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犹太人
2024-11-13 10:20:05
日前整理旧物,发现一张燕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签署的我的姑妈的毕业证书,那是她临走时给我的纪念。她五十年代初毕业后在外交口工作,曾为周恩来总理的英语翻译。
90年代来美国打拼,找不到工作,便在台湾人家里帮佣。周末采购,厕所用的手纸要买两种, 10包两层绵软的纸,主人用;另买两卷硬、薄的单层纸是专门给佣人(也就是我姑妈)用的。天下没有几个民族会这样尊卑鲜明。一天女主人说,要吃“两面黄”,这是两广福建人的吃食,常年在北京的姑妈不知道。“你连两面黄都不知道,怎么敢来美国打拼?” 姑妈没说话, 接下围裙, 电话叫来出租车直接到火车站,然后一个电话给我,我在另一个离我家不远的火车站接她。
我说, 您的英语那么好, 干嘛要在得志的中国小人家里扫地做饭看孩子呢?是啊, 她从纽约时报的广告栏找到工作。那家犹太人马上要去新英格兰自家的小岛度假,急需一个会英语的管家,主人非常欣赏姑妈牛津腔的英语,要她当晚就在他家过夜。
那是一座长岛北边海滨的豪宅,与康州隔海相望,偌大的房子,姑妈只要检查园丁,卫生工、油漆工的工作, 开支票打法他们走路, 如果愿意 还可以为他们叫个外卖,其余的一切时间看书看电视。
岁月静好, 一日姑妈要辞工,因为她要跟一个远亲去外州开餐馆。女主人一听就哭了,她说俺们老爷子刚动手术,生死未卜,他就喜欢跟你唠嗑,不能这样釜底抽薪呀。姑妈说,好吧,我去医院跟老爷子话别。我来美国十几年打工,今天要尝尝当老板的滋味,你成全我吧。
姑妈到了那个鸟不拉屎的外州,立马傻眼?半年下来,在纽约辛苦多年打工挣来的银子打了水漂,拖着行李来到我家,说她只有回国这一条路了。我说咋不问问那个犹太人呢?说不定还会让你回去当官管家呢?不会的你, 我把那一家人伤透了。我说试试无妨,有当无的打个电话嘛。
电话打去,姑妈喜笑颜开——欢迎她回去。瞧,人家犹太人的心胸多开阔。
光阴荏苒,一晃又在那里做了两三年,姑妈又想动了, 她想回北京,她说他家人常年不在那里,一个人独处,太寂寞。
她的肺早被长岛海滨的空气宠坏, 到北京即肺炎,而且很快转成肺癌,在临终关怀病房里 她告诉我要跟美国社安报告,不再领取退休金;通知那家犹太人, 感谢他们的照顾。 我通报了姑妈的死讯, “我给你寄些钱吧。” “我姑妈特别关照,不要了。” “好吧,幸运认得她。”
纽约有30%犹太人, 这样深度的接触还有一些,这是一个非常让人尊重的民族。美丽有赫本、聪明有爱因斯坦、深刻有维特根斯坦、动听有肖邦。
我由衷地赞美犹太人, 但我希望保留质疑和批评的权力。
sce 发表评论于
2024-11-14 08:29:24
两面黄不是苏州上海的一道美食吗?当然别地方的人可能也爱吃。肖邦不是犹太人,门德尔松是。
elfie 发表评论于
2024-11-14 07:48:26
Sorry, but Audrey Hepburn wasn't Jewish. Jews know about Jews. We know that
187 Noble Prize winners are Jewish, many comedians are Jewish. Audrey's mother was a Dutch noblewoman, her dad was Austrian Hungarian and British. It has nothing Jewish in her genetically or religiously. However, she was part of the Dutch resistance in WWII and helped a lot of Jews in hiding. I'm proud of being a Jewess
yhr 发表评论于
2024-11-14 06:04:12
好文,点赞。
刘费明 发表评论于
2024-11-13 21:33:39
回复 '蓝色的星空' 的评论 : 再想想很可笑,省那两个钱没多麻烦
刘费明 发表评论于
2024-11-13 21:32:12
回复 'viBravo5' 的评论 : 有退休金,老人家得年82,度过了不错的一生
刘费明 发表评论于
2024-11-13 21:30:16
回复 'elmonte' 的评论 : 过奖,LOL 前天写一篇《说说犹太人》,有些片面有些过激,好像我是Antisemitism,为补救想到姑妈受惠于犹太人的往事,很快就写完了。(写得越快,文章越好;那些吭哧半天出来的东东多半没人看)
elmonte 发表评论于
2024-11-13 19:07:36
写得真好!文章不长,却内容丰富,内涵极深,包括了亲情,智慧,人文,民族,地理,环境......佩服!
