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从楷书角度出发完全不是“一路货色”的字在草书“规范”的书写中成了有共同特征的“一家人”,“多胞胎”,有的有完全一致的“同类项”。所以不专门学习草书可能永远是“门外汉”,将“草书”当“天书”。相反学了草书并入了门你就会无止境地每天都会有一个个“惊喜”,如饮醍醐般地看草书字领略其一笔一划的蕴含。
楷书中无法联系在一起的“求聚救乖”四字在草书中看做“四胞胎”。
在楷书中的“世,老,孝,希,尧,肴,桑,哉,茂,叶,暮,羲”在草书中都带一“戈”字,属于同类的还有“杀,颡,教,寒,辽,刹,慕,浇,戒,蝶,战,戳,划……”等等。
被称 “兄”道“弟”的“来、成、贼、哉、几、岁”各字在楷书中长得“面目全非”,但在草书中看被看做是“六胞胎”。
让人想起一些整容的韩国的美女,从平凡走向惊艳的华丽转身,是一些韩国女星明明已经颜值惊为天人,却不断沉溺整容,一次又一次“变脸”。有的美女结婚后因生的小孩完全不相像,结果被丈夫闹离婚的笑话。
草书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使得众多书法家为之倾倒,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创作。而要想写好草书,则需要具备篆隶书法的基础、掌握草书的草法、熟悉草书的章法以及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感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才能使书法家的草书作品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草书非常讲究笔法、气韵、书势、布局谋篇,尤其是要“精写泛写”,吸取大家精华,鉴往知来、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汲取他人智慧, 打破能力桎梏。
王羲之1166个绝美草书,堪称“书中龙象”,每个字都有几十种变化。之所以被誉为“书中龙象”乃是因为此作每一个字都平和中正,后世学习者都能够从中引申出许多技巧和法则,每一个字都能够有几十种变化,蔚为大观。此作便是著名的《十七帖》。王羲之从公元347年到公元361年,这十四年间写给他的好朋友周抚的信笺。据说唐太宗曾不惜重金购买了大量的王羲之真迹,同时也不惜巧取豪夺,将王羲之的法帖据为己有,到了贞观十五年的时候,在内府当中所藏的王羲之法帖真迹总计有3000多幅。临摹《十七帖》最好的莫过于赵子昂的临本了,他是独得“二王”笔法正脉的一个人,他临摹出了《十七帖》的神髓,以此临本,对照原作一同临摹,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草书是书法王冠上最为璀璨的明珠,是书法王国最难登顶的珠峰。千年书法史,能以草书称“圣”者,寥寥几人而已。
草书圭臬,书中龙象
《十七帖》为王羲之草书杰作,由29封书信拼接而成,共134行1166字,风格冲和典雅,兼具楷行质地,行气贯通。原迹已失,现存多为刻本,宋拓本为佳,开封市博物馆藏本纸墨黝古,神韵兼备。《十七帖》因第一帖开头的两个字“十七”而得名,是由王羲之的29封书信“拼接”而成的一部汇帖。