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海外生活(十七)有朋自北京来,不亦乐乎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的海外生活(十七)有朋自北京来,不亦乐乎

2017年6月21日清晨,打开微信,就看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编审顾之川老师的问候,问我还在美国么。我非常高兴地回复:“顾老师晚上好!我还在纽约。”顾老师立即回复:“已经是早上了。我在晨练。我也在纽约。”于是我们相约在自由塔下面的大厅见面。我想,自由塔是纽约的地标,好找。

上午十一点左右,我和老伴正在自由塔下面的大厅人流中左顾右盼时,一声“李老师”,我看到顾老师和他的夫人笑眯眯的朝我走过来,我们紧握双手,互致问候。真没有想到,我们能在异国他乡喜相逢,于是,我们相约去中国城。漫步在在摩肩接踵的中国城街途,我们交谈甚欢。已是午饭时分,看到街边有一个锦江饭店,我们就进去吃中国餐了。餐前饭后,聊不完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那些人和事。

2016年,顾之川老师为一生教语文的张必锟先生的《我教语文》作序。必锟先生早年还是人教社的中学语文特约编辑。必锟先生的女儿,请我把有关她父亲在武汉和海口上示范课、讲学的文章,及当年的一些照片,直接微信给顾老师。于是,我和顾老师联系上了。

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前的往事涌上心头。难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有幸参加了人教社领导与组织的,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当时全国各省、直辖市教育部门分别组织本省市四个学校的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两个城市和两个农村重点中学)。这也是建国以来实验周期最长,从1982年到1988年,六年时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连续实验。每年暑假人教社都要举办的全国改革实验教材备课会。全国各省市全体实验班执教老师由省市教研员带队参加会议,聆听专家学者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教材改革的精彩报告,学习各地教材改革实验的先进经验。特别让与会执教老师们受益的是,人教社参加各册实验教材的编辑们,每次开会都分别详细解读教材的编辑意图及教学建议。从1982年到1988年,六年时间,每年暑假都参加人教社组织的全国实验教材备课会,聆听专家学者们的精彩报告,学习各地教材改革实验的先进经验。特别让与会执教老师们非常受益的是,人教社实验教材的各册的编辑们,每年开会都到会分别详细解读各自负责的那一册的编辑意图以及教学建议。这也是时任人教社副总编刘国正先生与《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长张定远先生精心策划、亲临现场、全程参与,领衔主讲,让全体执教老师和教研员深受教益!

1983年洛阳会议,我在大会上汇报了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实验班的《试教初步》,受到刘国正先生、张定远先生、章熊先生和必锟先生的肯定和鼓励。以后每年暑假,我都应邀参加人教社的改革教材备课会,84年在兰州,85年在青岛,86年在太原,87年在上海,88年在西安,聆听各位语文教育大家的教诲,汇报我执教的实验班的试教成果及遇到的困难,领悟前辈的点拨,尽享恩师谆谆教导和奖掖晚辈的激励。

1985年9月初,张必锟先生应湖北省教研室邀请,特地从北京来武汉,在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语文实验班上了一节文言文诵读示范公开课。让被我抓阄分班后来参加高中改革实验的学生,跟着北京名师张必锟先生学习《文言读本》,领悟学习文言文的诵读法;同时给武汉市一百多位重点中学高中老师,上了一节文言文诵读教学示范课,传授了文言文诵读课堂教学的各种方式方法。必锟先生课后还与武汉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的几位执教老师和省市语文教研员座谈诵读教学。必锟先生结合示范课,分别从教材编辑和执教老师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文言文诵读教学的重要性、科学性及课堂教学法。

1986年9月3日,人教社发函,邀请我去该社参加初中《作文·汉语》(修订后定名为《写作》)教材的修订工作。



刘国正先生在第一次修订工作会议上说,请北京的张必琨、江苏的朱泳燚和湖北的李培永三位中学语文老师,来人教社参加教材修订工作,与负责修订工作的王连云老师一起修改教材。这也是我们社第一次,请在第一线的中学语文老师来参加教材修订工作,这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



(左起朱泳燚、张必锟、王连云、李培永)

江苏的朱泳燚和北京的张必锟,两位老师是学识渊博的专家。朱泳燚老师写的《看云识天气》是初中语文课本的传统必读教材。他的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在语言学界享有盛誉。张必锟老师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高才生,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界最著名的教师之一,特别是他的文言文教学水平真是令人望尘莫及,他的文章在中学老师中更是首屈一指,北京大观园落成后,刻写在入口处的《北京大观园铭》集中地展示了他的文采。有机会与两位前辈专家在一起工作,耳提面命,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是人生一大幸事。非常感谢刘国正先生的精心栽培!

