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海外生活(十三)我们师生通过《文学城》联系上了
2021年7月15日,华中师大一附中的一位1987届的学生Octaves,在《文学城》我的博文后面留言,要加我的微信。我以为她有什么事情,马上就同意了。她急忙回复:“没有没有什么事,就是晓沁昨天又在《文学城》看到了您的新文章,转给我们大家,我们都回忆起以前的事了。我是87年高中毕业的,您是教过我们初中班的语文老师,杨德胜老师是班主任。”
“不知道你们看的哪一篇?”
“闲话人生(147)《共洗黑白相片,说人生之瞬间》”
“哦!你们班初中有个女同学叫米XX的吧?”
“是啊,我就是米XX呀!”
没有想到,我们师生通过《文学城》一篇回忆母校往事的博文联系上了。
一晃40年了!她是我刚调回母校,只教了一年的学生。
1981年秋季开学,袁福老校长为了栽培我,让我与刘友三老师在同一个年级执教,刘老教中央教科所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我教一个普通班,让我跟刘老师一起备课,把我的课排在刘老师的后面,以便听课,跟班学习。
(我与恩师刘友三老师在母校合影)
其实,我教的这个班的学生一点也不“普通”。他们聪明好学,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一次讲“知识短文:《概括叙述》”,全篇尽是讲抽象的道理,而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如果按书上讲的话,显然不太适合。备课时,想到以前读书记下的一篇“随笔”《书犬马事》,正好说明“概括叙述”。于是,我就讲这个故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故事一讲完,当我问大家,欧阳公是怎样“概括叙述”的呢?马上就有一男生举手要求回答:“逸马杀犬于道”。原来他以前曾看过这个故事。
课堂上积极大胆发言是这个班突出的特点。1981年12月21日我的《教学后记》有这样的记录:“找二班的米XX同学个别谈话,要她小结一下19号上课回答问题的经过。”
最难忘的是1982年3月11日,袁校长开学初就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决定由语文组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大型公开课。这也是华中师大一附中建校以来第一次,全校各学科的老师、各级领导,还特地请前华中师大一附中副校长、当时在华师大教育系工作的肖宗六教授来听课评课。
我们语文教研组组长吴六林、特级教师陈治平、恩师刘友三研究决定让我来完成这个任务。为了保证既要上好公开课,又不弄虚作假,真实反映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况。确定公开课讲《荔枝蜜》这一课之后,初一备课组刘友三、詹恩平、甘晓星三位老师认真讨论研究了我的教案,提了一些补充意见,基本认可。刘友三老师最后建议,为了保证圆满完成任务,提前一周先在他执教的实验班试教,请我们组的老师们听课后,再根据试教情况,修正教案。
试教后,刘老师非常高兴地说,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紧凑完整,“无懈可击”,小毛病有两个:第一,讲第一部分太啰嗦,还要简单,点明即可;第二,语言要简练,多让学生活动,让他们多读。一定要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其他听课的老师们也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刘老师特别嘱咐我,从现在开始到那天走上讲台之前,经常把这节课在脑海里“过过电影”,一定要卡好每一个教学程序的时间,记住“该讲的一句不少,不该讲的半句嫌多”!
3月11日下午的大型公开课结束了,基本上完成了任务。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成绩,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使我受益非浅。肖宗六教授的评课发言更是发人深思。他勉励我要虚心听取老教师的意见,不断争取进步。
第二天早上,我在班上检讨昨天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然而,学生最关心的却是老师们的评价。一定要我告诉他们,听课领导与老师们的评价如何。我只好对他们说,大家充分肯定了这节课是成功的。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支持与配合,鼓励他们对教学提出不同意见。这时,李XX同学又要求发言,她站起来,说:“我认为昨天在课堂上发表的意见没有问题,……”我立即肯定她敢于坚持自己见解的勇气,同时启发她认真分析一下课文,理一理作者的思路。她说下课后一定要再认真分析文章的思路。多么可爱的学生啊,可我昨天却没有及时肯定她的优点。老师们在评议会上对此提出了批评。我虚心接受,并在今天课堂上表扬了她,弥补昨天的过失。这也表明我在一些教学原则问题上与优秀教师相差甚远。还要努力啊!
