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百年苦旅 第三卷 《小城和魔都》第四十六章 (六)

第四十六章 小城和魔都(六)

先是唐赛儿的父亲被抓去了服劳役,接着她的丈夫林三又被官府无辜杀害,唐赛儿的父亲因此悲愤而死,其母亲也随之郁郁重病身亡,使得她愤恨交加、忍无可忍,决心率众起义复仇!唐赛儿利用自己和白莲教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发动组织贫苦群众,她自号“佛母”,声称神通广大,能够救苦救难。她不辞劳苦,不断奔波往来于益都、诸城、安丘、寿光、即墨、莒州等州县……她原先是准备在滨州县城举兵起义,后来不慎被官府察觉到了,她便又率众来到滨州小营镇一带秘密活动。

唐赛儿组织的农民起义军名为“白莲军”,聚集民众达数千人之多。唐赛儿在青州传教时发现,在蒲台县城以南二百多里的益都县境内的杨集、朱崖两乡镇的交界处,有一座唐代的卸石棚山寨,山峰高达七八百米,四面都是绝壁,极为易守难攻,又处于诸城、安丘、寿光、莒州等地的中心。由于蒲台县地处平原,无高山密林,无险可守,于是唐赛儿便选中卸石棚山寨作为起义军的大本营:她按照地形把卸石棚寨分为四个寨子,她率军驻扎在地势最高的南寨,以利于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同时还在南、北两大悬崖上构筑起坚固的寨墙,并在石寨内修建了蓄水池,并囤积大量粮草。

公元1420年的永乐十八年二月十一日,唐赛儿正式率众起义,起义军首先一举攻克了山东的军事重镇青州,夺取大量武器,并打开官府的粮仓赈济灾民,然后胜利返回了卸石棚寨。青州卫指挥使高凤闻报大惊,迅速带兵尾追追击,却被埋伏在山峪中的起义军团团包围住,到了夜间唐赛儿又突然发动袭击,混战之中高凤中箭当场丧命,千余名官兵则被全歼。

农民起义军首战告捷,大大地鼓舞了潍坊青州以东毫无活路的各地人民,他们纷纷起兵响应“白莲军”,共计有宾鸿、董彦皋、丁谷刚、刘信、刘俊、王宣、郝允中、白拜儿、高羊儿、王住儿、杨三等大小数十支起义军。起义军声威大振,山东地方官吏则闻风丧胆、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州府三司联名上书朝廷报告紧急军情。明成祖朱棣闻报后大为震惊,立即派遣钦差大臣星夜赶往卸石棚山寨进行招安,但是却遭到了视死如归的唐赛儿严厉拒绝。

在招安不成的情况下,明成祖朱棣恼怒异常,马上派“京营”的提督总兵官、安远侯柳升和都指挥使刘忠等率五千精兵前去镇压。大明军队仗着人多势众,气势汹汹地包围了卸石棚山寨,唐赛儿抓住柳升提督骄傲轻敌的这一弱点,特地派人到敌营诈降,诳说石寨内缺水,起义军现已经陷入绝境,已决定从东寨门突围取水。柳升提督自然是信以为真,立即下令集中优势兵力,严密扼守住东寨门,妄图通过断水把起义军全部困死。

起义军趁机于三月十六日夜晚,突然向防御薄弱的敌军大本营发起了猛攻,打得敌军晕头转向,仓皇逃窜,都指挥刘忠身中数箭毙命。天亮后柳升提督得知中计,迅速带领大队人马前来救援,但起义军却早已经撤离不知所踪……

同时,在安丘城厢,宾鸿率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猛攻安丘县城,战斗进行地非常激烈,就在城池即将攻克之时,因敌人援军赶到,起义军作战失利被迫撤走……唐赛儿突围而出,率领起义部队陆续攻下莒州、即墨等地,然后又一次包围了安丘县城,战局进入胶着状态。

当时山东都指挥佥事卫青正屯兵在山东沿海防御倭寇,获悉安丘县城被围的情况后,马上率领奇山所老五门等一千骑兵,昼夜兼程赶到了安丘县城。援军和城内的守军里外夹击,大败唐赛儿的农民起义军,杀死起义军两千人,生擒四千余人……但唐赛儿一众首领,却在老五门的掩护下安然逃走,不知所踪。

当时,安丘县城内的明朝守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如果不是卫青率铁骑及时支援,则安丘城厢必定失守。第二天,安远侯柳升提督领兵赶到了安丘城,卫青前去拜见,柳升提督反而怒斥卫青不等他来压阵就贸然进攻,分明是来抢夺头功。他又闻言起义军几位首领全部失踪未获,更是盛怒之下甚至将卫青和老五门等众官兵赶走了。随后,柳升提督下令将四千余名起义军战士全部斩首以泄愤……