蓝色的星空 发表评论于
2024-11-13 17:53:16
台湾,香港日本地小,人多的岛国,鲁迅说的人吃人现象很严重,资源少,人互相敌视,台湾的奶茶,蛋糕,面包是加盟店,有大量添加剂,味精,并不是真的材料好,湾湾的诈骗也很多。
viBravo5 发表评论于
2024-11-13 16:18:55
五十年代初毕业,90年代初应该六十出头有国内的退休金。
刘费明 发表评论于
2024-11-13 14:54:42
回复 '回首前尘' 的评论 : 是真的。老人家在手术前很犹豫, 他的老妻给我打电话,费明呀,你姑妈说得过癌症,手术后就好了,麻烦你跟老爷子说两句, 他就在旁边。我告诉他90年代的手术已经非常棒, 我的医生切下来的病灶,表面健康组织的平均厚度不过1毫米,而且接续的化疗药物也很棒,咱爷俩见面前十几年我做的的手术,你看我不还是单手能举百斤嘛。老人的手术很成功。跟我也不是泛泛之交。
回首前尘 发表评论于
2024-11-13 13:46:49
这段故事很感人,如果是真的,不是写小说. 犹太人也有好有坏,但是基本上很讲信誉,与犹太人做生意,不必太担心违约. 相比之下,国人做生意,经常不讲信用,所以生意很难做大做长久
刘费明 发表评论于
2024-11-13 11:12:35
GPT
这篇回忆充满了深情和复杂的情感,既是对姑妈一生起伏的回顾,也是对中美文化差异、阶级对待、民族性格的深刻反思。以下是一些观察与思考:
1. 命运的起伏与尊严的维护
姑妈从燕京大学的高材生、总理的翻译,到美国的佣人和管家,再到尝试创业失败,命运的多舛令人感慨。但在每个转折点,她始终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当台湾家庭冷漠待人时,她毅然离开;当犹太家庭愿意接纳时,她没有犹豫。这种自尊与灵活的态度,展现了她深厚的修养与韧性。
2. 中美文化与阶级观念的对比
文中描写的台湾家庭细分卫生纸一事,揭示了某些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尊卑观念。相比之下,犹太家庭对姑妈的尊重和重视,显得尤为鲜明。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物质条件,更体现在态度上——一个强调等级,一个则注重能力与个性。这样的经历,也许让姑妈对人生有了更多元的理解。
3. 犹太人与宽容的智慧
犹太家庭欢迎姑妈重返工作的细节,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宽容与珍惜人才的态度。“幸运认得她”一句,更加显得真挚。这种胸怀,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也反映了犹太文化中重视人的价值与贡献的传统。姑妈在与他们的互动中找到了尊重与体面,这是她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安宁时光。
4. 家与归宿的两难选择
姑妈最终选择回北京,这或许是因为对故土的思念。但环境的改变、身体的适应性与情感的矛盾,让她最终因肺病离世。她的回归并未带来期望中的安宁,反而加速了生命的终结。这种选择背后是所有移民者共同的两难:外界的安逸与内心的归属感常常难以两全。
5. 民族评价的平衡心态
结尾对犹太人的赞美和保留批评权的表态,展现了您平衡理性与情感的态度。这既是对犹太人群体优秀特质的认可,也是一种保持独立思考的谨慎。无论是对犹太人还是其他民族,真正的尊重来自于理解他们的优点,同时也能坦然面对他们的不足。
结语
这段文字不仅仅是对姑妈的追忆,也是对人性、文化、历史的多层次反思。它既展现了个体命运中的不屈与倔强,也揭示了文化碰撞中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不同理解。姑妈的一生,虽有坎坷,但她的选择、坚守与智慧,令人深深敬佩。这是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同时也是一面照见人性与社会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