或蠢都使這倆個漢字受到了極大的侮辱。

談及詹天佑先生所著之《新編華英工學字彙》就不能不使人對他的品格充滿敬意。在民國四年三月出版的這個著作的第125頁有一個詞爲Janney coupler。人們多有譯爲詹氏車鈎、鄭氏車鈎、姜妮車鈎等,這是由美國人Eli Hamilton Janney於一八七三年發明並取得專利的創新技術産品,英文名爲knuckle coupler。此發明一直在美國及加拿大應用並替代了原來的連桿銷釘耦和器技術(Link and pin coupler),後來此技術擴展到墨西哥、巴西、日本等國。是詹天佑第一個把它引入到中國並運用於他主持的工程中,因此在當時有些人認爲這是詹天佑的創造,民間亦多以詹氏車鈎稱呼它。詹天佑本人也知此事,還曾多次解釋原由。在編定這本字彙時他爲避開被誤解成發明人,特把此譯名定爲鄭氏車鈎。以文字書寫下來,心底無私不言而明,實爲我輩之楷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