1992年9月初,张必锟先生应海南农垦中学赖瑞光校长邀请,在该校当了一年教育顾问。一年时间,我与必锟先生朝夕相处,亲聆謦欬,终生受益。

顾老师为了给必锟先生的大作《我教语文》作序,特别认真地全面了解先生的过往,特别负责地抢在必锟先生辞世之前,把飘着浓郁书香的、凝聚一生心血的大作呈送给先生时,先生含笑致以谢意!顾老师待人之诚、做事用心可见一斑。



顾老师不愧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领头人,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研究会的理事长,不仅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撰写了许多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而且在任内还对新课改以来的语文教育教学做了比较全面的思考和总结。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顾老师为当代语文教育大家、耄耋之年的国正先生撰写《刘国正口述:教师•编辑•作家》。在中国语文教育界,国正先生是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之后,新一代的旗帜性人物。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在继承中求创新,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核心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地进行语文教学。

顾老师写的这本书是国正先生的口述实录,也是他与顾之川先生的对话录,蕴涵着他们的理论和思想,正如顾老师所说,是国正先生“心灵之书”。非常感谢顾老师及时发给我这本书的电子版,让我先睹为快,顿觉心心相印,如坐春风。

顾老师在与我微信聊天时,还发来一张他离京前与国正、定远、振彪三位先生的合影。看到当年恩师们虽然已是耄耋老人,身体还是那么健康,真是令人欣慰!祝愿他们快乐长寿!感谢顾老师让我有机会重温那美好的往事!



(左起顾之川、刘国正、张定远、顾振彪)

更感谢顾老师第二天早上微信给我的溢美之词《自由塔见李培永》,2017年6月21日,来美首日即联系上李培永前辈。李老师80年代曾参加人教社语文教材编写,与刘国正、张定远、张必锟等相交甚善。后被引进到海南农垦中学,成就斐然。去年我为必锟先生《我教语文》作序,李老师与我联系,说起他和老伴常住纽约或温莎女儿家。微信一问,果然在纽约。他乡遇故知,一乐也:



(顾老师与我在中国城孔子石雕像前合影)

 2017年6月21日,来美首日即联系上李培永前辈。李老师80年代曾参加人教社语文教材编写,与刘国正、张定远、张必锟等相交甚善。后被引进到海南农垦中学,成就斐然。去年我为必锟先生《我教语文》作序,李老师与我联系,说起他和老伴常住纽约或温莎女儿家。微信一问,果然在纽约。他乡遇故知,一乐也:

荆楚有奇才,前辈李培永。

武昌教语文,华师一附中。

名师出高徒,桃李多精英。

孔雀东南飞,南海扬美名。

今我来纽约,便与相期行。

他住新泽西,PATH几分钟。

相约自由塔,故知他乡逢。

一起观街景,纽约市政厅。

漫步唐人街,处处中国风。

感慨教材事,交口赞不停。

开口张必锟,闭口刘国正。

锦江品美食,蒸包葱油饼。

街头孔子像,孙公期大同。

更有林则徐,禁毒称英雄。

 军人忠烈坊,华裔建奇功。

 书家于右任,笔端生豪情。

  依依话惜别,相约在北京。

                          顾之川   2017年6月22日晨于Forest Hill

【附录】北京名师张必锟,文言诵读传真经

1985年9月21日上午第一二节课,北京名师、人民教育出版社《文言读本》特约编辑张必琨老师,应邀来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语文实验班,上诵读示范课。

张老师教学生诵读《子鱼论战》(听课笔记):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谁能告诉我这三段文字有没有分工?(计伟举手抢答,正确)。