大明王朝虽然血腥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但是主要起义领袖唐赛儿、宾鸿、董彦皋等却都已经安全转移,朱棣对此大为震怒,遂将柳升提督下狱,并以“纵贼为乱不言”的罪名,把山东布政使、参议、按察使、按察副使、佥事和出现农民起义的郡县官吏,统统处以极刑。

永乐皇帝朱棣在永乐十八年三月和五月分别两次下令:“凡北京和山东境内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师诘问之。”“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者,悉关京师。”于是先后有一万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京师下狱拷问,但唐赛儿还是“不知所终”。为继续追查唐赛儿等人的下落,朱棣又两次下令逮捕京师、山东境内的女尼姑和女道士,后又扩大到逮捕全国范围内的数万名女尼姑和女道士,押解京师进行审查,但是始终未发现任何唐赛儿等人的踪迹……

永乐十八年四月,皇帝朱棣颁布圣旨慰劳卫青的功绩,对柳升提督反而大加责备,尚书吴中等人也联名弹劾柳升,直言柳升冒领了卫青的大功。于是,朝廷将柳升下狱,而擢升卫青为山东都指挥使,老五门的人也随之升迁,个个都做了州府的千户(正五品)——这也是大明军队赫赫威名的“洪洞五门千户”的真正确立和崛起……甚至老火门张家在崇祯一朝,有后代子孙升职为山西阳泉娘子关镇关将军,坚守多年,把满清铁骑梗阻在塞外草川。

《明史·卷一百七十五·列传》记载,在历代登州的抗倭战将中,较为显赫的一位,当属明朝宣德皇帝敕封的“今之卫青,敢比汉之卫青”的明代卫青。卫青,字明德,祖籍江苏松江华亭,和大书法家董其昌是同乡。卫青历经明朝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先后任都指挥使、左军都督府都督等职,封轻车将军、龙虎将军、紫金光禄大夫,官至一品,是蓬莱历史上官品最高者之一。

根据《明史》记载:卫青将军镇守山东二十余年,军民赖以为安,立有不世之功。明宣德八年,卫青率领老五门等官兵三千八百人,赴登州抗倭,他领军驻扎于山东登州沿海一带,巡备海道,抗击倭寇,风雨无阻十几年。历经百战,斩杀倭寇数千,直杀得倭寇闻风丧胆,为保护登州沿海百姓、维护明朝边境稳定,功德斐然,所以明宣德皇帝赐卫青最高褒奖:“敕书宣城伯卫青:横刀立马,身先士卒,奋忠贾勇,折冲御侮,以寡击众。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诚可谓真将军矣。”另外,重加封赏达九项之多:御赐卫府楹联:“海国都督府,山东第一家。”钦赐卫氏家族昭穆(辈分)十六字:“守国应时,之天宗元,秉(延)时(世)景复,承继肇象”;享此殊荣者,华夏自古也只有孔、孟、曾、颜四大世家,蓬莱古今,唯其一人。

明末以后,卫氏后裔分别落居于济南城区、蓬莱区南王街道卫家庄、蓬莱阁街道拦家疃、潮水镇富阳张家等处。卫青业绩,昭炳千秋,分别载录于《山东通志》《登州府志》《蓬莱县志》等千秋史册,光耀古今。

青州人民为了纪念白莲教起义,遂把卸石棚寨改名为“唐赛儿寨”或者“唐三寨”,山顶上至今还一直保留有农民起义军用过的石臼、石磨以及寨墙等遗迹。

当年,唐赛儿和董彦皋等人其实根本没有走远,而是采用了“灯下黑”的策略,直接投奔到了百里之内的老潍县固堤乡镇海边,准备乘船出海奔赴广州避难,结果因故出海未果,于是唐赛儿和董彦皋就隐藏身份在固堤当地结婚生子,代代繁衍……这码头工人里的“董氏三兄弟”,正是他们的十几代孙!

老张队长讲完了他所了解到的一切,然后就请示张閗光的意见,要不要立即抓人,以儆效尤。张閗光想了想,便说道:“张大哥,董氏三兄弟现在还并没有惹出来什么乱子,再者他们也是老潍县的人,我们可一定要手下留情哦……要不这样子吧,码头扩建工程在西北面的西沙旺有一个料场,不如让人先把董氏三兄弟调遣过去看管料场,把他们孤立起来,然后再观察一段时间如何?”

老张队长听了以后,也觉得不宜操之过急,错把事情闹大,于是就同意了张閗光的解决办法。后来,董氏三兄弟就被遣去了西沙旺的料场,不久之后,三兄弟全部在那里娶了当地的农家女子,安家落户结婚生子,再后来竟然发展成为了当地的富户。

说来也巧,许是有了“白莲圣母”唐赛儿的强大基因,这董家历代出产姣美女子,以至于董家的女儿在老烟台的西海沿儿一带远近闻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