四十年前那节大型公开课令我终生难忘,而李XX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2020年9月25日在母校校友群一次群聊时,李XX与我联系上了,才知道她刚刚结束在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的工作回到上海。遗憾的是我们在网上相遇晚了一步,不然我们可以相聚在纽约。她现在是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疫情之前应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来帮哥大处理一份民国时期的档案。高兴的是我们从此经常微信联系,师生情谊与日俱增。
这次一听米XX自报家门之后,我立即回复:“太好了!我和聂老师一直忘不了你爸爸帮聂老师看病啊!你现在在哪里?你爸爸妈妈都还好吧?”
米XX马上回复“我爸妈在武汉,年纪大了,能照顾自己已是谢天谢地。我在Nashville, Tennessee。
“我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开学就上大学四年级,双胞胎兄弟老二和老三开学读十年级。
“跟您联系上以后,我周末马上就告诉了我爸妈,他们都清楚地记得当年的事。
“其实看了您写的那些文章,我真是感慨良多。记得以前您对我们说过,希望以后见到你们的时候,你们都能交给我几大本厚厚的日记。您自己是以身作则做到了,这里面都是岁月的沉淀。别的同学做到没有,我不知道,至少我知道李XX做到了,很可惜我没有做到。”
当我把她的这段话截屏转给李XX时,她说:“XX是很能干的,她是同学里比较早地拿到博士学位的呢,还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不起!”
如李XX所言,米XX确实了不起。我们听她自己说吧:
如我爸妈之愿,我成为了一个理科生,高考后,进了当时生物专业全国三强之一的武大生物系。后来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念的博士,然后再到现在的范德堡大学做博士后,并且来到后来的高通量筛选中心实验室工作至今。时间的力量是巨大的,工作中日积月累的成就感也使我对科研专业兴趣日增,从开始的不情不愿,到现在的自信自如。但一个人内心的真爱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而只会变一个形式表现出来。我想我是无形当中影响到了我的女儿,她现在大学本科的专业是历史,副修英语和日语。
“生活匆忙,兼之身在异国他乡,接触母语的机会骤减,尤其是精致的母语。直到大约十年前,网络还没有超级发达到可以轻易获取高质量的汉语资料。我第一次收听《百家讲坛》的时候,一边开车一边流泪,痛心的是那些稍微讲究一点的词汇,听起来已经那么的遥远和陌生了。(她当时还不知道,主讲《品三国》的易中天是母校65届的校友。)
(2023年11月30日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南湖厅“与易中天合影)
“再后来QQ和微信使我和国内的亲朋好友联系增多了不少,交流的层面也从吃喝拉撒睡上升了一点点。孩子稍稍大了一点也算个因素吧,我有了一点点偷闲的可能,来反思和偶尔记录我的生活。但是我仍然没有时间写稍微长篇的东西。懒人无敌,我找到了最省事的记录形式——诗歌。
“我把它们大部分都放在朋友圈里,配几个照片,看图说话,绝大多数是孩子们的生活点滴,而且我只记录闪光点。不高兴的事不值得记住。疫情一年多,几乎没记新的,没啥好事发生。现在希望慢慢恢复。”
我立即回复:“我非常高兴看到你的详实而精彩地回复!文字功底非常好!我先收藏了!再慢慢品味吧!谢谢你和你爸爸妈妈一直还记得我!”
感恩现代科技!让我们师生40年后再相遇。
【附录】闲话人生(147)共洗黑白相片,说人生之瞬间
近几天,看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叛逆者》,女儿告诉我,主角朱一龙是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校友,因此特别关注他的演出。昨天晚上,看到朱一龙主演的林楠笙洗黑白相片的情节,立即想起我们在母校自己洗黑白相片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华中师大一附中是湖北省著名的省重点中学,省内外许多学校的老师,不仅常来听课学习,而且听完课后,还婉转索要我们自己出的期中期末的各科考试题。时任校长抓住这个商机,开始在校办工厂印制试卷和高考复习资料公开出售,参与命题和编写复习资料的老师,都可以获得些许稿费,各教研组还有少许利润提成。后来,湖北省教育出版社来找我们语文组约稿,要求按人民教育出版社各年级的语文课本对应编写《语文备课手册》。语文老师赚稿费,语文组集体公益金也因此越来越丰厚,不仅每年组织全组老师外出春游、秋游,吃住全免,而且组里还购买了照相机、洗相全套设备及相关耗材。每次活动回校以后,就组织几位热心的中青年老师到办公室洗相片。
当时,经常参加洗相的有孙老师、詹老师、甘老师和我。
小甘老师是华师大中文系毕业分到一附中来的,也是学生们公认的非常漂亮的优秀老师!