请大家看课文第一段,找出并记住在什么条件下作战、叙事过程中的有关词语。(“彼众我寡”、“未既济”、“济而未成列”、“既陈”)。

同桌互相背诵、检查;

请大家跟着一起背。(张老师独创的“跟读”:教师高声诵读,学生跟着轻声读,边听边读、似有声又似无声)。

要求学生跟读时,注意司马的两次请求,及请求的时机。

诵读第二段时,要注意宋襄公的观点。(学生薛蔚提问:“不鼓不成列”是什么意思?张老师解答)。

诵读第三段,学生先集体诵读,然后要求学生跟读。

张老师问学生:“君未知战”为什么放在第一句?学生答:“总说”!后面先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应当在敌人处于不利情况下出击。这一段,突出了子鱼主张抓住战机歼灭敌人的正确的军事见解。)

再问学生“本文论点是什么?“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然后分层背诵,滚动合成。即背完第一层后,背第二层,背第二层时回头再把一二层连起来一起背诵)。

一节课结束前,检查学生背诵效果。汪深等几个学生当堂就会背诵了。

武汉市各重点中学听课教师一百多人。当时来听课的还有应邀到随州参加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举办的教研活动的嘉宾:《中国教育报》的孟书城、北京月坛中学特级教师刘腓腓、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课后,听课的老师们还分别与几位名师座谈。

武汉市六中、武昌实验中学和华师一附中的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的执教老师们,与张必琨先生座谈文言文诵读教学法。

张老师结合这两节课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文言文诵读教学。(根据录音整理,已经必锟先生审阅)。

一、

为什么文言文讲授要以诵读为主?

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培育语感;没有杰出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

语感起首来历于听,其次才是说。古人说: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说的也是这个事理:人们在“活”的语境中,之所以能较快地学好另一种语言,就是因为听得多的缘故。这不限于学方言,学任何一个语种都是这样的。只有诵读才是培育文言文语感的唯一正确的路子。

二、用诵读为主的方法教文言文,要想达到培育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就必需有足够的诵读量。“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弃井也。”没有足够的诵读量,功败垂成,这是多年来文言文讲授上的一个很大的失误,该当作为我们的前车可鉴。

先申明一下:这里说的诵读,是熟读和背诵的合称。熟读者,拿着书边看边背,背不出就看几眼;而背诵则必需分开书本。古人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也是这种读法,真正能从头至尾背诵的大概只有两种人:过目不忘者和读死书的人。

三、诵读为主的讲授体例,也可以给一个堂皇的名称:诵读讲授法。这种讲授法跟旧时代私塾的教读体例有相似之处,然而本质全然不同:它不是单一的朗读练习,也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用诵读来带动其他的练习(如句、篇的练习等),最后达到天然成诵。采用这种讲授法,应当遵循下面两条根本原则:

第一、诵读和会意紧密连系,以求疏浚文义。

谁都不否定,学生在朗读时,无论读什么,其思维都在思考着文字所包含的意义,这就叫会意。在文言诵读中,这种状况表现得尤其明显,很值得重视,因为先有会意尔后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所以,除了需要的讲解(如背景常识、个别难句等)而外,教师的首要使命不是让学生记住某些现成的结论,而是因势利导,给学生缔造会意的前提,使其思维过程有秩序地进行,并养成自发会意的习惯。

学生读文言文而能会意,是无庸置疑的。文言跟现代汉语同源而异流,同为主,异为次,此其一;

其二,我们并非读经,课文里没有佶屈聱牙的句子,而又有标点,有注释,当真读读,至少也能读懂一小半。一小半懂得,就有了会意的基础了。

会意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心知其意而口不及言;

二是知而能言,虽不中亦不远;

三是言而能中,即所谓确解。

我们应该帮学生求得确解,但又要看到,因为时代隔膜、用语习惯分歧等各种原因,句句求确解也很难办到,古人某些大注家尚且难免于望文生训,况且初学!所以,对学生要求应当放宽,一篇之中,对折能确解;其余,或心知其意,或言而不中亦不远,均无不成,极个别语句(例如以学生现时的阅历难以理解的语句)甚至可以存疑。如能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它给学生留下了继续会意的余地,使其倾全力于诵读,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感知文言的表达特点,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素材——从久远概念看,其结果比让学生借助完整的译文来领会文章大意要好得多。

以上是就疏浚文义说的。还有更高层次的会意——陶渊明式的会意,用他本人的话来诠释,就是“奇文共赏识,疑义相与析”。这种赏识性、切磋性的会意,学生一时自难办到,但又不能不触及,例如诗文中的警句、佳句,稍稍触及一下还是有益处的。

第二、熟练运用记诵的三要素,以求天然成诵。

记诵的三要素是:

(1)口熟,就是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像磁带一样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次序“录”在大脑的“记忆带”上。这种记诵凭靠的是对声音的直感,包括吐字、停顿、语气、语调等,背诵起来经常是不假思考的,如同幼儿背诵诗歌,因而带有不变性。

(2)掌握支撑点,就是在粗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起首记准若干开头语句包括名句 、佳句 、过渡句和段落的起结句 ,用它们作为支撑点将全篇(段)贯串起来。这种记诵已含有显著的理解记忆成分 ,但仍然会在连贯背诵中可能呈现某些“断层”。

(3)把握文章理路, 即理解作者行辞意图,特别是要弄清各个层次之间的内涵联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这就纯属理解记忆了——到这一步,或者接近这一步,才能顺畅地背诵全篇(段)。

以上三个要素尽管层次不甚分明,其间却存在着彼此联系、彼此促进的因素,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例如在背诵过程中出现的“断层”现象(背完一个语段后怎么也想不起下文的开首)和“越位”现象(越过一个语段去背下文),一般说来,都是因为不熟悉理路的缘故;可是,若是在一个语段之中出现断语残句或倒置错位的现象,那原因恐怕就在口不熟或缺乏支撑点了。

此外还有一种特别情况:一篇已经成诵的课文,隔上一年半载不读,记忆也可能临时“隐没”。这时,若是本来口熟,又有足够的支撑点,那么只需要再朗读一遍,复习一下文章的理路,就可以恢复记忆达到完整精确的水平;相反,若是本来口不甚熟,又贫乏支撑点,即使读上三四遍,恐怕也未必能顺畅地背诵。三者之不成偏废,于此可见。

在现实练习过程中,三者的综合运用表示为:起头注重口熟和掌握支撑点;待到半熟之后,再利用文章的理路来达到连贯背诵。记诵也要讲究技巧,例如掌握韵文、骈句、排比的特点等。但技巧又往往是有个性的,要倡导学生不断地总结本身的经验教训,从中发现巧妙的记诵法子。

课堂诵读操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应以中等学生诵读能力为尺度设计同一的诵读历程,分段诵读,长段分层诵读。方式要灵活,或自读,或齐读,或领读,或轮读(一部分学生读,一部分学生听),而以自读为主。这些做法,刚刚在课堂上已经展示过了,就不多说了。

教师的指导可以穿插在学生诵读操练中进行,内容不外乎怎么朗读和怎么理解这两个方面。对朗读的指导必需十分具体,因为读音涉及词义,停顿涉及句子的组织,语气涉及虚词的感化和作者的豪情,读得准确可以反过来促进对辞意的理解,这就是前面说的“给学生缔造会意的前提”。

对理解的指导则要求精要,例如对句意、段意、文章的大旨和理路的讲解都不作长篇宏论,只用几句话点到为止,这也是给学生缔造会意的前提,因为陪伴着诵读的历程,会意也将继续进行下去,没有必要把什么话都说完。把这两方面合起来讲,就是“具体”“精要”四字,这是指导的原则。指导不限于教师讲解,也可采用开导提问的方式。应当指出,教师的领读领背和实时检查学生背诵,是指导诵读的两个主要手段。教师的领读特别是领背,是一种直观的指导方式,可以帮学生正音、读出语气,并咀嚼语句的内容。实时检查学生的背诵,发现问题当即解决,才能加速记诵的速度。在全篇(段)基本成诵后还要留出必要时间让学生提问,进一步理解课文。

上面说的这些做法,刚刚在课堂上已经展示过了,就不多说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