小甘是快乐的天使,她总是一脸微笑,皮肤白皙,年轻漂亮,我们语文组的老教师都亲切地喊她“小心肝(甘)”,同龄人更是以她为中心,茶余饭后聚在一起谈笑风生,那就不止语文组的老师了,其他组的许多年轻老师也过来凑热闹。
小甘是一个热心公益的人。她当年是我们语文组的工会小组长,每逢节假日要为大家“谋福利”,那个年代,就是买点水果呀什么的,买回来按人头分配好,耐心细致,不厌其烦。每年语文组春游、秋游、年底语文组老师联欢等,她是组织者兼主持人,大家都乐意听她指挥,服她管。每次活动都是热热闹闹、快快活活,春游也好秋游也好,不论去哪里,都是乘兴而去,欢快而归。
她组织大家在活动中摄影,留下许多幸福美好的回忆。回到学校,她和我,还有孙明理、詹恩平几个人,连夜或另找一个周末的晚上,把所有的照片都冲洗出来。
我刚调回母校时,从初一年级教起,而且,时任袁校长指定刘友三老师负责指导我,于是与詹老师、甘老师,四个人同在一个办公室备课。詹老师当班主任,上自己一个班的语文课。
詹老师住在校外,每天带着女儿早早就到教室“早读”,她爱自己的女儿,更爱自己的学生,她关心女儿的学习,更关心学生的各科学习。不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工作,她总是力争做的最好!她与小甘老师不仅经常在一起切磋教学,更是无话不谈的闺蜜。詹老师也是一位非常热心公益的人,有一次,现在也记不清是给语文组做窗帘呢,还是做过元旦用的桌布,她与小甘一起去商店选购布料,回来到我家裁剪、缝纫。从进门开始,两个人一边忙活,一边不停地为年级刚发生的一件事争论不休。我真的好佩服詹老师,她眼看着手里的活,嘴说着要说的事,还听着小甘的辩驳,立即说出自己的看法!每次。她来参加洗相片,一定与小甘有说不完的活,从头到尾都是她们俩说话的声音在办公室里回响,热闹非凡,却不耽误手里的活。
如果哪次她没有时间来洗相,我们两男一女就不那么热闹了。三个人一边洗相片,一边谈笑也一定是与相片相关的话题。
当时,孙老师是比小甘先来学校一二年的青年教师,是一位非常好学而做事认真细致的年轻人。也是每次洗相的主要技术的操作者,办公室布置成暗室、红色光线的光源、药水的配制等等,所有细微末节的事情,都是他去提前准备好。
每次洗相片必备的物件多达十几个,孙老师总是一件不落,为我们准备好了。
如:启盖器(用于开启35毫米胶片暗盒)、罐头剪、显影液、定影液、三个容器,用于盛放显影液,定影液、清洗剂或水洗促进剂、重的及轻的胶片夹子、塑料漏斗和底片归档用信封或底片袋等等。
我们都到了之后,在孙老师的亲自指挥下,各司其责开始工作。
特别是第一次在暗房工作,能学习更多的摄影知识,自己可以直接控制影象制作全过程的每一步骤;有可能调整标准冲洗工艺,按自己的爱好印制照片。更令人激动的是,在暗室的红灯下,观看照片逐步成影实在太好玩了,让人浮想联翩。当看到自己与同事们游山玩水的影像在“显影液”中慢慢显示出来时,仿佛又回到了彼时彼景,到了“定影液”中定格时,所有情景、所有人的音容笑貌定格在那一瞬间,让大家永远难忘曾经的你我那一瞬间!人生苦短,所有遇见都是缘分啊!不是有“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五世修得同窗读”之说吗?瞬间之乐,可以定格,定格瞬间,传之久远。再久再远,在浩瀚宇宙,可能连一瞬间都谈不上,然而,人生曾经的那一瞬间,因有了相片定格,何其乐也!
我们每次洗相片都要弄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鈡。
我和孙老师住学校,詹老师住在学校附近,甘老师住在硚口,学校给她一间中午休息的单间,周末晚上洗完照片她就在那个单间睡觉。
现在只有孙老师还在武汉,詹老师在上海,甘老师在广东,我常在海外。而且,我们当年洗相片的母校老校区已经物是人非了,我们所有的记忆已经定格在那一瞬间了!
快乐的瞬间,永远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